论坛、BBS,抱团、吵架……那些网络共同记忆,拼上了文学版图缺失的一片

文化   2024-11-16 17:29   上海  



“70后”“80后”对网络的共同记忆,一定离不开论坛二字。榕树下、天涯社区……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曾在1990年代至世纪之交陪伴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如今则随着移动端的不断更新迭代,更碎片化的视频方式的冲击而渐渐淡出了大众视线。与论坛的兴盛相伴的,是文学书写、文学表达从报刊等出版物拓宽至大小不等的网络论坛、BBS,其中既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写作者、形成了关于文学理念的许多思想碰撞,也孕育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最初萌芽。


11月15日,第七期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在复旦大学举行。工作坊以“回望论坛时代的写作”为主题,作家、评论家重访论坛时代的文学样貌、生态与多种可能性,为当下及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基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和南京密切的“文学双城”传统,2017年,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何平和复旦大学中文系金理共同发起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工作坊在沪宁两地轮流举办,以“青年性、跨越边境和拓殖可能性”为主旨,邀请境内外富于创造思想的青年作家、诗人、艺术家、翻译家、出版人和艺术策展人等,与以上海、南京双城为主的青年批评家共同交流前沿性文学艺术话题。本期工作坊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与《上海文化》杂志社联合主办,近20位作家、评论家参与讨论。


工作坊现场   谢诗豪/摄


“2004年,网络文学盈利模式成型后,网络生态发生了变化,阐释系统发生了变化,研究模式发生了变化,原本论坛时代的丰富样貌也发生了变化。”何平说。他认为,早期的论坛和BBS系统中,既包括现代文学所沿袭下来的精神,也有类型文学沿袭下来的特质,在新小说论坛等论坛系统中,则形成了一种从纸媒延展向网络的书写方式,其写作趣味能够对接上“五四”以来的传统。


“很多作者当时在网络上写作,网络文学没有这么高度产品化时,他们谈论最多的是网络提供的写作自由,以及跟与自己内心有默契的读者的链接。李寻欢、今何在、宁财神等,当时都是金庸客栈的活跃创作者。从金庸客栈开始,清韵书院、天涯论坛……这一块基本没被传统文学研究者编织到叙述系统里。曾经的网络文学有过各种可能性,对这部分历史的研究将修复这一片中国文学的版图。”


遗憾的是,当时许多建立在网页上的资料,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何平曾在一篇论网络诗歌的文章中附录了许多相关网址,如今基本已经打不开。这也让何平感受到了某种紧迫性。“在对纸媒的研究中,没有被当时当刻观察到的,会被再发现,但网络不一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参与论坛时代的当事人、见证者,通过口述史的方式,来修复遗失的文学的一部分。”


金理与何平感同身受。多年前,作家夜X就曾提醒金理论坛时代的重要性,还整理了许多资料交给金理。金理也在许多当下的热点人物中,看到了某种历史的断裂,如当作家胡安焉以快递员和“素人作家”的身份被媒体反复提及时,金理看到的是他曾经在黑蓝论坛时期便默默写作、耕耘自己一方小天地的身影。如果没有“黑蓝时期”,胡安焉这样的写作者是否会成长成现在的样子?如果论坛这一形式被淡忘,那些在作家路内口中像天才一样写作、后来却消失不见的人是否等于没有存在过?“站在今天以回望的视野去看,许多怀旧中有一种修复的可能,有很多基本的史实、文学史的线索,还需要我们清理。”金理说。


“21世纪初,如果不在互联网现场,就完全不知道中国当代诗歌是怎样的形态。”诗人、出版人沈浩波说。在他的记忆中,诗江湖等活跃的论坛成为当时年轻一代诗人的写作主战场,诗人们在这里写作、交流,甚至争吵,“它是年轻一代的诗人想要破既有的诗歌秩序,恢复互联网初期的自由精神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也成为一种特性,变成诗歌生态和文学个性。中国当下诗歌的样子,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塑造的。”



作为新小说论坛的创立者,作家黄立宇仍记得自己最早接触电脑时的仪式感:“端坐在屏幕前,我感觉我想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我们这代人深受外国文学流派和哲学思潮的影响,我们的文字是和这个时代纠缠捆绑在一起的。”黑蓝论坛的创始人陈卫则直言,创办论坛是为了延续21世纪初他和友人们的文学追求。出版网刊、创办文学奖、出版文丛,黑蓝论坛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为论坛建立了一条完整的文学生态链。


工作坊中,作家路内、赵松、周嘉宁、夜X等都议及自己在写作路途中与论坛的交集。周嘉宁谈及,她所喜爱的论坛为她提供了精神和价值观上的导引,带来了温暖的文学交流,以及流动的、具体的知识。从早期强互动性的论坛,到如今文艺青年常用的豆瓣网,二者的气质截然不同。“20年前,每个人都在刚刚可以发言,和因此想要大声发言的阶段,你到底在说什么反而没有那么重要。当时的论坛,说话声音大的人更容易被听到,说话声音小的人要经过更漫长的过程去辨别自己的同类。”


周嘉宁说:“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一个集体,那个集体带给你的支持感和信任感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即便它后来渐渐成为一种幻觉,但依然可以在你人生中发挥很大作用,支撑你走过相对艰难和孤独的时刻。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给我最大、最珍贵的馈赠。”


榕树下、天涯社区


曾参与萌芽论坛维护,后又和周嘉宁、张悦然、苏德等青年作家创立黑锅论坛的夜X则坦言,论坛本就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并非一种固化下来的历史常态。“论坛时代来临后,写作的人拥有了及时反馈的渠道,这是与过去时代的一个重大不同。对信息的免费获取、自觉分享的行为,也是前所未有的。就像今天的自媒体一样,分享的内容代表了你个人的审美和立场,你是唯一为它的质量背书的,这种将权力从媒体回归到个人手中的行为也值得关注。”夜X表示。


“文学论坛是个很重要的现象,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研究。这些年的史料热也涉及文学论坛,但这些史料明显具有虚拟性、海量、碎片化和不稳定的特征。如果当时不保存,以后想恢复都恢复不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作家霍艳说。


霍艳梳理了榕树下等论坛中多位青年作家的创作轨迹,并表示,“80后”混迹的论坛不光讨论文学,还讨论电影、音乐、摄影,不同的文艺青年相互启发,形成自发却又混杂的审美教育。同时,丰富的艺术资源融入了他们的创作。她指出,这一代作家都是以生活和成长经验为起点,慢慢感到后劲乏力。在论坛上,他们寻找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文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也在寻找故事的来源和经验的资源。“这些论坛曾经充满广阔的发展潜力和无限可能,后来渐渐被网络文学和商业化的青春文学淹没。但我依然觉得,哪怕作为文学史料,它是一段丰富的现场。”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主办方图、摄图网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2025文学报开启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官网:wxb.whb.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