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寓言要获得人们的认可,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到今天,我依然持这样的观点。我的一句话寓言创作就是这一观点的自我践行。”
文/孙建江
刊于2024年11月21日文学报
在文学诸种类中,寓言比较低调,总是不争不闹,安安静静偏居一隅。寓言和诗歌、戏剧等一样都是古老的文体,虽然古老,但它又是当下不可或缺、十分独特、颇受读者喜爱的一种文体。
我创作寓言的时间比较长。1984年,《寓言》辑刊创刊,我是责任编辑,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创作寓言了。四十年来,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寓言,数量上不算多,但反响还行。《美食家狩猎》寓言集曾荣获中国作协第五届(1998-2000)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记得当年组委会邀我写过一篇获奖感言,我在那篇文章中说了一些创作感想,其中特别谈及寓言的创新问题:当代寓言要获得人们的认可,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到今天,我依然持这样的观点。我的一句话寓言创作就是这一观点的自我践行。
说起来,我创作一句话寓言的时间也三十多年了。一句话寓言这种形式,不是我的首创。在我之前,国内外同行都曾有人尝试,不过我写得比较多、比较集中而已。我的一句话寓言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我最早发表的一句话寓言的时间是1987年。当初是受一位外国作家几篇微型寓言创作的启发,这位作家的微型寓言多聚焦于动物,我那时也写了一批有关动物的一句话寓言,后来感到有些不满足,我把题材又拓展到了植物、器物、自然景观等范围的观察和创作。这一阶段创作的一句话寓言,国内有影响的儿童文学报刊多给予重点推介。美国、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也争相邀稿,美国《世界日报》给予连载,马来西亚《蕉风》大篇幅刊载,我国台湾地区的《民生报》《侨教双周刊》持续连载,台湾还出版了一句话寓言集《青蛙·木偶·哈哈镜》。作品同时译介到了日本,日本的译名很有趣,叫“中国一口寓言”(中由美子)。虽说反响不错,但那之后,奇怪的是我却再没有碰过一句话寓言创作了,说停笔就停笔了,直到2022年。
这就说到我一句话寓言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了。这一阶段为何会重操旧业,其实也很偶然。2022年夏,我应邀参加一杂志社的笔会,其时我以评论家身份与会,闲聊时一位编辑问我以前是不是写过那种很短很短的一句话寓言,我本想敷衍敷衍了事,但这位编辑很肯定地说,你一定写过,我读过,印象很深。话已至此,我也只好从实招来,回说确实写过,不过那都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编辑又说,我们刊物想刊发这样的一句话作品,能不能为我们专门创作一批。我不假思索说,不能,现在完全没有那种感觉。这事也就过去了。谁知笔会后,这位敬业的编辑又数次电话邀我创作,说编辑部一致认为这样形式的作品很适合在刊物上连载,并特别强调刊物将以一文一图一个整面形式推出,而且至少连载两年。这份诚意满满的邀约,我自然是接收到了。加之我现在担任着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平时总鼓励同仁多创作,自己似也应该自觉行动才是。遂答应编辑试试看。不承想,这一试,便试出了我一句话寓言创作的新阶段。
《一念一句 很轻又很重》《一念一句 很短又很长》孙建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
从2022下半年至今(2024下半年),虽然才短短两年时间,但却是我一句话寓言创作的兴奋期和井喷期,创作了上百则一句话寓言,而且,还在持续创作中。这一阶段创作的作品多已结集出版,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念一句》。我当然有艺术上的追求。《百灵鸟》:“你问我憨斑鸠能不能报名参加歌唱大赛,必须可以啊……不过呢……‘百灵之声’总知道的吧……所以嘛……嗯嗯嗯……呃呃呃……”有百灵鸟参加比赛你们还有什么戏,但又不好明说,只能提醒憨斑鸠留意“百灵之声”。《穿山甲》:“严正抗议:隧道挖掘机为何无视我的存在?!”强调的“相同”中的“错位”。都是反讽。这一阶段的创作,我又开始不满足了,我把自己的思考重点更多地聚焦到了东方思维、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积淀的表征上。创作了《风马牛》:“奇了怪了,你说不相干吧,确实不相干;你说相干吧,还真是相干。”这是因为中国人有“风马牛不相及”这个说法的文化心理积淀,个中意味中国读者能够理解,读罢可以会心一笑。还有《留白》《醋》《苦笑》《半斤八两》《河水与井水》《鸡毛蒜皮》《花架子》《西北风》等,同时还着意关注不少新生事物和幻想事物,比如《极限运动》《声纳》《测谎仪》《无人机》《沙画》《天梯》等。
无须说,创作这种篇幅极短的作品,于我而言,是一种不小的自我挑战。毕竟,篇幅太短了。在这样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要说一个自给自足的“故事”,当然不容易。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度虽然很大,但我愿意尝试。
形式极简,当然是一句话寓言最直观的外部特征。只有一句话,短的只有几个字,恐怕所有文学样式中,再也没有比这个更短的诉求和表达了。但一句话寓言,肯定不止形式极简这一外部特征。就我来讲,创作一句话寓言,大抵有这么一些艺术上的努力和追求。
其一,追求的是浓缩、内化、提炼过程。一句话寓言不是格言,不是警句、不是口号。它是一个极简的故事内核。其二,追求中国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文化积淀、内涵、顿悟、双关语境、言外之意、场景化、文化隐喻,追求东方智慧、日常与神游,追求轻与重、小与大、近与远、简与繁、少与多、浅与深之间的神秘纽带。其三,追求中国古代寓言特有的内在矛盾、对立、冲突特质,努力创造一种奇妙的阅读效果。其四,追求标题和内文高度融合,缺一不可。标题是梗源,是言说者,是完整作品的另一半。内文是作品引导、释放、目标的具体方向路径,是言说者物语,是完整作品的另一半。其五,追求幽默、反讽、好看、会心一笑,促人回味、咀嚼和思考。
这些追求虽不能一一完美呈现,但我会继续尝试和努力。
稿件编辑:郑周明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资料图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