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剑桥康河出版社的小编,我要再次为大家推荐我们在几年前出版的一本书——《教育的对白:朱永新对话麦克法兰》。这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在教育领域的首部对话集。图书的中文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剑桥康河出版社出版。
在当下中国教育"向西看"、西方教育"向东走"的背景下,这场对话尤为珍贵。两位教育界重量级学者从童年、阅读、家庭、学校到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中英教育的本质差异:什么才是真正影响人成长的教育方向?BBC纪录片中的中英教育对比是否反映了真相?怎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既深刻又"符合人性"的教育?
本期我们将重点分享书中"中英教育谈"和"家庭与学校"两个章节的精彩对话。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读者们参与讨论:
谈谈你所经历的中英教育体系有何不同?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带给了你怎样的影响?
这些教育经历又是如何塑造了你对世界的认知?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和见解。
《教育的对白:朱永新对话麦克法兰》封面
Photo ©️ JD.COM
一场跨越“国别”与“派别”的“促膝长谈”就此开始,
让我们先来一睹为快!
童年、阅读、家庭、学校和社会……什么才是对人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教育方向?中国教育的优点和缺点,也是英国教育的优缺点吗?BBC纪录片的中英教育PK,中国真赢了吗?接触到的中英教育,与所认知中英的教育,哪个更接近真相?……
在西方国家“向东走”的时候,中国教育也在“向西看”。基于不同教育角度和维度进行的探讨与对话,为读者呈现多方位思考就具有非凡的意义。特别是这种对话在两位重量级大咖间进行。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中西方不同思维,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思维碰撞,为读者呈现: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童年对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阅读、中英文化传统与比较、艺术教育的价值、大学教育的问题与改革和未来教育的出路等近10个方面的思考。
这是一场东西方教育交流碰撞的试验激起一次关于教育的拷问。在思维的碰撞中,探讨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对白:朱永新对话麦克法兰》内页
Photo ©️ JD.COM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
他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致教师》等40余种著作。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被评选为“当代教育名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改革开放40年教育40人等。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52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深刻改变了570多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序1 朱永新/ 001
序2 艾伦·麦克法兰/ 006
第一辑:中英教育谈 / 001
第二辑:童年与阅读 / 059
第三辑:家庭与学校 / 097
第四辑:艺术与体育 / 137
第五辑:创新与未来 / 161
后记 / 232
近年来,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关于中英教师与学生的纪录片引起了两国学者与公民的持续关注。三集纪录片,长达一个月的连续跟踪拍摄,尖锐的文化冲突与师生矛盾,一开始让许多观众对中国教师不屑一顾,甚至觉得中国式教育必败无疑。结果不出我所料,几位中国老师带领的英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和中文考试中不仅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均超出10分。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很可能分数差距更大。您是怎样看待这这个节目的?您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赢了吗?
这档节目确实引起了诸多争议。这部纪录片生硬、刻板地对比了中英两种教育体系。在前几集的节目中,观众很难想象中国老师最后会赢得比赛。因为他们的课堂冲突频频,甚至无法正常进行授课。
没有一个解说员了解这两种教育体系背后的哲学理念和历史,所以这部纪录片作为一次比较性分析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的。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我们并没有超越表象真正理解它背后的原因。不过,从商业角度看,作为一种比赛、一次电视真人秀节目,这部纪录片显然很成功。朱教授怎么看待节目中中英教育的较量?
朱永新
艾伦·麦克法兰
朱永新
我一直认为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我曾经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四个主要的场所: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职场。我们在母亲的子宫里吸收营养、感受外部世界,出生后便生活在家庭中,通过家庭和父母感受世界。在此之后才进入学校和职场。但即便在教室、在职场的时候,我们每天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家庭。所以,家庭是人生场所的中心,毫无疑问也是人一生中最温馨的港湾。
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从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看,孩子最早接受的、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我常常看到,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路上都有着和谐的家庭的作用。您与您父母的关系如何?在您的印象中,父母对您影响大吗?
艾伦·麦克法兰
朱永新
艾伦·麦克法兰
朱永新
艾伦·麦克法兰
另一个叔叔罗伯特跟我算校友,也上过塞德伯格学校,但比我早,之后他又进入牛津的伍斯特学院学习,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罗伯特叔叔更像哥哥,他只比我大八岁,这样一个在我六到十二岁期间一起讨论、玩耍,在我十几岁时成为我学习榜样的人,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妹妹菲奥娜比我小两岁,她聪明伶俐,有艺术天分,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我俩相处的时间很长,有她做伴,对我而言既是幸运又是激励。
当然,给我带来最深远影响的还是我的父母。父亲虽然不是知识分子,但擅长数学,是个聪明又富有同情心的人。母亲就更出色了。她的兴趣爱好不仅广泛还很精深,她研究历史、撰写童书,此外还对哲学、绘画、诗歌、语言学颇有研究。在我身边时,母亲不断鼓励我,不在我身边时,她也会给我写很长的信,激励我成长进步。
大多数成年人都说不清楚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抚养他们的,因为他们已经记不清儿时的事了。我之所以知道这么多父母亲的事情,是因为我保存了很多他们的书信。父母去世之后,我阅读了很多他们之间的信件、以及我和母亲之间的书信。所有这些书信都收录在我正准备出版的书中,书的中文版是由北京的一个基金会赞助出版。我还有一本书讲述了母亲接受教育的经历,她通过写日记和书信的方式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我可以了解母亲接受教育的经过,了解父母如何以一种特有方式把我养大成人,了解父母之间如何谈论我的成长。我也因此可以看清母亲对我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她喜欢诗歌、善于思考、热爱学习、充满好奇心、关心别人,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我。那些留存的书信让我了解了母亲的童年经历,以及那些经历又如何在后来影响了我。我父亲不太喜欢上学,他年纪轻轻就辍学去了印度,所以在智力发展上,父亲对我的影响远不如母亲带给我的影响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文盲或者说受教育比较少的父母。我之前在尼泊尔的贫困地区做过田野调查,当时遇到一位母亲,几乎是文盲,受教育很少,但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是文盲,但这位母亲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如何保持身心愉悦,所以我认为父母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关心、支持,而不在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朱永新
艾伦·麦克法兰
朱永新
艾伦·麦克法兰
朱永新
对孩子的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建立是第一位的,就像司马光曾说的无德有才是小人,而在人格的培养上家庭教育担负着最初的责任。
现在很多父母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妥当的做法。孩子需要在童年游戏和玩耍,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孩子认知世界、创造世界的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不断发展,他们可以自觉学会创造并遵循规则,学会信守承诺并体验社会的各种角色,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是多有助益的。
当然,如果父母可以发现并且培养孩子的潜能,那将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但是,这对于父母来说通常很难做到。很多父母会为孩子预设前进方向而且急于求成,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扼杀了孩子的天赋和潜能。理想中的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鼓励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刻解锁完整版对话
主编:游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