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隐居着一类独特的鸟类,他们大多具有绚丽多彩的羽衣,在幽暗的密林中犹如一枚枚闪亮的宝石,因而被形象地称作“宝石鸫”(Jewel-thrush)。鉴于其跗跖长度和觅食方式与鸫科(Turdidae)鸟类较为相似,中国学者通常称之为八色鸫。分类学上八色鸫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八色鸫科(Pittidae)。其大多生性羞怯、行踪隐匿,许多种类分布狭窄、数量稀少,在野外难觅其踪,因此是众多观鸟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目标鸟种(图1)。图1 《The Jewel Hunter(珠宝猎人)》一书讲述了作者Chris Gooddie在世界各地寻觅32种八色鸫的精彩经历 (Gooddie 2013)作者:阙品甲,任永红,刘祯祥,殷后盛,陈珏忻,刘阳DOI: 10.13859/j.cjz.202323134然而,令人深感意外的是2023年6月15日上午,一只八色鸫的尸体竟然出现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的城镇中心。研究团队检视其形态特征后初步判断这是一只印度八色鸫(Pitta brachyura, 图2),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确认其分类地位。图2 四川天全采集的印度八色鸫标本(由纽约大学魏淇澳同学精心制作)研究表明,其线粒体COI基因与GenBank数据库中印度八色鸫的同源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9.42%,仅有4个核苷酸突变差异;其线粒体Cyt b序列与仙八色鸫(P. nympha,图3)和蓝翅八色鸫(P. moluccensis,图3)相应基因序列的差异在6% ~ 9%之间,可以排除这些近缘种的可能。因此,可以确认该个体确实是印度八色鸫。由于该个体飞羽和尾羽完好,没有明显的人工笼养痕迹,基本可以排除逃逸的可能。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这只出现在四川天全的印度八色鸫应该是该物种在中国境内的首次记录,中国鸟类家族新增“宝石”一枚。现有研究表明,八色鸫是雀形目鸟类中非常古老的一支,起源于渐新世中后期。经过两三千万年的分化和扩散,现今的八色鸫科鸟类共包含3属47种(图3),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少数种类分布于非洲中部和东南部以及大洋洲东北部。图3 全球部分八色鸫。30:印度八色鸫,31:仙八色鸫,32:蓝翅八色鸫(Arlott et al. 2021)此前,中国共记录有8种八色鸫(郑光美 2023),但种群数量均较为稀少,所以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除了仙八色鸫分布较广,其他7种八色鸫在中国境内的分布范围都非常狭窄,仅零星记录于海南、云南南部和广西南部等靠近南方边境地区的个别地点,在内陆的记录更是寥寥无几,这更加凸显出在四川发现印度八色鸫的意外之处。印度八色鸫仅分布于西起巴基斯坦、东至孟加拉国的南亚次大陆(图4)。此次发现地四川天全距离其最近的记录地点超过1 000 km,其间被横断山区多条纵贯南北的宏伟山脉所阻隔。这只印度八色鸫究竟从何而来着实让人好奇。图4 印度八色鸫的分布范围及此次记录的地点(IUCN 2024)与之类似的情况还包括褐背伯劳(Lanius vittatus)和栗尾姬鹟(Ficedula ruficauda)。这两种鸟类同样是分布于南亚等地,在中国的首次记录也是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我们虽然可以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测,但是要充分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还需要积累更多鸟类分布和迁徙的基础信息,并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开展综合研究。Arlott N, van Perlo B, Mata J R, Carrizo G,
Chiappe A A, Huber L. 2021. Collins Birds of the World.
Erritzoe J. 2020. Indian Pitta (Pitta
brachyura), version 1.0. Birds of the World.
Gooddie C. 2013. The jewel hunt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mbert F R. 1996. Identification of pittas
in the “brachyura” complex in Asia. Oriental Bird Club
Bulletin, 23: 31–35.
Lambert F R, Woodcock M. 1996. Pittas,
broadbills and asities. A & C Black Publishers Ltd.
Prum R O, Berv J S, Dornburg A, Field D J,
Townsend J P, Lemmon E M, Lemmon A R. 2015.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of birds
(Aves) using targeted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Nature, 526(7607):
569–573.
Selvatti A P, Galvão A, Pereira A G,
Pedreira G L, de Moraes Russo C A. 2016. An African origin of the Eurylaimides
(Passeriformes) and the successful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round-foraging
Pittas (Pittida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43(2): 483–499.
Winkler D W, Billerman S M, Lovette I J.
2020. Pittas (Pittidae), version 1.0. Birds of the World.
郑光美. 2021. 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郑光美. 2023.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4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阙品甲 博士 副研究员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物保护研究部
最新资讯 | 关注《动物学杂志》
微信号:ChinJZool | 投稿 / 转载:chinjzool@163.com
《动物学杂志》1957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60多年来,《动物学杂志》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础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办刊宗旨。及时报道动物科学领域具有创造性和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介绍有创见的新思想、新学说、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曾经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全国优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及北京市优秀期刊奖。是入围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并同时被中国各大数据库及英国《动物学记录》、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收录。报道范围:既有宏观生态研究,又有微观实验技术。报道层次既有科学前沿性、资料性的,也有技术性、知识性的。稿件内容涉及范围广,实用性强。主要栏目: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自然保护区、基础资料、研究简报和快讯、综述与进展、专题知识讲座、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读者对象: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动物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