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陆瘦燕
医案三则
头痛、哮喘与膏淋血淋的精妙诊治
01
【病例一】头痛
杨某,女,30 岁。自述头痛已有 7 年多。在这 7 年中,近年来每月都会发作一次,每次持续 4 到 5 天,服用止痛片却毫无效果。就诊之时,右额颞部疼痛剧烈如被劈开一般,还伴有恶心呕吐之症,微微有口臭,精神烦躁不安,汗出如珍珠般滚落,面色发红,下肢却冰冷无比,仰卧着不能稍有转动,呻吟之声不断。其脉象弦滑,舌苔薄而舌质绛红。
陆瘦燕经过分析认为,此乃胃中积热所致,阳明郁火沿着经络向上侵扰;肝火上炎,阻滞了清空之处。额颞部正好是阳明、少阳脉气所经过的地方,所以疼痛才会如此剧烈。依据“标本”“根结”的理论,采取“上病下取”之法,以达到泻火潜阳、宣络止痛的目的。
处方
足三里、内庭、合谷、足临泣、太冲(双侧)。
手法
运用平针法,将提插与捻转相结合,以得气为度,留针 30 分钟,每隔 10 分钟捻转一次。
在针后 15 分钟的时候,疼痛逐渐减轻,半小时后,疼痛完全消失,喝水后也没有再呕吐。之后又进行了两次巩固治疗,两个月后随访,并未复发。
按语
陆瘦燕夫妇指出,针灸在临床辨证方面与其他各科相同,都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和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来分辨病因病机,确定疾病的性质以及病在何脏何经。不过,针灸治病的方法是通过针或灸作用于腧穴,借助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从而发挥疏调经气、补虚泻实的作用。
因此,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在四诊中的切诊方面,除了切寸口脉之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太溪”“冲阳”“颔厌”“太冲”等脉,以此来察看元气的盛衰、肾气胃气的虚实以及上下左右的偏胜情况。同时,要仔细切按经脉的皮部以及相关的腧穴,比如背俞穴、腹募穴、原穴以及下合穴,察看是否有异常反应,以便帮助正确辨证,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主体”的学术思想。
02
【病例二】哮喘
赵某,男,33 岁。自述气促痰鸣,患病已有 10 年之久。同时还伴有眩晕、健忘、神疲梦遗之症,舌苔薄而舌质绛红。脉象细而虚大,尺部无力,太溪脉小弦,冲阳脉虚弱,颔厌脉盛。按照脉象来论证,似乎属于肺肾同亏,虚阳上亢,下虚上盛之病症,治疗应当先治标后治本。
处方
肺俞(双侧)用补法,天突用泻法,关元用补法,肾俞(双侧)用补法,复溜(双侧)用补法,太溪(双侧)先泻后补,神门(双侧)用泻法。
手法
采用提插结合捻转的方法。
复诊
经过 20 多天的治疗以来,喘促之症已经平息,睡眠尚好,精神也渐渐振作起来,梦遗之症已经痊愈,眩晕仍有轻微发作。左侧太溪脉较为亢盛,其余脉象已趋平稳,再按照之前的方法继续治疗。
处方
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掉复溜、神门,加上丰隆、足三里、三阴交。
按语
在这个哮喘病例中,陆氏通过全面切诊,判断为肺肾两虚,相火浮越,下虚上盛之证。通过补肺俞、肾俞、复溜来培补肺肾,取关元以益元纳气,针刺天突以降气,泻神门以宁神,先泻太溪以泄躁浮之相火,待太溪脉转静之后,改用补法以益肾水,另外加上丰隆来化痰,三阴交来养阴。一共针治 10 次,病情稳定。
03
【病例三】膏淋血淋
肖某,男,28 岁。自述小便乳白兼粉红色已有 2 年。患者从 1960 年开始发现小便混浊,如同米泔水一般,每次进食多脂肪食物后,就会浓稠得如同牛乳,疲劳之后也是如此,病情迁延 2 年都未能治愈。近 4 个月来更加严重,经过外院泌尿科检查,诊断为血性乳糜尿而转来求治。
陆瘦燕认为患者小便呈乳白色,还兼有血液,并且面容消瘦,头昏纳呆,胸闷腹胀,神疲乏力,脉象濡数,舌苔薄腻而黄。切按经络相关的腧穴,发现在任脉的膻中、水分、神阙、中极穴,胃经的气户穴以及脾募章门穴都有压痛。这是湿邪内郁,脾虚不运,中州受困,三焦痞塞,蕴湿化热,腐脂成膏,损伤肾络,以至于膏与血一同随着小便而下。治疗应当以温运三焦、利湿化滞为主。
处方
1. 针刺穴:脾俞(双侧)用补法,三焦俞(双侧)用泻法,委阳(双侧)用泻法,中极用泻法,阴陵泉(双侧)用泻法,气冲(双侧)用泻法。
2. 灸穴:膻中、水分、神阙、石门、章门(双侧)、气户(双侧)。
手法
针刺采用提插结合捻转的方法,留针 20 分钟。灸法使用隔饼灸,下面垫上药末,每次选取 2 个穴位,每个穴位灸 5 到 7 壮。
针刺和饼灸间隔一日交替进行治疗,共计各施治 38 次,各种症状全部消失。出院前进行激发试验,顺利通过。出院后随访 2 年都没有复发。
按语
在这个案例中,陆瘦燕通过全面切按经络相关的腧穴,发现切痛点大多在任脉和胃经上。任脉贯穿上、中、下三焦;中土脾胃与湿邪的关系最为密切。再结合其他脉证,判断为湿阻中州,三焦痞塞。在处方配穴上,针刺与艾灸同时使用,对有压痛的相关穴位都进行了治疗。以经络理论指导临床,并融会贯通,进行整体治疗,实在是其医疗上的精辟之处。
附
温灸药饼方:白附子、生草乌、丁香、苍术、小茴香、细辛、乳香、没药各 45 克,蜂蜜 150 克,鲜葱 30 克,生姜 30 克。
温灸五香散方:细辛、白芷、丁香、木香、乳香、大茴香各 45 克,研成末备用。
END
1.本文根据参考资料等综合编辑整理,仅作交流分享,意在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
2.本文仅提供相关思路,切不可盲目试药,仍需辨证论治。
3.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