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
古时的夏至十分隆重,从官方至民间则都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认为夏至祭神可以消灾避疫,并有着诸多的习俗。
但流传到今天,夏至已经淡出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我们关于夏至的印象,也只剩下了“夏至吃面”。
夏至前,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不断往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不断增加。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夏至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日渐缩短,阳气不断衰减。
故夏至被古人视为一个阳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古语有云“阴阳争,死生分”“夏至一阴生”,对于看重阴阳的古人而言,夏至自然是与众不同的。而夏至这天,正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吃上一碗细长的面条,用面条之长来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之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取一个好彩头。也是帮助人们记住这个时间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夏至日 日晷上指针投下的影子是一年中最短的△“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便是人们在夏至之后发现每一天白天的时间都在不断减少,而创造出记录环境变化的谚语,来为生活、生产活动进行指导。
夏至前,华北、华东地区当季的新麦已经成熟,大多已收割完毕、完成晾晒,存储进了仓库。
麦子正是此时的应季作物,用当年的新麦子研磨成粉制作面条,不仅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有庆祝丰收新麦尝鲜之意,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犒劳自己麦收期间的辛勤忙碌,为下一轮农忙积蓄能量。夏至后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入三伏天,也就是夏季最热的时期。
人们在此时开始调整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而面条自然是首要的选择,此时面条也称作“入伏面”。如清代潘荣陛所著的《帝京景物记胜·夏至》中,就有“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的记载。闷热潮湿的天气往往食欲缺乏,如果此时来碗面条,再配上点爽口的小菜,不仅能唤起人们的食欲,而且会让人享受到更多的清凉,起到解暑的作用。
文 | 马麟 图 | 网络 编 | 马麟 审 | 杨瞳 薛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