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地道的陕西风味 从一碗biangbiang面开始
美食
2024-08-21 18:45
湖南
陕西,不愧是碳水王国。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能够将碳水做得如此花样百出,如此诱人。而在这个面食爱好者的天堂里,有着这样一款美食,它的名字直让人挠头,它的味道也让人上头——biangbiang面,只要你吃一次,那就忘不了。关中平原,战国时期便被誉为“天府之国”,是的,最早拥有这个名字的不是川蜀地区,而是关中地区。(注:战国末期,秦国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进一步提升了关中“天府之国”的含金量,后因战乱致使关中地区水土流失,“天府之国”名号才逐渐转移到川蜀地区) #郑国渠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修建而成#使关中地区成为大粮仓 为16年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先秦时期《诗经·绵》中,便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描述,意思是“周原这块土地多肥美啊,像堇荼这样的苦菜也长得像糖那样甜”,其中“周原”便是指周朝人的发源地,在如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一带,足可见关中这块土地的肥沃。陕西人在关中大地上耕种了上千年,以种植小麦为主,因而成就了陕西人爱吃面、善吃面的传统,光是面条便有油泼面、臊子面、蘸水面、酸汤面、洋芋面、饸络面、疙瘩面、血条面、摆汤面、棋花面、面皮……等等不一而足,更不用说其他形态的面食了。#泡馍、凉皮、肉夹馍、蛋菜夹馍、酸汤饺子、水盆羊肉……吃之极致是为“咥”,在陕西人的字典里,它的组合通常只有一个——“咥面”;与之搭配的还有这样一番场景——人蹲在板凳上,手里端着个大盆,脑袋沉浸在盆里,这是老陕正在专心咥面呢!足见喜爱程度之深。biangbiang(二声)面是如何诞生的?关中大地不计其数的面食,因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声音而得名,或许这是头一回。关于biangbiang面的名字,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秀才写字说”。相传biang字为一无名秀才所造,当时有位秀才在赶往咸阳的途中路过一家面馆,听见里面传来“biang biang"的声音,秀才便走进去要了一碗裤带面,吃完后无钱付账便以书代之,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biang"字,自此“biang biang面”之名享誉关中。故事的真实性如今已不可考,但关于“biang”字,也有一首字谜流传:“黄河两边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一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抅塔挂麻糖,推个车车进咸阳”。秀才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传说和字谜是否有关?该字谜是否为秀才所书?恐怕如今没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但一个字足足56画,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描述得如此详细,想来写下这首字谜的人就算不是秀才,他的学问也一定不低!面粉中加入少许盐,少量多次加水,经不断翻折、揉合、碾压,面筋网络变得紧密,面团表面逐渐光滑,直至三光状态——即手光、面光、案板光,随后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小剂子,刷上油,静待食客的光临。食客一声令下,小剂子被迅速拉伸成面片,再被撕扯成面条,搭配着几片翠绿的蔬菜,下锅煮制,此时面条莫约三指宽、形似裤带,亦称之为裤带面。煮熟后面条盛入碗中,随后便任凭食客喜好。简单些的,直接加上秦椒、醋、香葱,泼上热油,便是最常见的版本;复杂些的,则是浇上各式臊子,荤的、素的、菜的,各家臊子亦有不同,组合各异,最后重复秦椒泼油的步骤,便是一碗标准的biangbiang面。#常见臊子有鹌鹑蛋、西红柿鸡蛋、肉臊、蔬菜丁 ©发呆鱼如果你选择将所有的都加上,那它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四合一”。滚烫的菜籽油,浇在鲜红的秦椒上,只听“刺啦”一声,碗中的一切开始生动起来。高温将面香、菜香、秦椒的香迅速唤醒,再经反复搅动,各不相干的臊子互相渗透,达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状态。入口面条油润劲道,辣子香而不辣,菜码滋味万千,再搭配上两瓣疙瘩蒜,吃一口面,嚼一口蒜,蒜香与面香相互交织,直让人停不下来,用老陕的话来说就是“嘿 嘹咋咧!”。据说陕西有八大怪,其中足有两大怪与这biangbiang面有关,便是#面条像裤带、#盆碗不分开,可见其已经深深融入到陕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陕西人喜欢把吃面称为咥面,既是表达对面条的喜爱,也是陕西人豪爽、耿直的性格使然,只是简单一个字,也颇有一番斩钉截铁、气吞山河的气势。八百里秦川沃野,五千年历史沉浮,黄河水穿行而过,中华民族自此发源。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黄土下埋的是王侯将相,食物里藏的更是悠久的文化底蕴。一碗biangbiang面,吃出千年历史古韵源远流长。如果你也想吃一碗biangbiang面,记得在门口先侧耳听一听,据说面片摔打在案板上的biangbiang声越清亮,某种程度代表面条越筋道,面条就会越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