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代的进步或是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独立自强,在婚姻中不顺心或是受到不公平待遇时都会果断选择放弃,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而当你开始跟另一半商量离婚时,一定要记住,2025年新出台的财产新规中体现的这几点财产一定要去积极争取,因为都是为离婚女性考虑的生活保障!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财产分割的原则:
1.在财产分割时,男女双方享有平等的权利;
2.分割财产,要以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
3.如果有子女,法院在分割财产时会优先考虑子女的权益,同时也会适当照顾女方权益;
4.对于交通工具这类财产,应根据实际用途和价值进行分割,以方便双方的生产和生活。
其次,哪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呢?
1.工资、奖金、劳动报酬、生产经莹投姿的收益;
2.知识产权的收益;
3.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
4.其他应当共同所有的财产,主要包括一些难以归类但根据法律原则和实际情况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财产。
最后,想离婚时将自己的权利用到极致一定要记住这些财产你都能去积极争取:
1.女方的婚前财产:包括女方在结婚前购买的房产、车辆、存款等不动产和动产,以及婚前继承或受赠的财产,哪怕是男方自愿赠与的都算,包括彩礼;
2.女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包括化妆品、护肤品、首饰等;
3.女方婚前继承的财产:如果女方在婚前依法继承了长辈的遗产;
4.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女方的财产:如果女方父母或其他亲属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指定财产只归女方一人;
5.婚后女方父母出资并登记在女方名下的房产:这类房产一般视为对女方个人的赠与,属于女方的个人财产;
6.女方的知识产权收益的部分收益中仅与女方人身相关的这部分收益也归女方个人所有;
7.女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补偿:如交通事故的伤残赔偿金、工伤赔偿款等,这些赔偿具有特定的人身属性,仅归女方所有;
8.婚内财产协议约定归女方所有的财产:如果夫妻之间签订了婚内财产协议,并明确约定某些财产归女方所有,那么在离婚时,这些财产自然归女方所有。
指导案例
小陈(女)和小王(男)在2005年相识,经历了6年的爱情长跑,两人于2011年2月10日登记结婚,在接下来长达9年的时间里,两人一直没有要孩子,但是随着生活的日渐平淡,两人失去了对婚姻生活的激情,常常因为各种事情争吵。
终于在2020年3月两人正式分居,随后小陈受够了这种生活,于是向法院起诉离婚,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经过调查,两人婚后共同购买了一辆车和一套房屋,于2012年4月5日签订《购房合同》,房产证上写的是两个人的名字。这套房屋总价127余万元,首付给了39万元,另外贷款了近88万元。
当时小王并没有工作,因此大部分放贷都是小陈在偿还,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时,双方出具书面的《声明》表示房产归两人所有但是要分份额,其中小陈占有份额99%,小王只占有份额1%。
核心点:婚后购买的房屋如何分割?
1.经过调查发现,婚后大部分的房产贷款均是由小陈所出,小陈对家庭的贡献更大,小王称自己只出了大概3、4万的样子;
2.小陈认为该房产应该由她所得,最多按照房产证上面的份额来分,汽车可以归小王所有,但是也应该给予自己一定的经济补偿;
法律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一审认为,该房屋登记在双方名下,虽然不动产权有份额证明,但是婚后两人系共同还贷款,应当按照法律相关的程序予以公平公正的分配。
因此,一审判决:
1.准予小陈和小王离婚;
2.车子归小王所有,小王赔偿小陈3万元;
3.房子归小陈所有,按照估算的价格,小陈应该给小王房屋补贴150万元。
对此,小陈并不服气,认为该房产几乎是自己出的钱,凭什么还要补偿?于是提起诉讼,要求重审,然而二审也维持了原判。小陈再向检察院提起诉讼,经由中级法院再次审理。
最终判决:
1.撤销一、二审判决的财产部分;
2.房屋归小陈所有,小陈只需要补偿小王所占份额的1%,即房屋补偿款36780元;
3.小轿车一辆归小王所有,小王补偿小陈车辆折价款30000元。
(来源:北京法院)
【文末福利】
请大家文末“赞”+“在看”两连击,然后留言区留言,您可获取↓
1.起诉+执行全套模板【word版】+范本【共数百份】;
2.留言区免费法律咨询,有问必有答(可扫码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