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Anti Emo
“12月24日”
市中心的圣诞树再次点亮。
又是一年隆冬。
看着圣诞树边堆叠的各色礼物,我的脑海里浮现起小时候对于圣诞的期待。
“今年圣诞老人会来吗?”是1-12岁的我每年12月24日最期待的问题。我早早地盖好被子早早地闭上眼睛,期待明天早上床边的一份礼物。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圣诞老人?”
记得小时候看圣诞电影,有这样一幅画面:在某个雪花飞舞的十二月清晨,6岁的Timmy站在购物中心门口,目光锁定在一个戴着红帽、胡子花白的圣诞老人身上。他并不认识这位坐在塑料假雪堆里的老人,也没有事实证明那是真的圣诞老人,可他就是忍不住相信,相信门后的大袋子里真的有礼物会写上自己的名字。
所以,孩子们天生就信神秘和奇迹吗?
心理学家Jacqueline Woolley曾说:“孩子对圣诞老人的信念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信念是可以后天构建的。”
Jacqueline在2013年设计过一项研究孩童magical thinking的实验:她为一群4-6岁的孩子虚构了一个神秘的角色,给这个角色配上故事、服装、甚至跟圣诞老人极为相似的“夜间造访仪式”,然后看看孩子们会不会信以为真。
结果发现,年龄偏小的孩子乐于接受这位“新人选”的到来,就像接纳了圣诞老人、牙仙子或复活节兔子。他们不仅不质疑,还会积极帮忙“圆故事”。一位5岁的参与者问Jacqueline“她是不是也住在北极,她喜欢吃什么?”
反观年纪稍大的孩子,则呈现出明显的两个反应:要么继续保持沉默,让父母的“演出”得以延续;要么干脆质疑,拆穿这场表演。
Jacqueline在采访中解释了分野发生的原因: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世界,而父母、媒体和环境会向他们抛来各种解释模板。走在商场,会看到一个慈祥的“圣诞老人”在分发糖果。家里的电视节目一遍遍重播圣诞特辑。父母在睡前故作神秘地说“要乖乖睡觉,不然圣诞老人不会来哦。”
这些在孩子们心中慢慢生根一个信念:世界的每个地方都有圣诞老人,他是真的。
“然后有一天,我们长大了”
但好像忽然有一天,我们就不相信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Judith Rich Harris在《The Nurture Assumption》提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影响来源不断扩张。小时候,影响我们最深的是父母;随着长大,朋友和同龄人在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上的影响力慢慢膨胀。
同学不经意的一句“哪里来的圣诞老人,都是你爸妈放的礼物啦”,会让我们产生疑惑。
当我们步入青春期,脑海里的“信息侦探”也悄然上线。认知科学家将这称为“信念筛选机制”(Belief-Filtering Mechanism)。
想象一下:当我们疑惑“圣诞老人真能在一夜内飞遍全球吗?”或“怎么礼物包装纸看上去和家里储物柜里的一模一样?”,我们的内在的“信息评估系统”被触发。大脑前额叶皮质就像严谨的编辑,盯住那些童话色彩太浓、与现实证据相左的说法,并为其贴上“不足为信”的标签。
正如 Blakemore(2012)和 Ofen (2019)所发现的:随着我们长大,记忆与逻辑并肩作战,童话叙事的漏洞一点点露出马脚。
现实成为我们世界观里的新主角。
20世纪,心理学家Jean Piaget用阶段论的视角也解释过这个现象:4-6岁时,我们正经历“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以直观和象征性的方式理解世界。那时,我们的世界是想象中的样子。在那之后,我们会向“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过渡。
我们开始有了“初步逻辑”,努力找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感官和想象在决策中的占比逐渐下降。
同时,“可逆思维”开始成形。我们不再被动接收某种事物,开始主动“反推”或“拆解”先前的想法、尝试验证矛盾之处。
童话叙事慢慢被推翻了。
“我们不再相信童话,
我们依然感到美好”
看上去不相信圣诞老人是理性和自然发生的结果,不过,在初次知道圣诞老人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好像还是会有些失落。
但当我们逐渐长大、哪怕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还是会在12月初的时候就开始期待圣诞装饰自己的小家时,才发现圣诞好像一直和幸福挂着勾。
是什么让我们持续期待圣诞呢?
节日氛围被发现和促进人们彼此联结相关。
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在他的播客WorkLife中提到:在节日或大型仪式性活动里,人们会短暂放下工作或其他自身在做的活动,转而做类似的活动例如装饰空间、准备聚会、写祝福卡片,“在相同的时间做相似的事”,从而强化了群体同步感 (synchrony)。
一项2011年的实验指出,这份“同步感”会放大情感共鸣。调查者Valdesolo & DeSteno表示:即使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在共同的节日符号下也能迅速联结,彼此温暖问候。
我想到前些日子去餐馆时老板加送的那碗热红酒。天气预报显示今天0度,但是热饮和烤肉香气让街道暖烘烘的。
那一刻我忽然发现,好像圣诞节也不是一定需要圣诞老人的。
圣诞节本身就够温暖了。
“卡片的右下角,是一朵小烟花”
此刻,街头传来阵阵音乐与祝福声,街角的小店正打烊老板骑上单车准备去往回家的路,圣诞树最顶上的星星依然显眼。
我看到树枝上挂满了人们写的圣诞卡片。
“希望今年冬天和爱的人一起做一份烤栗子”
“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
“最后一个月啦,岁岁平安、来年喜乐”纸条的左下角是写作者画的一朵小烟花。
星光还盛。
不过,或许留下这些卡片的人们比星星更珍贵。
编辑|Healthy
视觉|Healthy
审核|Chl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