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学术也没什么的

文摘   2024-09-28 10:52   广东  

点击上方小字|关注Anti-Emo


01


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你可能已经对自己专业的research lab(科研实验室)有所了解,又或者是听到很多学长学姐课余时间在做RA(研究助理)的经历。无论是为了撰写thesis(毕业论文)、申请硕士博士,还是仅仅出于对某个领域深入探索的渴望,Research无疑是大学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中的学术研究也是实现儿时“科学家”梦想的重要一步。在此,你的心中是否充满了期待?或许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或许还有些忐忑不安。


然而,当你真正步入校园,亲眼目睹学术明星在讲台上自信地演讲,亲身体验学术会议和活动中人们热情洋溢地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研究成果,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前沿技术给你带来的心灵震撼……面对这一切令人眼花缭乱、心潮澎湃的景象,你或许会在内心深处悄悄问自己:做学术,我真的行吗?


“我真的行吗?”

这句话在研究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提不出好的问题、没有好的方法、找不到好的理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指导......

做一个探索人类知识边界的researcher,我真的可以吗?我真的适合做学术吗?



02

崇拜和神圣化学术?


因为社会文化对学术的重视、学术的权威性地位、学术工作的特殊的价值性,还有在学生阶段我们对学术的追求等等,我们会不自觉地崇拜或神圣化学术。虽然短时间内崇拜和神圣化学术可能会给我们在学术道路上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但是长期来看崇拜和神圣化学术更有可能成为我们在学术大路上行走的拦路虎


崇拜(worship)


崇拜通常与个体对于某人或某物的极高敬意和钦佩有关,这种情感可以促使个体去模仿或服从崇拜对象的行为和价值观。在学术界,崇拜可能会导致学者对某些学术权威或理论表现出过度的敬仰和追随


神圣化(sanctification)


神圣化是指将某个对象、地点、人物或概念赋予超越其本身价值的神圣或特别的意义。在学术界,学术成果或学术机构可能因为其权威性、客观性、创新性等特点而被神圣化。学术界内部也可能通过建立复杂的术语、严格的发表标准和高度的专业分工来进行自我神圣化


崇拜和神圣化学术对我们的影响


崇拜和神圣化学术可能带来多重负面影响,不仅会抑制我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我们对某些观点或理论产生不容置疑的态度,还可能增加心理压力,将学术视为不可攀登的高峰,进而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此外,在学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过度崇拜还可能导致资源向特定领域或个人倾斜,限制其他学生的研究机会和学术发展。


03


祛魅:打碎学术滤镜,学术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


“祛魅”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描述的是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逐渐摆脱了宗教和传统的神秘性、神圣性,转而以更加理性和世俗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在现代语境中,“祛魅”一词常常用来指代对于某些被过度理想化或者神秘化的人、事、物的重新认识,去除它们身上的不实光环,以更加真实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们。



04



“做研究到底是创意性工作?还是重复性的劳动?答案”是“两者皆是”。


一方面,学术研究需要保持大脑的灵活,需要很多新的idea,不论是来自生活还是来自已有的研究。另一方面,学术也更是劳动密集性的工作,我们可能每天研究的只是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随着我们对于研究的熟悉程度,最初的新鲜感被慢慢磨灭,每天的工作是如同其他工作一样是枯燥,是无聊更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学术的社会性

学术圈并不是象牙塔,那种纯粹的只喜欢做自己研究的学者鲜有存在。学术圈作为一个很小的圈子,学术圈的人际关系对学术的影响甚至更大。


作为好”学者“=好“销售”

学术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好的学者要会推销自己的研究idea,以获得经费进行研究工作。所以学者要像好的销售一样,去推销自己的学术idea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作为社会分工一环的学术工作

尽管学术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但是学术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都只是巨大的社会分工中的一环。它并没有那么神圣,也没有那么不同,它的工作方式和职业路径与其他社会分工中的工作并无本质区别


05

如何对Research祛魅?


1.去了解、去学习、去体验


探索学术研究者的日常,深入了解他们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参与他们正在进行的实验,与他们交流实验的目的与过程。我们可以从基础的角色开始,比如作为被试参与实验、担任学生助理或研究助理,进而再从研究人员的视角去理解、规划并实践研究项目。你将逐步适应学术环境,减少对学术研究的神秘感和过度崇拜。


2.培养自信心


认识到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步调和节奏也各有差异。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同时接纳自己的不足和错误。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这种自我肯定有助于我们积累自信,即使是小小的成功也能为我们的自信心添砖加瓦。每一次的小胜利都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它们汇聚起来,逐渐构建起我们对学术研究的信心。一定要避免消极的自我评价!!!



3.设定“小目标”


学术研究是一场“马拉松”,漫长而又充满挑战,反馈往往来得缓慢。而在缺乏即时正面反馈的情况下,坚持和动力可能会逐渐减弱,焦虑和挫败感也容易滋生。可以将庞大的学术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小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你都能获得即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些正面的反馈能够激励你继续前行


4.接受失败与挫折


学术研究是一场在人类知识边界不断探索的冒险之旅,它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伴侣。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成长性思维,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哪些方法可能不奏效,从而引导我们寻找新的方法和策略。


5. 专注过程而非结果


学术研究是一次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它不仅仅是关于结果,更是关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提问、如何寻找答案、如何批判性地思考。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接受和整合不同的意见。我们不仅仅是在追求最终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


6.寻求支持与合作


积极地与同学、学长学姐和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能够拓宽你对学术问题的视野,获取多元化的见解,而且还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宝贵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可以大大减轻你在学术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孤独感和压力


7.心理辅导


在学术研究的旅途中,寻求帮助并不是弱点,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当你感到需要支持和指导时,不要犹豫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的帮助。许多学校都设有校内的心理辅导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还有许多校外和线上的心理辅导机构,它们同样能够为你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也欢迎大家进入AE心理学社群和学长学姐交流获取更多帮助!



06

最好的心态:敬畏而非崇拜


敬畏(awe)


在心理学上,敬畏被认为是一种积极情绪,它能够激发个体的自我超越感。敬畏感能够让个体的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更宏大的事物上,从而表现得更加谦逊,并呈现出寻求和他人建立联系、亲社会、亲集体主义的行为倾向。在学术领域,敬畏可以促进个体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尊重,同时也能够激发对学术追求的谦虚态度


对学术自然而然的敬畏感


学术研究通常涉及复杂的概念和深奥的理论,学术的权威和专业性以及社会文化对学术的重视和推崇,这些都让我们不由自主会对学术产生一种敬畏感对学术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而不是崇拜和神秘化学术,有助于我们在学术路上走的更长久。



文案| Zoe

排版 视觉 | Zoe

审核 封面 | Kristine

AntiEmo
AE(AntiEmo)是北美地区最大的非盈利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之一。由一群Gen Z成员创立,旨在通过搭建线上交流及疗愈社群的方式,为更多留学生提供情绪缓解服务和实用解决方案,使其在留学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支持,减少孤独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