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大会上,最新重磅摘要(Late-Breaking Abstract,LBA)研究结果公布。以LBA形式公布的III期LITESPARK-005研究,发表了贝组替凡 vs 依维莫司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的东亚亚组最新随访结果。【ONCO前沿】特此整理摘要内容,以飨读者!
贝组替凡(belzutifan)是一款选择性新型口服缺氧诱导因子(HIF-2α)抑制剂。2021年8月,贝组替凡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上市的HIF-2α抑制剂,用于治疗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VHL)相关癌症,如肾细胞癌、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母细胞瘤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VHL是一种罕见遗传疾病,这种疾病由VHL基因突变引起。
2024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药监(NMPA)获批贝组替凡片用于VHL病相关肾细胞癌(RCC)、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母细胞瘤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
摘要号:LBA2
研究背景
在随机III期LITESPARK-005研究(NCT04195750)中,与依维莫司相比,贝组替凡提高了接受抗PD-(L)1和VEGF-TKI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全球晚期ccRC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在此,报道了 LITESPARK-005 对东亚患者进行至少 2 年随访的最新数据。
研究方法
在香港、日本、韩国或台湾的研究中心登记入组的既往接受过1-3种系统治疗方案的晚期ccRCC成年患者,按1:1随机分配口服贝组替凡120mg 或依维莫司10mg,每天一次。主要终点是根据 RECIST v1.1 通过盲法独立中央审查 (BICR) 得出的 PFS 和总生存期 (OS)。关键的次要终点是根据 BICR 对 RECIST v1.1 进行的 ORR。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共有 78 名患者入组(每个亚组n = 39 人)。数据截至 2024 年 4 月 15 日,中位随访时间为 33.4 个月(26.9-44.2 个月)。截至数据截止日,30%的患者正在接受贝组替凡治疗,3%的患者正在接受依维莫司治疗。
贝组替凡组 vs 依维莫司组的中位PFS为7.5个月 vs 5.7个月(HR,0.54;95% CI,0.30-0.98);24个月PFS率为30% vs 4%。
贝组替凡组 vs 依维莫司组的中位OS为29.7个月 vs 30.8个月(HR,0.76;95% CI,0.39-1.46);24个月OS率为59% vs 56%。
ORR与之前的报告一致,分别为31% vs 0%。贝组替凡的DOR未达到中位数(范围为12.9-39.8+)。
安全性方面,由于全因不良事件(AEs),1 例患者(3%)停用了贝组替凡,7 例患者(18%)停用了依维莫司。53%的贝组替凡治疗的患者和33%的依维莫司治疗的患者发生了3-5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贝组替凡治疗组有1例(3%)患者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
研究结论
LITESPARK-005研究在对东亚受试者超过2年的随访中发现,与依维莫司相比,贝组替凡的PFS和ORR仍然更有优势。安全性与之前的报告和全球人群一致。结果支持贝组替凡成为抗PD-(L)1和VEGF-TKI治疗后的东亚晚期RCC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
责任编辑|Edwina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ONCO@edoctor.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