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一个人最大的底气:解决问题的能力

百科   2024-10-03 16:17   江苏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毛选》真正超越方法论的力量,在于利用精神意志的力量,把一切经验和理论工具转化为了实打实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小游。

国庆长假,又是个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的好日子。

这样的日子里,自然少不了《毛选》,我对《毛选》总是常怀热情和激情的,因为它常看常新。

如果《毛选》只是讲战术和方法,那么还不足以勾起我长期挖掘的兴趣,因为方法论的层面太浅,受当时历史和现实的局限。

我认为重要的在于,教员的那套方法很小众,很好用。打破了被死物限制住了的人脑子里的藩篱,因此认可以用主观能动性做任何事情——当时和现在的人,仍然在被僵死的理论和经验打造的认知,认为现实是确定的、不会发展的。

 

《毛选》真正超越方法论的力量,在于利用精神意志的力量,把一切经验和理论工具转化为了实打实的力量。简单说,就是极端的相信和上头,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最终做成一件事。

 

这种程度的实践,到达了打破一切规则,又遵循一切规则的程度。也就是,知识可以不系统学,不同学科可以大同小异,即便被说是野路子,我也要,东拼西凑地把一套高深庞大学科里最有用于现实的几章节学到手,来支持和辅助我的实践活动。




现实一定不是定势,所以其中蕴含了无穷无尽的可以改造的机会;经验只反映过去,所以人就不会被认知和经验限制,只有服务于目的的规律才是规律,只有能用来实践的知识才是知识。

 

想到这里,也颇觉得有趣,不知道那些眼界被困在过去,只会根据现实来做出被动反应的人、那些远远脱离现实,维护精密的知识系统的学者,要因为这些大胆的行为惊讶、嘲讽到什么程度,因为这些操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但是,这决不影响实践的人在现实中取得成功。

因为造成人与人差距的在于思想


教员和《毛选》代表的不是正确,尤其不是脑子里的正确,这样只会被他评价为教条和不切实际,他真正代表的是实用主义,就是怎么把现实变得更好一点。

过去和现在被困扰的大多数人,因为被外界灌输的太多,又觉得那些知识大多没什么用,所以现在什么都不信,为了避免个体的失败,选择胆小,追求安稳。

 

这么说吧,现在人人都是理论家,实则仍然处于一百年前被限制的畏畏缩缩的、活在幻想里的人的状态。

想要预想风险和要排除未知,以追求正确为目标,就问一句:最终的正确能在现实中实现吗?其实是不能。

可能是自己认为很合理,很想实现的东西,但是在现实中实现不了。

做一件事的准备要充分到那个程度才能开始,实则太怕损耗了,太局限了。

想了十步,只能在现实中走半步,在脑子里和现实的不同中反复内耗,对现实毫无还手之力。

能做好事情,在现实中很强的那种方法和大多数人相反。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看看前辈的认识,以下是《林彪同志文选》里对于教员思想的演绎:

“搞什么书本学习,“系统”学习、不联系实际来进行学习,结果费力很大。学习得过5分,可是在行动上呢,品行常常很坏,行动可以犯罪,行动可以得零分,得2分。因为理论没有同他的实际结合,现实里他的痛的地方,你没有去沾,这就是脱离实际嘛。”

“可是在政治学习中间,就不能那么死板,应该是用啥学啥,需要什么东西,学什么东西。我看不能把那个东西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把我们干部的脑筋搞得胀的要命,象那样读书会读成书呆子。我们不要那样害怕书本,我们要站在书本上来读书,不要爬在书下来读书。要批判的读,要吸收的读。书应该为我服务,而不是我为书服务。让书牵着鼻子走,我不干。”

“有些书就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新东西,只是旧思想、旧材料、旧词句重新编了一下,换了个地方,就象玩积木一样从这块换那块,就是那么几块板子。主要的是应该以现实为起点,抓下面的情况,抓好事坏事,抓了以后,用思想来解答。这才叫理论联系实际。不然就是空理论,就是教条。”

 


雷军在创业受挫时期,也从《毛选》里获得过灵感:

他发现,当时井冈山的状况和金山差不多,那么,能破解井冈山困境的思路或许可以迁移应用。

比如发现自己的事业是持久战,所以不心急焦虑,不会因为当下一兵一卒的预测失败,对手的突飞猛进而影响,而是有章法的推进自己的事情。

比如在竞争中要讲究方法,用游击战的思路,在主要竞争的,产品中占据主要份额有点难,那么就先做微软不做的东西搞边缘经济,以战养战,然后才能搞自己独特的东西,再慢慢回到主战场占据市场,如果仍然不能硬碰硬,那么已经占据的边缘经济里做到前列,也能立足了。

比如群众路线,当时教员搞群众路线发展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党内竞争取得了领导权,基本就得益于有创意的思想建设,利用矛盾创造了巨大的力量,让别人对他的信任深入人心。然后雷军也发现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听得懂的文字表达”,利用娱乐的形式去表达,就会下沉创造粉丝经济和谈企业、个人的文化,甚至用自己的形象整活。

一段企业家的演讲,一本方法论的书,很多人会觉得基于各种理由觉得是在作秀和不可信,而在一个极端困难的时刻,在创业的艰难时期却能成为精神指引。就是因为在那个改变现实的过程,天然就是要和现实角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多大程度上把想法落地。

或许他们结合的方法很粗浅,很笨拙,他们的认知并不高,但有用。

就像美国的实用主义,会被很多理论家认为逻辑差劲,不尊重哲学的体系,概念不清。但实用主义者从一开始就说,自己不是为了追求那些正确,不是为了做学术和创造学科,只是在现实中的灵活中,开发真正的随机应变、能指引现实稍微好一点、能解决问题的东西。

 

这样,脑子的方向就变了,不是为了追求现实和自己脑海中的想法、观念的一致,而是把自己的观念放出去频繁地和现实切磋,如果现阶段的自身认知是一,那就做到一。

王阳明的心学,也讲求这种一致,在《传习录》中,他曾说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所谓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一种“知行本一”,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就算是强调“致良知”“发明本心”“心外无物”的王守仁,也是不会忽略的。


不预设自己是对的,不以脑海中的理想的正确为追求,就不会觉得现实固化和自己弱小,而是会觉得充满力量,能做一点是一点,人的想法就是这样一点点成为现实的。

不傲慢,就不会脱离现实;现实的一步,大于尚存在大脑中用不出来的一切。

不信你看,多少基于现状而做出的优秀的科研或者设计堆在角落被实质上的尘封,永远不会有应用的一天。

 

我们所在的现实,终究处于一个发展的中转站;我们所有的认识,不过是在一个阶段内的现实反映下的暂时的心态。

那么,用现在所坚信的经验,排除大多数的行动和尝试,才是造成弱小的原因

 

一切的智力成果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有待于和现实碰撞出火花从而点亮周遭一切的火柴。

与其用智慧解构现实,不如拼装现实的资源。这个时候,就可以让自己的智慧出笼,踏上一条真正的实干家之路了。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学习那点儿歪门邪道
想当及时雨,却成打虎将。星标吧,不吃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