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对外展示你的洞察力

百科   2024-10-12 16:18   山东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用这个能力再多想一步,把对方想干什么,想听什么也想好,先收集信息,别着急去做、去说。


大家好,我是小游。

今天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有感而发就迫不及待来和大家分享了:不要轻易对外展示你的洞察力,不要说出你的预测,不要直接和别人说出结果。

 

为什么?因为死得快...开玩笑,下面聊聊这是什么情况。

 

有时候你能一眼看出别人这么做不对,肯定会失败;

在某个瞬间觉得身边人都傻傻的,而自己掌握了对的方向;

和人的交流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对方的虚伪,识破对方的谎言。

事实上,结果正如你所料。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超能力,就是一种想事情的习惯。观察一个事物能站在很高的角度上,所以重视大局和整体,经常能够找出事情的关联。

或者联想过去的经验,结合这个人的脾气秉性能力,就能估计出结果。

非常清醒,“一语中的”、“一语成谶”说的就是这种人了。




但这种人,往往并不讨喜,这也并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谁会喜欢一个不会察言观色还长着“乌鸦嘴”的人呢。

而且根据我的观察来说,这种人还特别容易树敌,至少也经常会觉得自己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强行融入也会觉得很别扭。有点叔本华的那种被集体放逐的绝顶聪明人设的感觉。


 但既然拥有着这样的天赋,那么如何更好发挥这份能力,不用藏着装傻,还能让别人和自己都舒服呢?

 

先来一句话说如何解决:用这个能力再多想一步,把对方想干什么,想听什么也想好。

 

因为对方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傻子”,你察觉到的问题,别人未必就看不出来,只是由于其他你未能掌握到的信息,人家在权衡利弊后,只能选择忽视或者绕过这个问题而已。

所以,优先获取或者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再得出结论,而不是想当然地依靠自己的直觉,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否则,只会让人感觉到你的愚蠢。

 

而当你看出一件事情不对劲时,无论如何也先不要把正确的做法说出来。就算你已经掌握了全面的信息,也是如此。

 

因为当一个人太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会用他的认知来扭曲环境,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正确”是没有用的,哪怕你说的再客观,他也是绝对不会理解的。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吧,我的朋友小Z是个喜欢研究各种赚钱的门路的人,在尝试了大大小小各种行业之后也赚到了不少钱,颇有些眼光和能耐。

之前他想开一个台球店,认为每租一次桌就交一次费,按照当地其他台球店的状况,一个月收入能超过租金几倍。

 

因为之前也有朋友遇到过盘店亏钱的情况,我就结合了一下小Z的具体条件,提醒他先不要急着租地方装修,再研究下。

 

小Z反问我为什么,我犹豫半天,没有直接讲他在自身能力方面的不足,只是讲了他以前做类似事情但最终却没能做成的经历,说:“你还记不记得之前想开健身房,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和别人合伙开,最终又麻烦又亏钱的事?”

 

结果不提还好,一提他反而生气了,解释自己明明已经赚到钱了,而且那些现在还在运营的店铺,生意做的也很好,那时候如果不是身边的人都在阻拦他,他现在也能这样。

 

我一看话题明显偏了,就不再提建议了。


人嘛,总是会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只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获得那个平均结果。

最终小Z也还是没做成这件事,甚至还没撑到租金到期就贴转让了。

 

其实不管是个人、团队或者是群体,都会很容易就陷入到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但是他们确实怎样都能自洽。在看到结果之前,他们更相信自己,因为很少有人能直视自己的错误——他们要是能想清楚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也就不会崩盘了。普通人更多的还是会甩锅给环境或者别人,总之错的永远不会是我。


所以,千万别去当那个靶子。

 

我们如果开了上帝视角或者掌握到了很重要的信息优势,就要学会运用这种优势和资源。你在这世间行走的时间越久,懂得的事情越多,便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越想帮到别人,就越不要着急抛出资源。

 

主动点出问题,就等于廉价出售了这些优势也就让你丧失掉了你的优势,甚至别人还会怀疑这信息和情报的真假。

 

别人会想,怎么来的?这太跳跃了吧?

除了觉得你奇怪,不会有其他积极作用。

 

拿我最熟悉的三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其实三国里不少谋士在战前对战局的预测和判断都是对的,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主公的决断力。官渡之战沮授面对袁绍那种爱面子的四世三公,多次在会议上公开说他的决策不行,错了,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但是又不继续往下说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这种“劝谏”方式,在正常人看来确实就跟唱反调和唱衰一个样,也难怪袁绍不爱听。



反观曹操这边的谋士,他们是如何劝谏的呢?
官渡之战前期曹操在相当弱势的状态,甚至还写信给荀彧说想退兵,这时候一个谋士刘晔想劝曹操坚持下去,他是这样做的:先表示得比曹操还消极,说现在没希望了大家散了算了,本来以为我们还有高射炮的优势...现在也没必要了。

一看这样,曹操反而安慰起他来了,又说还没糟糕到那个地步。顺便问,什么武器?此时恰好荀彧的信也来了,就是普通的计谋,但是这两个人一起在那个时段鼓励了曹操,让他的心态回归到正常水平,然后迅速开展工作,一切有条不紊。

郭嘉也有过“十胜十败论”的教科书式劝谏,拿曹操的优势和袁绍的弱势一一比较,最后结论优势在我。一下就把曹操阵营的士气燃起来了,你说开会不就是为了增强凝聚力,提高斗志吗?

很多人其实不缺乏谋略,只是在某些压力和烦躁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支持,曹操都会这样,一般人更会。你先在心理上取得一个和他较近的距离,有了共情,对方才有可能听得进之后的话,他就会主动调整状态,吸收一切积极的可能。

 

再如董卓大权独揽但无奈根基不稳,于是问计李儒,其实他早就有“废立汉帝”之策,只是不想自己说出这种叛逆言论,想找一个背锅侠。

李儒就很精明,先表示这样做对你有多少多少好处,但只有一点坏处,那就是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最终还是董卓自己的决定,决定无视这个风险搏一把——毕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肯定不会...实际上,这样想的人就离...不远了。

 

看到了吗,“正确”从来不是唯一的通行证,很多人自认聪明,洞察力十足,都很容易有沮授、杨修这个毛病,一上来就说别人是错的。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自己已经这么有能力了,一个正常人不会不听正确的话,更不会和自己这样有能力的人闹掰。


最终建议没有被采纳,朋友也做不成了(而在三国中杨修是干脆被杀掉了)。

更有甚者,发展成许攸那种明明招人厌,但自己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情况,得意忘形,看不清自己的位置。那就连“唯才是举”的曹操也忍不了了。

 

其实真相恰恰相反,遵循和尊重别人的意愿,让别人相信你真正从他的角度出发考量事情,同时也让他人心情愉快,别人才有可能听得进之后的话。才有可能认真地考虑你提出的建议和你的想法。

一开始就让人不高兴,那么就没有之后了。

 

所以说如果你有洞察力,就要知道,“正确”并不是不是美好的,要用共情的技巧。

 

先认可别人,把“我理解你的意思,这样做有几点可取之处”或者尝试复述别人的意思,问“你是这样想的吗,我可以这样理解吗?”挂在嘴边,然后再提出如何更好,把我们各自想如何落实当成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正对错或者得失心。

 

你想象不到我用这个技巧解决过多少难题。但技巧永远不是关键,只要你真诚地希望帮助到别人,这些技巧总有一天都是可以学会的,归根结底,重要的还是你的心。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学习那点儿歪门邪道
想当及时雨,却成打虎将。星标吧,不吃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