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核心,就在于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的运用自己的天赋去解决问题
大家好,我是小游
人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我设限。我亲身体会,现在的人有一种颓气,和年龄没关系。
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穿上长衫无法养活自己,脱下长衫无法面对自己。上下班的通勤2h就耗尽了所有精力,回到家只能无意识地看手机刷视频,为社会完成最后一波收割。
但是想一想,除了睡眠,我们的一生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你究竟是活了一万天,还是仅仅只活了一天,却重复着一万次(贺炜)。
浪费生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不让生命按照自己的想法运转。
如果你今天能找到这个答案,还不太晚。
你太聪明,太踏实,所以可以很轻易地在市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即便自己当时看上去不太满意,但是身体很诚实,在这里你获取了基本的物质资料,工作还给了你生活的秩序,处理人际关系以免与社会脱节,那一份安稳的力量似乎可以抵消工作的疲惫和无聊。
但是你会经常觉得不对劲,比如刚毕业的时候大家的薪资都差不多,最大的差距不过1000-2000;但是几年以后你发现这些差距都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有些人的收入已经能把差距拉到十倍了。
很难保持心态的平和不是你的错,这时候谁要是说“不攀比,修炼心态”那就是无视客观现实。真相是,你既不满意收入,又不满意生活本身。
改变从哪个瞬间发生?转机就在这些想法里。最最关键的是,取决于你想不想把这些想法转变为资源,用它们去创造收益。
一件事要成功,有一个秘诀,就是把时间投入到解决问题的那个关键节点。
闭上眼历数过去的成功或者失败原因,是不是因为时间投错了位置,或者干脆时间不足?
再进一步,这个方法还有一个绝妙的应用,就是用来发现你的天赋在哪。
你大多数时间在做什么,就能看出你真正的爱好,你能开发的潜力,你能感受到快乐的点在哪儿。
记住,有爱好和天赋加持的东西,就会天然具备比绝大多数人高的成功率,你意识不到是因为你不用。
你的资源要应用,就要把生活变成天赋的演绎。
你不是没时间,你只是不知道做什么。
你只是习惯了让别人和突发事件安排自己的时间。留意一下,空闲时间你是不是反而觉得无所适从,然后转头去看手机或者娱乐——意识在空转,要迫切找到一个事情把注意力抓住。
但是有些人明显不一样,他们深谙如何用自己的天赋解决问题,所以成为了杰出的人。
一个喜欢心理学的律师,除去和客户相处的很好,和其他人也是个社牛。他们不只是和人交往,而是把人当成了一个个样本——这类人喜欢这样,这句话往往让别人感觉舒服,还有什么更好的表达?人性是一种共性很强的学问,信任不是无端带来的,你看到他们的模式,都是实验了无数次。
一个喜欢社交的运营,在刷各种app发评论的时候都会觉得热点新闻并不意外,看到热评和话题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和朋友聊半天。灵光一闪,发现有的点子还没有在其他平台大面积出现,把这个信息差要么自己用来创作内容获得流量,要么分享给同部门的作者让他们去抢占高地。后来才发现,知道别人喜欢什么从而让别人喜欢自己,能掌握别人的注意力,是一种强大的神秘力量。
一个购物狂可能同时是一个热爱产品运营的人,他逛街买买买的时候就会看起来无师自通地明白,为什么有些店铺做不起来;因为数千次的购买经历,早就把别人店铺的运营手段和产品策略看明白了。
一个喜欢思考的技术,在摸鱼的时候乐于发现一些软件的bug,然后思考修复的可能性,同时又想,这是故意保留还是不小心?这个软件做的最好的地方是什么?思考界面最先被用户看到、最容易被点击的地方是什么,然后把这个小心思加入对用户的引导上去;分析技术实现的几种方法,尝试找一找界面源代码,看看有没有比自己更好的方案。
什么才是造成人与人差距的核心?
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的天赋用来解决问题。
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实现,生怕被别人抢先研究出来,所以自己先去测试走走看,而且觉得成功率极大,事实上也是这样。
这种行动力,不是不懂的人愣头青地为了追求成功而激励自己。他们是真正懂的人,只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想做点东西。
这种高成功率,不是教育履历和老板给多少钱工资带来的,而是骨子里的热爱。
他们知道自己的专长能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创造出什么,脑子里都是长期观察得到的信息和策略,在此领域能用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这样的机会太多了。
这就是天赋和热爱的力量,自己明白如何解决一些问题,天生的专家。这种人的综合能力,就比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和不具有行业适合的性格的那些人,要强很多。
所以你说,“大家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和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现在看到差别在哪了吧?
很可能是,你不承认自己也能解决一些问题,并且本身就比90%人强。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