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住一个人最狠毒的方式(心软之人勿看)

百科   文化   2024-11-19 16:17   上海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拿捏一个人?初级心理学罢了。不去拿捏也可以拿来防身,一起聊聊。

你可以利用小小的承诺操纵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你可以利用它们把人们变成“公仆”,把潜在客户变成“客户”,把战俘变成“合作者”。只要你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设置在了你想要的位置上,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遵从一整套与这一全新自我形象相一致的要求。

大家好,我是小游。


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何知道别人想什么,操控他人的行为,从而符合自己的目的?
但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喜欢心理学。

这一点上,除了对人的好奇,我还是要承认,我也有这部分原因,即便不占主要。现在我主要应用于观察他人和防御。
“歪门邪道”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所以既然说开了,就和大家聊聊,把常用的心理术拆解出来,挺有意思的。



 
社会心理学在这一部分特别管用,如果你看过《影响力》这本书,就会知道怎么把心理学应用于实际了。

 
首先举两个名词,销售和卖课的。

这类人就特别会,虽然看起来是不入流的招式,但是我们天天中计,自己就会想防御一下了。

不过销售这个词其实并不局限,我们谈案子,朋友谈生意,好像任何商业活动都要和这方面打交道。所以我也渐渐从研究变成了偶尔应用。

 
这些理论从哪里发现能操控一些人的行为?

一是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人的行为和思维定势,

二是社会价值观念,有些小策略和价值观结合起来,会有一种精准打击弱点的,难以拒绝的感觉,因为拒绝了就会把自己放置在道德谴责、不被社会认可的恐惧中。

 
穷举不完,给大家列举几个很明显的:

 
难以拒绝别人,习惯道德绑架自己。

礼尚往来不想被认为贪小便宜。

害怕不和其他人一样被认为奇怪,被孤立。

极强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容易感觉到冒犯,和别人比较,证明自己。
追求言行一致,不想被认为言行不一、不靠谱,之前同意了合理的,不麻烦的请求,之后又答应了对方的不合理请求。

认为稀缺的就是好的,所以消费时会买贵的,差一点卖完的,差一点买不着的以及部分超出预算的东西。


利用人的这些思维和行动习惯,的确可以更好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或者达成自己的目的,但这些都只是一些辅助技巧罢了,真正的杀手锏永远都是真诚,而拿捏一个人最狠毒的方式就是知行合一的真诚。失去了对人的真诚,以下的这些东西的就都只是骗术而已。
 
一、互惠原则

用烂了的招式,但是特别好用,也很难防御。分两种

第一种是互惠

也就是请你帮忙以前,先帮你个忙、送你个东西(即便是价值很低或者强行送都会管用),只要收下,就表示自己优先注意了你的事、关心你,这样,一般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亏欠感,容易答应别人接下来的请求。

 
第二种是让步

更高级更隐晦。先说一个请求你不同意,他让步说了一个更简单的请求,一般人也会同意。这个和“登门槛效应”很像。也就是说,对方让步了,自己也会产生亏欠感。往深一步说,这件事已经被人为扭曲了。就像是,本来的诉求是希望资本家按时发工资,后来对方不让加班了就对他有了感恩。

 
破解:

问一下:对方到底是一个正常人,还是一个销售?

无论是之前的请求,还是之后的请求,哪个都不需要吧?

 
 
二、承诺和一致性原则

这一点就非常精妙了。这关系到人类设定的一个降智系统,也就是当自己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时,在寻找办法的过程中,人往往会选择那个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方法而不是实际上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还会认为,自己为了这个方法投入了越多,就越是对的。


很多人是先有了一个想法,然后行动一定会对这个想法百依百顺去推动实施。
先给个承诺,那么之后就要100%保证完成不要去毁约。

所以如果你想操控别人的行为,就要先保证你成功的传输了信息,使对方的产生了你希望产生的想法,并让他确信这个想法。
并且最好先获得他的认可和同意,甚至承诺。
 
是时候讲那个经典例子了。

 
有个人在推销他的冥想课 ,宣称能解决任何问题。他在办讲座的时候滔滔不绝地讲述学了这个课会怎样好,结果有个观众,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学者,就是奔着踢馆来的。于是他站起来,一一反驳了讲师的逻辑错误和洗脑话术本质。讲师和其他观众试图反驳,最终失败,只能认为,“他的观点有待考虑”。

 
最终结果是什么呢?观众买课更勤了。因为他们说,如果不是自己的钱快花完了,还下不了这个决心。刚才自己又犹豫了,如果再想下去,发现这个也不行,可能就不会买了,又要陷入无尽的寻找,但是他真的需要这个冥想课来帮自己解决问题。

 
你看到了,他真的很想相信这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赶快确定下来,逃避理性思考的痛苦。

 
 
三、社会认同

人们有一种疯狂的害怕自己一个人,而是要和大家一样,受到群体的接纳和保护的倾向。这点就经常被利用:“大家都···”,很有可能这个屋子里的每个人都心怀狐疑,不想买什么东西,结果都没明确表态,看别人怎么做,最后很多人都不情愿的掏钱了

 
书接上回,记不记得周处除三害?里面那个洗脑的大师被打死了以后,底下的信众是不是应该立马觉醒,追随男主?

精妙的是,不是,他们反而陷入了迷茫,转过身看着男主。其实只要时间够长,他们可能还会杀了男主。

因为他们在的这个群体,所相信的东西是他们愿意相信能够拯救自己的,唯一救世之道。大师死了,自己又迷茫了,这也是在否定了自己。

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让别人替自己思考和做决定,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这样就可以依靠,只是服从就好了,还恰恰把这种服从理解为了别人在服务自己。

 
 
四、稀缺效应

饥饿营销,抢购的托,限量版,限定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巧合。

比如我去买蛋糕,刺眼的灯光,各种各样的款式,再加上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会让人头晕目眩,导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买哪一个。那时候最想做的事,就是看哪个剩的最少···或者都买一遍。

 
单个看上去很容易识别,高级的营销方式是这样的:

比如:承诺一致性原则+稀缺效应 两个方法混合起来用。

超市会先在淡季销售很新奇的玩具,小孩子非常想要,就会央求家长给自己买,家长同意了,获取了承诺与一致性;

要来超市买的时候,因为数量有限,刚上架就没了,来都来了外加之前的承诺,所以家长只能买其他的玩具安抚小孩子;

然后到了特定的节日,再次上架,这次货源充足。

这样人们就在不经意间进行了重复消费,而且很难察觉。

 
五、迷信权威

人们对背书的崇拜,到了忽略自身体验,问题是否对口的程度。

其实我们都很容易受到“标签”的影响,特别是那些被社会高度认可的,所谓的有“含金量”的标签。
不可否认,这些标签也好,头衔也罢,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一个人的专业和技术水平。
但是盲目的迷信这些符号和标签,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有的人虽然很专业,可是他未必能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有的人的确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的方法未必就适合你。更别说有些人其实只是混子和骗子,他们拿这些东西来包装自己罢了。
总之,标签和头衔都只能作为参考,在此之外,还要有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用这些来判断一个所谓的“专家”或者“高手”真正的水平,判断这样一个人能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学会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找到那些可以复制迁移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将它作用在自己身上。
 
六、心理距离

我自创的概念,因为我要把社会心理学的几样相似理论一起讲。

首先人们对于熟悉的,类似自己朋友的人会很亲近;

其次,是会和类似自己的人亲近。

但这种类似,可以被伪装。

如果是比较low的方式,就是攀关系。哥姐文学,我也这样,我家人也这样,真巧。

稍微好点的方式,就是,在和别人协商的时候,你们观点不同,要如何说服他呢?

那就是先夸他,先肯定。

你说的在这个角度上很好,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补充。

 
这一点我亲自实验过,自从我修改了自己的说话方式,我讲的最多的话就是“我理解”“我明白了”。然后获得的积极评价,以及别人主动找我说话的次数提升了至少2倍。

 
在这之前。我习惯没有过渡,直接说我的角度是这样的,你的问题在以下五个方面,所以我站在对方的角度,给出对他最好的方案。


结果就是被对方拒绝。
 
因为如果对方在第一时间听到了你的否定,没有迅速的认同,那么,他之后就基本不会好好听你说了,无论谁合理。

但是如果先认可,就在心理上取得了一个较近的位置,获取了对方的好印象,他之后就会更认真听你说。因为你和他站的近,他不会否定了自己。

 
你说同意与否,不取决于对方好好听你说话,以及对方对你有好感吗?如果走相反的路,只靠以理服人的情况,哪个好用呢?

 
其实理在情后,不矛盾。事先小小的认可就能获得两个优势,好好展开我们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存有进一存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学习那点儿歪门邪道
想当及时雨,却成打虎将。星标吧,不吃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