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尽早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

百科   2024-10-16 16:17   山东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看书增长的是记忆,但解决问题依靠的是系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系,读再多的书也只能成为自己的负担和累赘。


大家好,我是小游。

之前收到过一位读者朋友的咨询,说自己在各个领域的书都看了一些,看书越多,越觉得后来的书都很相似,没什么干货,不能学到新知识,现实中也用不出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智慧才去看很多书,但是又知道好书浩如烟海,他自己这个过程好像很低效,不知道该不该看书了。

 

他这种状态,推荐几本好书是没用的。一语道破问题,就是读书没有建立体系,不能按照自己的现实取舍。

这里,我是非常不建议普通人追求很全面地看书,要求自己博学多才,在认知上和别人拉开差距,要学就学懂,学透,把人类的优秀智力成果都吸收过来,成为智慧的、博学通透的人,解决自己生活的各种难题。


真的别浪费时间。我不是阻止你进步,而是我已经走错过了。

大部分人,包括以前的我,都会先入为主的认为,多读书是好事,甚至我自己都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不出意外,评论区有很多读者就这点向我提出了批评,但实际上我说的大量读书,说的是要大量读有用的书。我也是走过一大圈弯路,后来才知道把书转化为实用工具,指哪打哪才是最好用的

其实很多人遇到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很浅,很具体,但是选了一个很没针对性的,极其庞大的,耗时很久的方法去解决,最终各个领域都增长了一点知识,辩证和批判思维都养成了,发现了生活中的更多bug,问题还没解决,自己反而变得更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这种情况,看书就成了不解决问题的逃避。你能收获一个更有意思的大脑,更加善于给事情解释原因和论证举例,但是要解决问题,靠的是产生点子,现实执行,不是单纯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到现实生活中。要明白,看书增长的是记忆,解决问题依靠的是系统。

 

记忆用进废退,留下的只是你大脑的几条原理指导下的四梁八柱和最常用的那些方法。而系统,是遇到问题就能指引你怎么想怎么做的东西,是最高效,最现实的步骤。

 

而书的作用是,它用知识原理和思考方法启发你构建出系统,让你在面临现实不同类型的问题时,就能够调用不同类型的系统。



能用出来的东西是最简单,最高效的东西,它往往和书完全相反。如果你拘泥于作者表达的形式和传达的知识,那这个层面就只是记忆,看再多书也是增长感性资料。要想精进自己的大脑,去改进那个系统,让自己一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就得心应手,就要有技巧的从书里提取信息,比如这样做:

 

1.你要把你看的那些书全部去粗取精,提纯加工。

要想它不遗忘,看越多书让自己的能力越强,就要让书成为你大脑现有体系的一部分。看出那些书的共性和指导的原理,看能不能在生活中迁移应用,然后,从在生活中应用的层面上,这些知识就在大脑有了一席之地。


看书不是为了把这领域的知识系统地学完,而是为了改进你大脑中不合时宜的观念,增加正确和更高效的知识,以及用别人更快的思考过程,升级你的系统。

 

2.用最低理解成本的方法,去找最接近现实的书。

看书看主干、核心的那几本,然后就能在这个领域入门,之后再看分支的书,结合自己经验来填充细节。这是好用但不接地气的方法。

有些经典书更劝退,讲原理更抽象,离生活更远。它们更具有的指导意义,指望把它们用在生活中是舍近求远。


看书注重一个转化率,那么,有些分支的书,但表达的让你更明白和有启发,就更加有机会被你直接利用。所以,不要盲目的崇拜原著和经典,把经典教条化。

学习讲究成本,看书内化的过程无限接近于编程,要转化成你自己那个操作系统的语言才可以。只是跟随作者的思路跑了一遍,确实也能收获启发,但是缺乏目的参与,就会形成一段时间的记忆,但本身没有什么积累,容易看了很多书,但是知识用不出来。


当你开始应用书中的知识,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之后,再去看那些有思辨的,原理多的书为妙。因为你的认识要先从感性飞跃到理性,没有感性材料做积累,你也没法理解理性的认识。



3.“用不出来就扔了”,要学会在书中找到自己可以去模仿和复制的能力

经过我的观察,书的作用大概有两类。一种是调节心态,一种是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看世界。无论是心理学工具书还是人物传记,无论是讲原理还是讲方法怎么应用,都是这个流程。

大家看书多了以后就会自动快进,能够找到这本书的高能部分在哪里,知道他要分享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这还不是好的取舍。

你仅仅知道他要说什么,他的方法是什么意思,但是这可能和你没关系——因为你们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身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和能力也不同,因此有的路他能走但你不能,虽然每个作者都宣称他解决了一个很有共性的问题。


我在几年前看书突然找到了一种视角,那就是找那些能被我复制的经验,比如他人生实现突破,问题被解决是由于什么契机?我是否可以制造出那样的条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这些积极的条件都有共性,那么这个公式就会越发抽象为,具备了什么条件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前提,比过程和结论还要重要。过程和结论就像一个快速思考,得出结论的公式;而前提,关系到你能不能用。

 

以上就是我在看书过程中,经过了很多弯路后找到的筛选方式。你可以认为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或者功利主义者。不过可以和大家这样讲,说到对知识的好奇心和为了看清某个领域而去看书,压根不抱着在现实中应用的想法,是我坚持过很多年的模式。我以为知识的积累会让我在现实中游刃有余,后来发现做到知识完善这一层都很难,在生活中应用更是少之又少。


庄子早有答案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也正是因为不行,才去思考什么是更好。这就是我的答案,给大家参考,共同进步。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

学习那点儿歪门邪道
想当及时雨,却成打虎将。星标吧,不吃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