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炎症那些事儿
定
义
与
概
念
1
#
何为炎症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
炎症的表现
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
病理表现为局部组织变性和坏死、
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的渗出、
炎症局部的增生。
#
无菌性与感染性炎症的区别
细菌、病毒等生物性因素
所导致的的炎症反应,
称之为“感染性炎症”。
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源性炎症,
统称无菌性炎症。
举例,物理因素中的劳损
所导致的炎症反应,
在病理检查和组织切片中
找不到任何微生物侵害的迹象,
从病理变化上来看是无菌的。
由于没有细菌性感染,
因此无菌性炎症不会
像“细菌性炎症”一样对人体
产生高热、化脓、严重红肿。
常
见
的
类
型
2
#
软组织损伤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
软组织损伤是一种无菌性炎症,
其局部组织的青紫、红肿、疼痛
等现象大多是由于
肢体扭伤、碰伤等原因
使皮肤、肌肉、血管、淋巴
和细小的神经纤维受到挫伤或断裂,
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
从血管、淋巴管中渗出,
积聚在损伤处,
形成局部红肿、疼痛等炎症反应。
#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也是无菌性炎症常见表现,
其发生的原因大多是
过敏体质的人接触了某一种致敏物质
或使用某一种药物后,
刺激机体产生组织胺之类的物质,
这类物质和皮肤的H1受体结合后
能引起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
从而出现皮肤的炎症反应。
过敏反应性炎症最易表现在皮肤上,
常见的如接触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
#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小关节慢性对称性病变为主。
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
伴有疼痛、压痛和僵硬,
受累关节以双手关节、腕关节、
腕、膝、足关节最为多见。
3.无菌性炎症与中医“痹症”的联系
中医学所述之“痹证”的主要表现为
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
疼痛、重着、酸楚、麻木,
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
肿大、变性的症状的一种疾病。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热、痰、瘀
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
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其临床表现与无菌性炎症的表现相一致。
其中风、寒、湿、热、痰、瘀等
均为致炎因子,疼痛、重着、酸楚、麻木,
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性
均为炎症反应的具体表现。
4.无菌性炎症的治疗
无菌性炎症不是因为生物性因素造成的,
因此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
对于各种类型的无菌性炎症治疗方法各异,
应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采取治疗措施。
如四肢扭伤引起的局部红肿,
主要是因肢体受到过度牵拉时,
部分肌肉、血管、淋巴等末梢神经被破坏,
造成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渗出
形成水肿或血肿,
肿胀的组织压迫神经产生胀痛。
这种炎症早期应当做冷敷,
以减少渗出。
待组织进入吸收期,改用热敷,促进吸收。
缓解期可通过推拿手法治疗,
通过被动运动手法,使粘连松解,
增加活动范围。
在恢复期应加强主动功能锻炼。
中药对于无菌性炎症的效果明显,
如羌活具有胜湿止痛之功,为止痹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具有消散肿痛的作用;
泽泻、薏苡仁具有明显消肿的作用;
丹参、红花、桃仁能活血化瘀,
促进炎症物质吸收;
全蝎、蜈蚣、水蛭、地龙能通经达络止痛。
以上诸药对于缓解无菌性炎症所产生的
红、肿、热、痛具有明显效果。
本期科普达医
付阳阳,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推拿科主治医师。
曾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上海市优秀团员”
“国家奖学金”
“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志愿者”
等荣誉称号。
已获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外观专利3项,
曾于2018年8月
赴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
进行支边工作。
师承龚利、孙武权主任医师,
熟练掌握㨰法和一指禅推法
等推拿技术,
秉承丁氏推拿学术思想
和临床经验,在推拿治疗内科、
四肢关节疾病方面
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将传统推拿功法与临床防治结合,
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
并坚持在社区推广应用。
专业擅长:推拿手法治疗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
颈椎间盘突出症、运动损伤
等相关疾病。
门诊时间:大柏树总院 每周二、四下午,周六上午
审核:龚利
微信号:健康行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
膝关节疾病官方健康宣教平台
上海岳阳推拿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
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项目牵头单位
国家中医推拿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上海市针灸推拿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丁氏推拿流派传承研究基地
上海市中医脊柱病临床基地
上海市中医推拿专科联盟牵头单位
海派儿科推拿讲师团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200437
邮箱:yyyytnk@163.com
电话:021-65161782-3412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40959290
微博:http://weibo.com/u/194095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