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是寺院的一种存在形式,沧桑境迁,寺院毁了建,建了毁,惟有石窟延宕弛缓,千古不灭。山西各地现存有相当数量的石窟残迹,除却如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等成规模者外,多不为人知。国有史,县有志,人有传,各处的文物也该有谱。刘勇先生纵游山川,沉浸山西古迹有年,野外石质文物也是其考察的一个子项目。新的兴趣点,并未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关河险阻,行走劳顿,十几年工夫,终于磨砺出了这本《三晋秘崖》(三晋出版社2024年4月版)。
日照横射,影落窟壁,一束柔光的射入,便是对一个信仰的心灵抒写。位于太原与古交间新近被人关注的磺厂村北魏延昌三年石窟,即经由刘先生公之于众,成为甲辰年考古界以光速传播的热议。这是一份源自心底甘之若饴的知足,也是考古的意义所在,每个平凡落寞的日子,遂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山西地区的石窟,皆遗自中古时期,北朝时最为兴盛。我也不成线地拜谒过几处,如交城的竖石佛摩崖造像、昔阳的石马寺、平定的开河寺、霍州的千佛崖等等。这些石窟,皆开凿于水路、陆路两侧,供人驻足膜拜。晋东、晋南、晋东南地区的分布,均在由平城到洛阳、晋阳到邺城的几条路上。
平城乃北魏都城,晋阳则为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平城、晋阳地理位置特别,易守难攻,成为北朝抵御外族入侵的军事重镇。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尔朱荣先手控制晋阳,后落入高欢之手,其子高洋建立北齐,继续坐镇晋阳。晋阳地区是北魏进入中原的交通枢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此地成为新都故都间往还的中转站。武泰元年(528),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的军政大权,并欲迁都晋阳,因阻力太大而作罢,退而求其次,晋阳因此成为政权的影子中心。永安三年(530)孝庄帝欲诛尔朱荣,其则起兵晋阳,攻陷洛阳,刭杀孝庄帝,掌握北魏大权。高欢在北魏末年追随尔朱荣,对晋阳地位的重要地位有了深刻认识,他于永熙元年(532)率军进驻洛阳,另立新主,大权在握的高欢,旋即出兵晋阳,剿灭尔朱氏家族的势力。永熙三年(534),高欢进兵洛阳,另立新帝元善见,即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之子高洋废帝自立建立北齐后,晋阳因“霸朝所在,王命是基”成为霸府、别都。高洋即出生于晋阳,乳名晋阳乐。自天平元年(534)东魏建立,至承光元年(577)北齐灭亡,晋阳一域的地位,超过东魏、北齐两代的京师邺城。晋阳以霸府形式,成为实际的中心,行使中央机构权力。晋阳地处军事要冲,为高欢鲜卑六镇军户所在地,邺城则是汉族士人的天下。两城间的交通往来,有二条主干道,分别经过滏口道与井陉道。滏口道更为便捷。东魏北齐诸帝往来两宫,或一年数次,大抵取此道于此陉。滏口道可分东西二线:其一,从邺城入滏口,经武安越太行山黄泽岭,抵辽阳(今左权)。由辽阳西向途径又有二条,一经榆社、太谷,北上太原;一沿清漳河西源西北行,经平都城(今和顺),越八赋岭,过榆次抵达太原。其二,从滏口、经涉县,越古壶关口,抵黎城,沿浊漳河北上,抵襄垣、武乡,再北上太原。交通路线上由此开凿了许多石窟,如左权“高欢云洞”石窟、榆社圆子山石窟、太谷石堡寨石窟、榆次庆城石窟、黎城响堂寺石窟等。
考察加考据,为刘先生惯常手法。意欲回到历史现场的田野考察,一副好身板之外,尚需几分能吃苦,以及莫失己道、勿扰他心的执着。事录有据,录有所源,考据则是其专业所在。网罗故实,摘英撷采,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一定意义上,史学即史料考据学。为此,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傅斯年称之为“材料与时增加,工具与时扩充,观念与时推进”。史料总不会齐全,空缺处便需考古考察填补之。治史者苦于史料稀少,但有新发现,群起而围观,面对史料餍足,复又迷失其间,难以自拔。入得去,出不来,还是古法;入得去,出得来,方成我法。旁征博览,合覆分核,兼蓄并收,执中权衡,堪称史之大家,李耆卿《文章精义》说“《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即可旨归于史料的处理方式。旧学未泯,新知已立,刘先生二者兼具,每每有新作不期推出而惊艳世人,至少我即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