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 战时中学生的流亡

文摘   2025-01-23 09:08   山西  

国难当头之下,金融紧迫,实业凋零,哀鸿遍野,萑苻时虞,民生有儳然不可终日之势目标很低,就是活着,即便如此,赌国运深信不会输,教育一日不可弃。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深信教育乃一个民族在一定历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具有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双重属性,此即子贡所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流亡学生涌入关内,其间不乏宦门之后世家少年此间只能是有山靠山无山独担政府专为接收沦陷区流亡学生建立了国立中学1932825《中央日报》刊载的《南京九一八中学招生》简章规定,“凡因国难失学之贫苦青年得学费减半”从中可见其窘迫程度七七事变后,更是举国慌张大批中学生随难民队伍,陆续向西南、西北、中南、华南撤退,冒着敌机轰炸,一路逶迤,奔向大后方。抗战前,社会上没有国立中学的建制,公立中等学校由地方管理。抗战兴起,为安置颠沛流离失学少年,政府的战时手段应急措施在河南、山西、甘肃、四川、贵州五省先行设立国立中学。

国立中学为远离炮火,躲避轰炸,大都设在偏远地区,学习生活环境很差,只能因陋就简勉强维持。校舍一般借用祠堂、庙宇和空旷柴房,再添盖若干茅寮草棚,作为教室或宿舍章开沅《凡人琐事:我的回忆》中,记述了当地乡绅慷慨接纳下江流亡学生的事略,“把慎终追远供奉列祖列宗的祠堂提供给外省沦陷区流亡学生办学,这是四川人的宽厚仁慈,对我们这些小难民来说则是大恩大德”。教科书是以乐山嘉乐造纸厂生产的嘉乐纸再生纸印刷,因色泽褐黄,字迹难辨,又因纸脆易破损而不耐久用。即使如此,一本教科书往往是一届生用毕,传给二届生,再传给三届生。有些学科甚至没有课本,只能手抄讲义。竹纸薄如蝉翼,只能铅笔轻写,时间稍久,字迹模糊不清。由于营养不良,加之疾病流行缺医少药,死者不计其数。流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带乡音,据张颂甲抗日战争时期流亡学生在大后方艰辛求学纪事归纳:“就以打倒日本鬼子这句口号来说,发音各有不同,东北营(人)喊打倒一(日)本鬼子,湖北忍(人)喊打倒二(日)本鬼子,江浙神(人)喊打倒四(日)本鬼子,而上海宁(人)口音又有别于江浙,他们喊打倒十(日)本鬼子抗战后期,物价飞涨,以当初的僦居租金核计,已无利可言,然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国难良心生意经就是不涨价。

时方多艰,际遇不济苦则苦矣人生即便被重置不愿思而不学犹豫不决延宕弛缓向下沉沦而是负帙从师,不惮学有恒勤愧无建树。不必明天,不必下次,不必以后,过去现在未来,并非顺序展开,而是一并存在于当下。有一的风景有一精彩这些似乎不重要,还是赶路前有伏笔,后必照应,有的人终于成为开在春天忍冬

此间最是儒冠误身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扛柴之骨柴煮饭,炭取暖却是也没有,炭也没有。国步多艰,扶摇无路,惊忧失措,情实堪怜虽如此,不妨碍其崖岸高峻洁身自好残山剩水物质的粗鄙简陋并不妨碍心灵的道地精致集揽贤良讲学论道刿目鉥心穷竭所学,这是他们在特殊时期的报国方式。圣人之教,是谓道统王船山《读通鉴论》认为道统之窃,沐猴而冠,教猱而升木,尸名以徼利,为夷狄盗贼之羽翼,以文致之为圣贤此即传统士人残灯不灭余味悠长的维护。有维护之功,便有维系之痛,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久病成废日坐哭禅者也

未霜而草枯,色彩似乎也有情绪


介子平的书房
文章个人事,得失寸心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