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 不忍述

文摘   2024-12-18 08:18   山西  

纵观历史,作恶者心里始终明白,一旦心慈手软,自己的下场注定要被清算旧账新账一在簿。于是作恶者别无他选,只得一次次突破人性底线,变本加厉将罪恶进行到底,直至万劫不复

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初九,张献忠破成都,纵兵屠城三。十月十六,称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称大西王。

翌年夏,在全境发布选举考试令,以国家初建,百废待兴,亟须人才,令全川读书人一律赴成都应考。弃权也是一种态度,有时竟不被允许,一场无妄之灾悄然降临。遂令各地军人搜查,百姓检举,不应考,全家斩首,不报告者,邻居连坐。命令一,诸生远近争赴。据幸存考生欧阳直《蜀警录》载:“调各学生员听考,到则禁大慈寺。齐聚之日,自寺门两旁各站甲士三层。到南城,献忠坐南城验发。如发过,前一人执高竿悬白纸旗一副上书某府某州县生员’,教官在前士子各领仆从行李在后鱼贯而行。至城门口打落行李剥去衣服出一人甲士即拿一人,牵南门桥上斫入水中,师生主仆悉付清流,河水尽赤,尸积流阻,十余日方飘荡去。如此三天,除十几名年龄幼小留为己用的学童外,余者一万七千人,悉数杀灭。

仇视读书人,已然草莽出身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古今概莫能外。作为走在大众前面的人,读书人的命运,预示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个群体的命运仿佛一个社会晴雨表,他们的苦难往往预示着整个社会距离灾难已然来临。关心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对自身未来的一种关照,此话不假

果然,其对待百姓的态度,同样血腥残酷横行无忌。入川后,便采取了“打粮”即抢粮办法以释经济困境。放纵士兵见粮就抢,见猪就杀,见人就绑,绑起来火烤,逼供出所知藏粮地点。献贼每五日十日发人采粮,如一人不回营,领人管队小剥皮又自创为小剥皮法,将人两肩膊皮自背沟分剥,揭至两肩,反披于肩头上,不与亲戚人等与饭食,赶出郊外,严禁民间藏留。多有栖古墓月余而后气绝者,同伴俱斩。

张献忠军中掳获两名在川传教的西方教士利类思安文思他们被张献忠留在身边,相处一年逃出军后,遂将所见所闻写成《圣教入川记》一书两位传教士回忆,随着军事失利,张献忠的酒越喝越,也越来越依赖他人流血来寻找刺激。某日,心情不好,即杀军官三员,宣其罪状,谓伊等在席间高声谈论绝无顾忌”,某日又杀文官一员,谓其吸烟太多,精神疲惫”,“又杀太监七名,谓有多数军官在朝私语,该太监等渎职不报,罪当斩决云云。无论是宫内男女大小官员,找个不成立借口即处以绞刑、斩首,或凌迟碎骨。人越杀越多,手心手背都是血,由此进入荒寒年代城郭倾颓,楼橹摧圮白骨露野十室九空,全已是有土无民据《明会要》载明万历六年1578四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世道横流,苍生涂炭,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历史处境令人唏嘘不忍述。之后,公理战胜,时转昌明,才有了浩浩荡荡、历时百年的“湖广填四川”。

杀人越多,心里越恐慌,越觉不安全,越要杀人。这便应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精彩观点“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就不得不走第二步,为了保住第二步,就不得不走出第三步。”

介子平的书房
文章个人事,得失寸心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