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默契更替,转瞬青丝斑驳,当你觉得一年比一年快时,是因为时间一年比一年重要。乘着慢悠悠的马车,坐错了方向也开心,可惜再无此少年般的松弛。岁晏之年,避不开节日的提醒,一阵黯淡过后,以书佐酒,遁入幻觉。茶近佛,酒近仙,沉醉之间,豁然洒脱,信舟此逝,江海寄生。一阵幻觉过后,复又清醒,各自安详,清醒是一味细小的理性。感受到了生命的节奏,不由让人主体性担忧,老年人含糊节日,大致是有意混淆自己的生日。
痛饮酒,熟读骚,便可称名士。古今之人,同处一地,人间迭代,风景依旧。在依旧的风景里,城头看山,山上看雪,灯下看花,舟中看晚霞。看风景也有觉悟,《围炉夜话》说过,“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花有去年今日色,人无今日去庸颜,故园春尽,可惜看风景的人,经不住岁月。天生百愁,挂在斜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千帐灯,犹未眠,忧愁又起,犹如一条无尽的河。
节日外的日常里,于读写之外,无他嗜好,斗室中手不释卷,独处相安。以书观我,无非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一路。不求甚解的读书,反予人更多遐思,读书无异于异乡安家,且无未归的感觉。不衣冠,无车马,将读书读成一种生活需求时,生活成本大致很低,此为非自觉的苦其心志。手账写作,且为日课,数量堆死质量,叙事不免琐碎,主观多情,比兴寄托,妙喻天成,而少外在现实的表现。地僻藓侵阶,屋老松生瓦;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至于文本构造,无须刻意,文章不等于文学,文人未必是文学家。千汇万状,八音克谐,大开大合,一气呵成,写作的主体,以精神主体为基。
对人客气,未必热情,看不惯则不看。“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人情世故很累,鲁迅的话很真。为适应这个社会,你已足够疲倦。交浅言深,过于冒昧,有些人就像牛排,五分熟的滋味最好,十分熟便老了。人性无常,善恶随其环境,忠孝仁义,号称美德,其中亦多虚伪。浮沉人海,足迹流转,自在即自由,无奈后顾忧多,俗冗牵人。远接近送的节日之外,日常斑驳,如百补破衲,可以远观,不可近视。
人的一生,不就是不住找寻与这个世界的妥协,一路走来撒下的种子,已然开成片片花海。然后赏四季之花,吃应时之食,过这样那样的节,日子似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