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 | 民国期间戏曲的日子不好过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07-05 21:50   江苏  

思潮冲击

清末打开国门,陡然发现骄傲了五千年的中国,一夜间沦落成乞儿了。


“西学东渐”风潮之汹汹,当时一大特点就是:逢中必反。


写历史的,倡虚无论,要不说中国两千年前都假的;要不就说中国两千年总共只得一页纸。


现如今看民国先生们写的历史,动不动能气出个梅超风啥的^^


对待历史如此,中国文化,自然能损则损,比如汉字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又如中医。


上皆如此,况戏曲乎。


前番在公众号《梨園雜志》上看到一篇刘半农的文章——改良京剧根本的办法:应当从禁说中国话入手!


这位已经算是温和派了。也承认,他是有意打击,因为不打击旧剧,新的白话剧就起不来。


该文多少有点“标题党”,因为伊港他不赞成一部分人对于戏曲的态度“全部打倒,采用西洋歌剧”。


即便如此,通篇居高临下、指手划脚的态度,也很难让真正的戏曲爱好者平心静气。


再举些例子,比如傅斯年,随手在该号一搜,出来的标题:


说旧戏是中国文学美术结晶,真正冤死了

就技术而言,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

中国戏最通行的款式,是结尾来个大团圆,这是顶讨厌的事


我也不是说完全反对他们的意见,就比如傅的末一篇,除了开头几句话,可以气到人肝伤^^,后面提旧剧缺点,剧本之失,还算有物。


但他不曾提到的是,戏曲文本的发展不可能超越文学的发展,那会儿戏曲剧本固然有大问题,就小说而言,也无非如此而已。戏曲当然是通俗的,我们也拿通俗文学来比较好了,随便拿篇那会儿的侦探小说来看,大都简单粗线条。


即便是美学,我也抱一定迟疑态度。无他,大清三百年,美学上头,尤其是对于人之本体的美学上头,实在退步得没眼看。而戏曲恰恰是表现人的艺术呢。


总而言之,戏曲当时就是这样,公平点讲,确实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一门玩意儿,而也的确朝这方向努力去做了。梅兰芳的新剧,海派戏曲,坤伶的出现,都是这个进程中切切实实的一部分。


社会大环境

这是个相当沉重的话题。当前对民国,总有些雾里看花的美,但是了解一些梨园行的情况,在大条儿不错的情形下(我的意思是,无论什么官方敲章的传记,细节都几乎有不同版本的曲折^^,所以只要求大事记年基本不错),确实就是,“心里沉甸甸的”。


昨晚上为确认一些内容,听了点《梅兰珍传》,结果把自己郁闷到了,半夜将近12点,打开一个信息框,直接pangpangpang给人发去一通牢骚。


就,太苦了。几岁登台,几岁挑梁,几岁成名这些浮光以下,掩盖着18岁被迫成家,走南闯北继续唱戏,唯有母亲接生的情形下生子……还有被针对点唱,连唱5段、10段、20段。喉头浸血,满眼血泪,无非如此。


可能有些煽情,但是很多像她这样的女演员,都能证明那时候的身不由主,确实无疑。就像评弹,情形似乎大差不差。人在台上已经成名,但是个人的婚姻和自由,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有次听说某女说书先生,因其母怕她被外人控制,将其嫁给一位年纪较长的老板做小(然后就息影了,从这点来说,确实是为女儿“一生”长远在打算的),我也是类似昨晚的震惊莫名。

如此醇厚的嗓音,如此绵密的花腔,梅兰珍的天赋嗓子,简直跟天工开物一样

以及,我记得我做过一段实况的剪辑,但这会儿听着,已经分辨不出室内抑或实况了,究竟还是陌生


这样的戏曲生态是让人绝望的。幸哉上海的情况或许稍好。但大抵也要到45以后好一些,在那之前,不好判断。仅就小报所见,当时越剧界幕后有那种做得比较大的戏院老板,张春帆、陆根棣都不算最大的,有一位,剧场从宁波开到上海,基本上在他剧场做头牌的,都跟了他。直到45年以后,便如尹竺,天天宣传她们谈恋爱,不是她俩自己谈恋爱,就是和谁谁谈恋爱:)别管和谁谈^^,总之可以看到那种独立自由的程度,已非当年可比。评弹皇后范雪君,也是一样的。就有一种新风,悄无声息地潜入,体现在新一代女伶身上,这种变化是最明显的。


然而这种变化,主要只是体现在上海、一线都市、一线名伶这些限定词上头,其余地方的落后未开化很难想象。有位在越剧大团挂二牌的演员,曾经去过台湾,没几天就吓得跑回来了,她的说法是:台湾太落后了!重男轻女好严重!彼时去了台湾的京越演员不少,皆未能打开大市面,似乎也侧证了戏曲立身之艰难。


个人如此,剧种命运差相仿佛。除了能够在大都市打开局面的部分剧种,多数并不好过。


之前漫长的抗日战争,生存环境愈演愈烈,很多地方戏都无法在此恶劣环境下生存。越剧伶人们选择在40年前后纷纷进入上海,并非巧合。以范瑞娟为例,去上海之前,有人阻她,说要挨炸,她说:在家乡已没法演出,上海有好多名演员(姚水娟、施银花等),她们不怕挨炸,我也不怕。


45以后,情况也并非太好转。也许是因为一个趋势形成了,总有种愈来愈坏的惯性,很难一下刹车。绝大多数小城市的地方戏仍然生存乏术。象锡剧、淮剧这样一些地方上的滩簧剧种,在其发源地都很难进行正常的演出。省锡南京三位名旦,在49以前皆处于息影状态。同时有说法锡剧在49年以前甚至从未在南京上演过——百度搜姚澄简介时看到的,不确定,少研究。


这还是江苏,大西北那边的情况,更惨。以前有看过一篇关于戏改的文章,还是很有味的,可惜如今找不着了。


到了48年开始通货膨胀,戏曲的日子更难了。即使上海,很多剧团也因此难以支持,流失现象严重,当然,头部剧团或者个人,总是不一样的。评弹七煞档、四响档仍旧老神在在^^;越剧五大剧团各有各的困难但彼此竞争追逐的劲头从未稍减;前面提到的范雪君,为了满足听客愿望,电台特别拉了两条专线到她家里……


种种情况来看,49以后说抢救剧种,并非夸张。


但也确实失去了优胜劣汰的自然之机,直到八十年代,中国戏曲的又一次衰减期来得如此迅猛,且呈现无差别攻击。


然则这一次,中国的传统戏曲,又有谁能从中杀出,焕然新生呢?——啊,不丢原貌而又勃勃生机的戏曲。东方戏曲的套子里强塞西洋歌剧的“新事物”,反正,少了我一个无关紧要。



相关阅读
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一)

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二)

竺水招|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三)

尹桂芳和苏青(一)

尹桂芳和苏青(二)

2010年纪念竺水招九十诞辰|竺派演唱会暨艺术研讨会掠影

竺派还有希望吗?说点心里话

《柳毅传书》,童芷苓,好闺蜜,插花《鬼恋》

《柳毅传书》合集&全剧实况录音(1963)

戏曲炫技,致命魅力:猪八戒吃人参果,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畅快

戏曲炫技,致命魅力(二)传承与流变

关于定腔定谱……哦,我是要听戏呀!

我见美人心欢喜,由蔡兰英剧照谈起

接着聊聊吧

借《阳告》,夫子自道




竺水招50-60年代(系列文章集合)



竺音清响
越剧,评弹,读书心得,以及影视剧情讲解内容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