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太真、@tgxm、@天一三小金玲、@茜 各位朋友提供的灵感,特别感谢@有戏人生陈祯,人多的智慧是无穷的,原本畏之为难的唱词,基本全部解谜了。
于是小编听词儿的新笑话儿也就出来了。
小编从前最搞笑是听《桃花扇·追念》那段,把身随江流飘迫去,听成身在妆楼遥怕秋。
这回又错出新境界了。
前一天的,“幸喜黑夜得机缘,翻墙潜逃是走慌忙”,——翻墙潜逃,听成了泛江钱塘。
今天的,钱彦林唱的一句,“大势已去难扭转,孤臣孽子志气短”,这孤臣孽子四个字,死活听成古人吟诗。像不像?你就说像不像吧!
搞懂是这四个字以后,忽然想起来曾经大吹特吹竺水招《狱中传书》念诗一节,写道是“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天地间浩然正气,回味无穷。——居然正儿八经遇到这词,竟听不出来。
然后说明下,上篇写道杜九皋多半是原创角色。意思是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物,这是郭沫若话剧本中的原创角色,越剧本算二创了哈。
郭沫若原著江湖气很重,越剧最初照搬了这些剧情。夏完淳被捕后,杜九皋与憨憨老在客舍打劫,欲救完淳。这显然就是这段情节。后来被删掉了。
早先年不知《南冠草》剧情,看到该剧剧照总觉分裂,就,色色样样的打扮都有啊。从明到清,束发到冠服,居士到出家?
深入了解一些晚明至南明历史背景,才能GET到其中三昧。
那就是一段荒乱芜杂的日子。
想象一下清末更容易了然。清末那会,有人留辫,有人剪发,有人长衫,有人西服。
和晚清没有多少人留恋那根辫子不同,清兵入关,“剃发令”的颁行,令原本就乱纷纷的时局陡生变数。
在经历李自成、张献忠先后搅局的情形下,大明朝单剩下一口气苟延残喘。扬州史可法殉国,弘光政权冰消瓦解,看起来这最后一口气也要断了。
也就这时候,清廷二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剃发结辫,改换清装。
这使得中原百姓渐渐平复下来的情绪,再次沸腾,清人入关以来的武装斗争,由此达到高潮。江阴八十一日保卫战、嘉定三屠等,都发生在这后面。
而在此期间,很多不愿剃发、又怕被抓的汉人百姓,成群结队的出家。
包括女性,虽然不用剪发,很多也选择出家做道姑或尼姑,以此避世同时表明心迹。
《南冠草》的故事正发生在这段时期。
夏完淳毁家纡难,奔走各地,他的母亲和姐姐,此时也已经方外打扮——明亡之后,夏家女性多半都削发为尼了——我们看到秦淮八艳相关的电视剧,最后没有婚姻的,都做了出家人,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
王聚星怕剃头,最初宝贝头发,只假充道士,降清后剃发,为了完成奸细任务,那就干脆当了和尚。
杜九皋正好相反,他以商人的身份来往各地,为表与政局无涉,主动做清人打扮。
夏完淳自然维持着他的晚明仕子身份面貌。
“剃发令”颁布于1645年,夏完淳牺牲于1647年,而遍及神州的大规模抗争陆续维持到1681年平三藩,1683年收复台湾方告一段落。清政府全盘接受华夏礼仪并尊崇儒教学说,1684年,康熙帝南巡多达五次对孔子和朱元璋行三叩九叩之礼,以证其承继华夏、承接天命的正统地位。同时采取轻徭薄赋和文字狱等政治高压手段,维护其政权。历史向前,车轮向后,随之而来两百年思想钳制,僵化落后。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江山流转,历史规律,十七岁的少年夏完淳,他都知道。
他只是,为了气节不失,为了站着,挺直华夏的脊梁骨。
人虽逝,气常在!
这两张大概是开头部分。上面一张估计是多尔衮收伏洪承畴,这部分剧情以后大概率删掉了,人物实在太多。下面则洪承畴审王聚星,王叛变。注意王聚星那时候是道士打扮。最早的版本,由贾灵凤扮演王聚星。
特别感谢,如此之多的《南冠草》舞台剧照,由@蒋小名 提供宝贝资料。这些非常难得,是抢救到一批底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