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云锦”晚会的压台之作,是世界申遗还是国家申遗我不记得了,这次想再翻一下老新闻,也没有查到——这也没啥重要,我就是考据狂想搜一搜啦:)
所以,这是一个应景作品,主题云锦申遗,演出中理所当然会有重点提及。
表演片断里也体现得十分明显,薛宝琴的衣裳都变了,从野鸭毛变成云锦,林妹妹的唱词又是“贡上”又是“娘娘”,主题先行。
这段戏本身我认为也不至于排了多久,一次过的晚会作品,后来再也没演过,因此不能说有多精致,和上越的美女如云也不好比——其实南越好多姑娘颜值在线,依然是服饰头饰等不讲究了些。
(当然,黛玉喜红,宝钗穿莲青色斗蓬,这个我估计没有哪个戏曲舞台上会这么表现了……)
竺小招当时正式退休两年啦,我其实不清楚她究竟怎么保持状态的,多少年演演停停,出来的时候要说太大的变化那也总没有。
别的不说,她嗓子肯定一直有在练,不然很难这样即插即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群像戏,这段表演宝玉虽然“万花丛中一点……红”,但通共只得八句唱,甚至没有像上越版特特来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点明宝黛一对……
尽管是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处,却有着我认为非常出彩之处,这些光彩盖过了种种不如人意之处。
早期宝玉 AI上色
有个细节非常吸引我。
姐姐妹妹在一起,宝玉笑嘻嘻到处在凑热闹,宝黛拉一对,有个似喜似羞的眼神,听得李纨说“若非琴儿早许了人家,老太太就把她许了宝兄弟呢”,也并不生气,有些害羞,但没有眼神交流,只做玩笑语。
回头见到黛玉生气了,立马不自在起来。
到了最后,黛玉不走,又撒娇又安慰的把人拉了就走。
这处细节恰恰好击中了我。我想的宝玉,就是要这样的模式。
加上前面热热闹闹看姐妹看衣裳,欢喜不已,便是宝玉爱聚不爱散的天性,以及微微流露的小孩子的动作神态,这样一个群像戏里,一共只有八句唱,连头搭尾七分钟,她大致把宝玉的性格精华部分展现出来了。
看到自己喜欢演员的表演,恰好可以延伸本人对书本形象的阅读认知,这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她的宝玉并不随便闹脾气,却很细心,时时留意到妹妹的反映。(原著里涉及这前后,就是因宝琴打趣黛玉,宝玉怕黛玉生气,结果黛玉没生气,他悄悄问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里改成妹妹有些生气,毕竟就是一小段戏,总是拣最能体现角色性格的来表现的。)
宝玉本来就是糯米团子啊,搓来搓去搓成啥样是啥样,晴雯死了还不就只是在父亲跟前作诗。
只有最后一点点韧度在,这一点韧度在黛玉之死后导致了看彻红尘。
于是想到徐澄。
徐澄和宝玉很多相似之处,不叛逆,不激进,不轻易生气,祖母教诲很乖,老师当面也很乖,没有主动反抗封建权威的觉醒意识。
也许有些“诗画吟山水,丝竹齐风流”的自由向往,也许有些“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的清醒认知,但这些也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高举反封建大旗处处宣讲的革命青年。
而宝玉连这些认知都还没有,宝玉从来都觉得“再怎样也亏不了我们两个”。【当然了,徐澄那种“帝王焉有种"的思想更多是现代编剧所赋予的,更多还是有古本和没古本对照形成的剧本差异。】
宝玉并没有主动去反功名反八股,他只是反感被束缚的人性,朦胧的渴望自由,“做我喜欢的事,爱我喜欢的人,花常开不败,月常圆不缺”,自发喜欢并亲近世上一切美好并且不拘束的事物和人,这表现出来便使他在众人眼中有一点点乖戾,却绝不叛逆。
故而,我想象中的宝玉大抵如此:温柔,情专【哦哦,今天来讲成“海王”啦】,对女孩子有深入的理解和同情,温柔耐心,甘于伏低做小;有娇气,有任性,也有教养,不该任性的地方从不任性。
嗯,嗲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我想看到一个只念“情”字的水磨功夫的宝玉,真的不希望看到一个太叛逆、太革命、或者太韩剧的发疯宝玉。本团年轻演员有演宝玉的,说实在的,不管老虎是否演过全剧,然真心可以去磨磨她的:要嗲,要顺毛,要有富贵少年的贵族气,这个类型真心是她最擅长的啊:)
——延伸…阅读——
尹桂芳、李金凤《宝玉与黛玉》(55年实况录音) 全剧共八场。编剧冯允庄(即苏青),与后来徐进编剧差距颇大。真爱粉欣赏。一位朋友非常喜欢尹的《宝玉与黛玉》,原因在于,徐进版宝玉太叛逆,这个宝玉却不是革命小将,心心念念只有“情”之一字。其实《宝黛》这戏政治味道或者说时代刻痕也很浓的,新加角色蕙香是控诉奴隶制压迫,宝黛表达感情的唱词也过于直白。……优点在于最大程度保住了宝玉的性情。比如读八股,宝玉对八股科举的反感通常是通过一些非常孩子气的举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一些极端明确、与大家长的对立表现出来的。这版中的读八股,宝玉读得恨极了,便骂“臭八股”,戏中新添的角色蕙香便问:你读的文章是臭的?!宝玉笑嘻嘻不否认。蕙香又说:可老爷就爱读这个,原来老爷只爱臭来不爱香。宝玉忍不住噗哧笑了,“休要胡说”,然后就开始给丫鬟以说书人的口吻讲故事,袭人一来,便缩了回去,黏黏滞滞缠着袭人叫“好姐姐”。差不多把宝玉的淘气、随性、温和,以及不为人理解的乖张全都表现出来了。 此外,《宝黛》出自女性编剧之手,于谈情说爱之道亦更能领悟。这版宝玉更感人的,也就是心心念念情之一字。尹桂芳一生四演《红楼梦》,她对宝玉的感知应该是比较深的。50年代初演《贾宝玉》,她写过一篇心得,就是分析宝玉之于“情”字,几乎不曾涉及宝玉的叛逆反封建,这在那个时代仍然保持这样对宝玉的认知,不容易了。赵志刚演宝玉的时候,她已失语,写下一个“情”字。她的宝玉还很嗲,不管对妹妹还是对老太太,要发嗲的时候,真心是扭股儿糖粘上身不放,我很喜欢。南越“白雪红梅”,和《宝黛》一二场里无忧无虑的宝玉几乎不谋而合:) |
中篇弹词《晴雯》杨振雄、刘韵若等 该中篇以晴雯为主线,总共四回,宝玉比较重要的只有第一回和第四回。弹词作者却异乎寻常的抓住了宝玉的特质:喜聚不喜散,待人温柔耐心,深情款款。(晴雯也很好,这里就不展开了。) 尹和杨这两版,表现的宝玉有些差别,宝玉年龄很小,尹是女性,尽可以放开来表现宝玉又娇又嗲,男演员不好太过,所以杨振雄的宝玉略微有些诗人般的悒郁,有贵公子的气息,而两者对着女孩子做小伏低的水磨功夫完全一致。如此宝玉形象在如今大概不算多见,红楼爱好者不听一下挺可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