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宏健//逻辑也疯狂

文摘   2024-11-28 06:40   湖南  

逻辑也疯狂

                文/晏宏健                  

世界很魔幻,很多事情一般人看不透。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也就是符合逻辑。逻辑学的意义,是让人懂得思辩。                   
1        
人们似乎对事物的发展逻辑并不关切,很多违背逻辑的事,都认为理所当然。比如村子里有甲乙两个年轻人,甲老实巴交,勤耕苦做,种田是一把好手,小日子过得挺滋润;而乙好吃懒做,整天跟一些狐朋狗友鬼混,活脱脱就是一个泼皮无赖,于是村里人就说甲是个好小伙,大加赞赏,做媒的牵线的络绎不绝。而对乙非常鄙夷,都说此人没有出息,是个废物,根本没人瞧得起他,那些女孩子更是对他避之不及,敬而远之。        
总之,在村里,甲是个上进青年,乙是个地痞无赖。        
后来乙去外面闯荡,几年之后开着豪车带着美女衣锦还乡,见人就递烟打招呼,于是人们又纷纷称赞乙有本事,在外吃得开,会赚钱,以前在村里干的混账事也被传为聪明才智;说甲窝窝囊囊窝只会种田打土,不会赚钱。反正说好说歹的都是这些人。        
现实中,有很多混蛋确实混得很好,甚至有些重大的事只有混蛋能干成,所以这种逻辑叫混蛋逻辑。            
碰瓷者的逻辑是:能讹一笔钱最好,没讹到钱自己也没有损失,警察法院也不能拿自己怎么样。所以现实中,碰瓷的成功率很高。至于“不是你撞的为什么你要扶”,这就是逻辑史上的一场灾难。 

           

2        
用一个不靠谱的人去办一件不靠谱的事,必须要懂得一个不靠谱的逻辑,这种逻辑叫混账逻辑。而往往这种混账逻辑令人拍案叫绝。      
范哈儿(范绍增)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解放前夕在四川率部起义,后没有掌兵,官至河南省体委主任,一九七七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应该是留在大陆结局最好的一位国民党将领。        
范绍增少年时长得憨头憨脑,一看就是不太聪明的样子,所以叫“哈儿”,四川话傻瓜的意思。范绍增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十三岁那年跟爷爷打了一架后离家出走,闯荡江湖,最终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青少年时的范绍增,不仅一幅“哈儿”样,还专干一些坑蒙拐骗偷鸡摸狗的勾当,十足的地痞无赖。比如去理发店理发,叫剃头师傅把眉毛剃掉一边,然后讹了店主一笔钱。又有一次身上没钱花了,他便路边铲了一堆稀牛屎去大街上叫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卖犀牛屎啦!卖牛屎啦!”大伙儿过来一看,纷纷骂道:杀千刀的范哈儿,你又拿牛屎坑人!范哈儿说这可不是普通的牛屎,这可是我费了老大的劲托朋友从外国搞回来的犀牛屎,犀牛知道不?它拉的屎那可值钱了,男人吃了怎么好,女人吃了怎么好,瞎子吃了能穿针,瘸吃了能赛跑。经他一忽悠,那堆稀牛屎很快卖完了。当然还有很多奇葩事,不一一细说了。   
如果范绍增一直这么烂下去,就不会有后来的传奇人生,这也是民国时期人才辈出时绝无仅有的例子。        
从表面上看,这“范哈儿”怎么也不可能与一代名将搭上关系,一个不靠谱的人,干了很多不靠谱的事,通过一系列不靠谱的逻辑关系,最后成了人生赢家。        
如果范绍增没有后来的成功,他以前干的那些混账事就是一个地痞无赖干的混账事,但是他后来成功了,那些混账事就成了名人轶事。逻辑就是这么个逻辑。        
也有不成功也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是范家的,不过比范哈儿早了三千年。     
范蠡辞官隐退后做起了生意,先在齐国,自称鸱夷子皮,赚了很多钱,名气很大,后来他觉得这样不行,说他当官的时候名气太大,帮勾践把吴国灭了,现在做生意又赚了大钱,这样容易遭人嫉妒,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于是散尽家财,隐居到了陶地,又做生意,又赚了大钱,世称陶朱公。不过“陶朱公”这名号不是他自封的,是后人给他取的。

       

感觉这范蠡有自带钞能力,财神爷追着他跑。发现古人起名有点不讲究,“蠡”是一种非常小的贝壳,有多小呢?就跟我们平时吃的花蚧差不多,和一毛钱的镍币差不多。事实上范蠡的生意做得非常大,被后世的商家尊为祖师爷。现在的外国人似乎也借鉴了这套取名的作派,比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其实一点也不微不软,很巨很硬,再比如松下幸之助的“松下”,一点也不松不下,很紧很上。反观国内商家把名字取得特别响亮,比如“恒大”,寓意为“永远大”,完全没把老祖宗的东西当回事。取名跟做生意有什么奇葩逻辑,说不清楚。如果一定要说,那就交给玄学吧,        
这当然有些牵强了,做生意做的是人,跟名字关系不大。        
话说回来,这范蠡干了件什么破事呢?范蠡有三个儿子,有次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犯了死罪,被关进大牢。范蠡就准备了一千两黄金和一封书信,准备叫小儿子带着去楚国救人。这下大儿子不干了,要自己去,范蠡坚决不同意,要小儿子去,说这件事你办不好,只有你三弟才办得好。大儿子就跪下哭道:家有长子,国有大臣,现在二弟性命攸关,而我这个长子不能替父亲解忧,就是说我没用了,没用之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如自杀算了。这古人说自杀可不是吓唬人,他真的会自杀。       
这时范夫人急了:看看看,老二还关在牢里,老大又要自杀,这怎么行!你又不是不知道,老大素来做事谨慎,从来没出过差错,老三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不知道?整天吃喝玩乐,嫖赌逍遥,从没干过什么正经事。这事我认为让老三去不靠谱,还是老大办事稳妥些。        
范蠡长叹一声,没办法,只得再三叮嘱大儿子:你去楚国后找一个叫庄生的人,把书信和黄金交给他,什么话也不要说,更不要问,马上回来。       
几经周折,大儿子终于在楚国都城的一个偏僻角落里找到了庄生的家,眼前的情境让大儿子大失所望:一间用芦苇搭起来的破茅屋,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子坐在屋里,简直就是一个乞丐。大儿子心中嘀咕:有没有搞错?这糟老头子能救二弟?        
但父亲是这么叮嘱的,他也不敢多问,便将书信递给老头,老头接过看了一眼,丢在桌上,随后往屋角一指:黄金放那儿。然后对大儿子说:你现在马上回去,你弟弟明天就会出来,你也不要跟任何人说到过我这里。        
大儿子命随从将黄金搬进茅屋,然后返回。一路上越想越不对劲,这糟老头如果真有那么大的能耐,为何落魄至此?这事还得再想办法,多一层保险,倘若二弟出了差池,如何向父亲交待?于是他没有回家,又找到楚王的宠臣,送上厚礼,说明来意,宠臣满口答应。        
只是大儿子不知道的是,这庄生是楚国有名的隐士,也是他父亲的朋友,这庄生有多牛逼?这么说吧,楚王想见庄生得碰运气,而庄生想见楚王,楚王恭恭敬敬地候着。        
庄生随即去见楚王,对楚王说:臣昨晚夜观天象,楚国将有祸事发生啊!楚王忙问:那该怎么办?庄生说:大王刚登王位,应以仁慈治天下,则祸事可免。楚王说:那寡人明日大赦天下。        
那宠臣得到消息,跟大儿子说:大王明日大赦天下,我们不用操心,你弟弟明天就可以回家了。大儿子一听非常高兴,心里却对那一千两黄金肉痛得要命。        
于是他又带着随从来到庄生家,庄生一见,吃惊的问道:你怎么还没回家?大儿子说:刚才听说楚王明天要大赦天下,我弟弟明天就可以回家了,所以特来向您辞行。        
庄生哼了一声,手向屋角一指:黄金在那儿,搬回去吧!      
大儿子假意推辞一番,然后命随从将黄金搬上车,扬长而去,找个客栈住下,待明天弟弟出狱后一同回家,给父母一个惊喜。        
庄生大怒:黄口小儿,竟敢戏弄老夫!于是又找到楚王,楚王问:先生又来何事?庄生说:臣刚才在大街听人说,大王大赦天下,并非仁慈,而是您的宠臣受了范蠡的贿赂,是您听了宠臣的话,要放了范蠡的儿子啊。        
楚王大怒,立即下令:明天先把范蠡的儿子砍了,再大赦天下!    
第二天,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体哭哭啼啼的回家,快到家时,却发现父亲带着一口棺材等在路边。他带回去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这其中暗含三层逻辑关系。首先范蠡太了解人性,对自己的儿子更是明明白白。大儿子跟自打拼多年,对金钱看得很重,小儿从小锦衣玉食,对金钱毫无概念,千两黄金与碎砖烂瓦无异,所以若是小儿子去找庄生,无论成不成,绝不会心疼千两黄金而再次去找庄生,而是立马回家,那么事就成了。其二,庄生是何等人物,只要他愿意,高官厚禄等唾手可得,岂在乎千两黄金。他之所以收下黄金,就是为了让对方心安,事后他还会送回去。只是范大公子看不透这重玄机。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人情社会,所有人都或多或少都求过人,送过礼,如果求人办事,对方坚持不收礼,这事基本黄了,办不成,如果对方将礼收了,那么这事算是稳妥了,就是这种心理。其三,这就要说到范蠡和庄生的关系。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非常了解,照理说,儿子本来可以活的最后却死了,范蠡怨恨庄生吗?庄生本来一句话就将人救活了后来又一句话把人给弄死了,庄生对老朋友愧疚吗?不,到了他们那么层次,玩的是最深层面的逻辑关系,如果范蠡和庄生角色互换,也是这个结果,所以范蠡不怨恨,庄生也不愧疚。何况二儿子本来就是死罪。如果将一个死刑犯救活了,反而不符合逻辑。            
3        
这里要说到一个狠人。这个狠人一生都将一个逻辑贯彻到底,什么逻辑?流氓逻辑。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不,说错了,应该是我是刘邦我怕谁?“流氓”与“刘邦”有点谐音,说错音在所难免,勿怪。      
秦灭六国后,余威震于天下。有次始皇出巡,驾辇隆隆,戈矛并举,旌旗猎猎。沿途百姓匍匐于地,不敢仰视,唯有一少年遥指始皇帝叹曰:“大丈夫当如此!”        
此人便是刘季,又叫刘邦,后世称汉高祖。       
还有一人更猛。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会稽祭祀大禹,车马腾腾,天威赫赫,围观百姓噤若寒蝉,唯有一英武少年指着始皇帝曰:“彼可取而代之!”吓得少年的叔叔一把捂住他的嘴:这是要灭族的!这英武少年叫项籍,又叫项羽,后世称西楚霸王。       
还有一个少年,家贫,给人家做长工,后来在大泽乡率九百戍卒揭杆而起,呼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少年叫陈涉,又叫陈胜,后建立张楚政权,史称楚隐王。这三个少年的三句话,史称“亡秦三叹”。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三人行,必有我“撕”。总撕下去也不行,要不,玩一把?于是斗地主。        
既然要说流氓逻辑,项羽和陈胜都不流氓,并且名字也不谐音,并且斗地主也输了,就不说他们。

        

刘邦非常讨厌读书人,还在做沛公时,有儒生见他,先是破口大骂,然后将儒生的帽子摘下来丢地上,再掏出小弟弟往帽子里撒尿。后来见了郦食其,才稍稍有所收敛。所以他称帝后,几次想请“商山四皓”出山,“商山四皓”都避而不见。        
后来他想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就是因为刘盈性格忠厚仁孝,一点都不像自己,而刘如意则和自己的性格一模一样,很多大臣包括张良在内反对都没有效果。        
这可把吕后吓破了胆,吕后急忙找张良商议,张良说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请“商山四皓”出山,别无良策。于是吕后派哥哥吕释之带着太子的书信和大量珠宝去请“商山四皓”。结果还真请来了。        
有次刘邦和太子喝酒,赫然看见太子身后站着四个须发尽白的老头子,忙问是谁,当得知是“商山四皓时”,心知太子羽翼已丰,并且受人爱戴,于是不再坚持废长立幼,刘盈的太子之位终于坐稳。只是后来戚夫人下场凄惨,令人同情。然而没办法,皇室是权力中心,就是斗兽场,你要么将猛兽打死,要么被猛兽吃掉,别无选择。      
其实刘盈也不是长子,刘邦还在泗水当亭长时便与一曹姓寡妇好上了,并且生了个儿子叫刘肥,这刘肥便是刘邦的长子。只是刘邦与曹寡妇没去民政局拿本本,不是合法夫妻,所以后来立太子便没有刘肥的份。还好刘肥人聪明,几次死里逃生,向吕后示好,安心做齐王,才没被吕后所害,得以善终。        
青少年时期的刘邦是实打实的流氓无赖,整天游手好闲,带作一群狐朋狗友到处混吃混喝。其父刘太公经常又打又骂,并拿老二做榜样:你看你二哥,勤耕苦做,现在不仅有了宅子,还有几十石田地,你老大不小了,你有什么!!刘太公常常气得吹胡子瞪眼。        
后来做皇帝后,萧何奉旨修未央宫。未央宫落成后,刘邦在前殿大宴群臣。酒酣之际,刘邦凑到老爸刘太公面前,得意的问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翻译过来就是:我现在的家业,与老二相比哪个多?活脱脱一幅小人得志的嘴脸。      
还在楚汉争霸时,有次项羽捉住了刘邦的家属,其中就包括刘太公、吕雉等。项羽派人给刘邦递话:赶快投降!不然将你爹煮了吃!   
刘邦哈哈大笑:当年我们受命于楚怀王,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把你爹煮了吃,你可别吃独食,希望给我留一碗啊!        
刘邦为何最后取胜?因为他看透了项羽,找到了他的弱点,而项羽对刘邦完全不了解。项羽始终保持着那种贵族气质,看不透人性的复杂,这在鸿门宴上也表现得一览无余。         
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我是流氓我怕谁?而往往这样的人,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不是大家都怕他,更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不愿与之纠缠,所以敬而远之。        
所以项羽并不是不敢杀刘太公,而是觉得杀了刘太公吓不到刘邦,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将刘太公及吕雉等一众人放了回去。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刘邦更加掌握了项羽的弱点,对后面的战局影响极大。比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及最后的乌江自刎。        
不过,即使流氓如刘邦,也有服软的时,比如鸿门宴,这时耍流氓没用,必须当缩头乌龟,否则丧命。这又衍生出另一种逻辑——生存逻辑。        
鸿门宴作为史上第一宴,老范家的又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作为项羽的亚父和军师,这场宴席是范增亲手为刘邦操办的,那是相当的豪华。光猪就杀了好多,盛菜的盘子都是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猪)小猪)落玉盘。樊哙更是馋得流口水,抓起一只生肘子就啃。      
为了助兴,项庄舞起了剑,刘邦高兴得脸色发白,那岂是一个开心了得!单人舞不好看,于是项伯也拔剑起舞,与项庄一起玩起了美妙的双人舞。      
项羽更是喝得高兴,伸着脖子吟起了骆宾王的诗: “我鸟,我鸟,我鸟,曲项向天歌……”     
刘邦最怕吟诗作对,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了。本来还有恒太歌舞团出场,可是客人跑了,也就不欢而散。     
那范增可能年纪大了,一激动就把刘邦送给项羽的一块玉玦打烂了,嘴里还骂骂咧咧的。等项羽回过神来,发现刘邦不见了,出门去看,早没了踪影,只得悻悻而回。项羽的优柔寡断送葬了他的大好江山。后来教员就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4        
我的是我,你的也是我的,不是我的抢过来偷过来骗过来也就成了我的。这就是强盗逻辑。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史记-楚世家》。        
公元前702年,楚国攻打随国,随侯就说:我(随国)没有罪(你攻打我师出无名)。楚子(楚为子爵)说:我(楚国)是蛮夷(想打就打,不跟你扯什么名不名)。随侯哑口无言。不过后来出于战略考量,楚国与随国结盟。      
楚国强大,但爵位低(子爵,熊姓,倒数第二),随国弱小,但爵位高(侯爵,顺数第二,随姬姓,周王室血脉)。楚伐随的目的是逼迫随侯向周王室讨要更高的爵位,但周王室不同意。        
于是楚子干脆连子爵也不要了,自封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与周王室分庭抗礼。这是东周诸侯国中首个自立为王的诸侯。后来其他实力较强的诸侯纷纷仿效。      
有意思的是,后来齐桓公率诸侯攻打楚国,楚王说:我没有罪(你攻打我师出无名)。管仲毕竟是个名相,还是要面子的,就找了个这么两个理由:一,五百多年前周昭王在你们楚国淹死了,二,你们(楚国)不给周王室进贡苞茅(一种茅草),周王室祭祀没有苞茅(所以要打你)。楚王的内心有一万只羊驼在奔腾(羊驼,俗称“草泥马”):操!五百多年前的事算到我头上?要茅草给你就是,带一邦小弟围殴我,你TM的不讲武德。       
楚王于是派屈完(不是屈原)使齐,屈完不卑不亢巧妙应对,终于齐楚也结盟。每读史,觉得古人在血腥的战争下,也有可爱的一面。   
其实,古往今来,无论国家也好,个人也罢,都是凭实力说话。谁拳头硬,想揍谁就揍谁,根本不需要理由(我蛮夷也),或者随便找一个(不进贡茅草)。这也符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就是强盗逻辑。

       

因为“金苹果判决”,特洛伊战争打了十年。       
作个极简单的介绍,特洛伊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了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盛情款待。然而帕里斯乘墨涅拉奥斯外出,骗走其貌若天仙的妻子海伦,并抢走大量金银财宝,于是墨涅拉奥斯联合希腊城邦攻打特洛伊。      
战争持续十年,双方损失惨重。最后希腊人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抢回海伦。本来希腊人苦战争久矣,厌战情绪蔓延。但是当元老院的元老们一见到海伦时,顿时满血复活,大喊:再打十年也值得!     
我的天,真是离谱到家了。        
看来,西方的强盗逻辑比东方的各种神仙逻辑更强大,一直到现在,这种强盗逻辑仍如幽灵一般在世界各地游荡。        
事实上,不符合逻辑,也是逻辑。      
后记:柏拉图的侄子想当希腊城邦的领袖,于是找到柏拉图,要他去游说。柏拉图说:你找另一个叔叔去。侄子说:我和他有矛盾,关系不好。柏拉图说:你跟亲叔叔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如何领导希腊城邦?侄子惭愧的走了。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底层逻辑。

      作者简介∶晏宏健,农民。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人。爱好文学,喜欢文字。

编审:蒋正亚  公众号管理:严小平 

巴陵老街故事
本公众号目的:挖掘整理巴陵老街故事,传承再现巴陵文化,扩大文学艺术交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本公众号以此为交流平台,聚集巴陵各路精英人士,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