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物性、动物性到人性:灵动教育的第一性原理

文摘   2024-10-11 22:33   新加坡  

昨天我提到了沈阳“灵动教育”理念创始人侯明飞校长及其团队在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的教育实践,但要深入探讨“灵动教育”,也绝非简短几句话可以概括。梳理了一下过去对侯校长做的访谈资料,作为一点观察心得分享在此。

从本质性问题出发的教育构建

灵动教育在浑南九小的实践今年步入第8年,截至目前,侯明飞和他所倡导的“灵动教育”理念在多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产品体系和实践探索,包括:

灵动教育理论体系:核心理念、五步方程、五阶抽象、五次蜕变、五大教育规律

课程体系:脑动力系列校本课程、体育课程、进阶课程

教学体系:一堂两段三清、千分考机制、灵动币激励系统

教师发展体系:变革研训模式、变革实践方式、变革激励评价方式

学校管理体系:班主任月轮换制、年级组长全领域负责制、绩效职称晋升一轨制、教师两级管理制

校园生态培育体系:立体运动场景、启智阅读场景、全程劳育场景、艺术美育场景、互动生态场景

教育集团化发展体系:创新灵动教育集团、灵动教育联盟

如果说最初让侯校长与浑南九小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他“以体树人”的教育成果,那么通过对这些年来他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的梳理,不难看出,侯校长并不仅仅是在设计一所让孩子“玩”的学校改革,而是在以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构建整个灵动教育的图景。

这个系统思维的核心,除了关注于孩子的体力、脑力和素养的全方位培育,还涵盖了围绕儿童成长展开的多维度支持体系。在这个系统中,学生的发展是中心,而教师的专业提升、职业生涯发展、家长的共育参与、校园的生态设计等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可以说,灵动教育不仅是对课堂的改革,更是对整个学校生态的系统性重塑。

在这样的环境中,浑南九小的学生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学校孩子的自由度和主体性精神,学校也常被外界戏称为“体校”、“艺校”。但,灵动教育并非简单地“放任孩子玩”,而是一种经过系统化设计的教育模式,它包含了对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以及对学校、教师、家长等所有相关方的全面支持。这背后所蕴藏的,是侯校长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以及他对“人”这一核心理念的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的目标是创造一个适合每个孩子发挥潜能的生态系统,而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的模式。

只有真正理解了基于“人”的发展这种系统性构建背后的理念和架构,才能认识到灵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这系列变革,是对每个孩子独特成长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回应,是一种真正基于人文性的教育。

沈阳市浑南九小的涂鸦墙
从植物性、动物性到人性的成长路径

侯校长在谈及儿童的生长规律时,提出了植物性、动物性和人性三个发展阶段。这一理论基于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入理解与系统化总结,涵盖了儿童从生理、心理到社会性的全面发展过程,强调教育应当与儿童的自然成长节奏相适应。这三个阶段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对儿童成长的全面认知,也为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方向。

在我看来,对这“三性”的认识,是理解灵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框架,因为它们都是关乎生长的根本性规律,而这三者又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在成长过程中又产生交织和影响。

植物性阶段:吸收性心智的探索

侯校长认为,儿童的最初成长类似于植物,通过自然环境的“吸收”逐步积累经验和知识。这个阶段的核心不在于孩子主动获取什么,而是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什么。这一理念与蒙台梭利提出的“吸收性心智”理论有相似之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生命的早期阶段(0-6岁)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如同海绵般被动地汲取知识和感官体验。这一过程是自发的,并依赖于教育者提供的环境。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侯校长的“植物性”不仅指向被动吸收,还涉及到儿童生长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特征与内在发展需求

在植物性阶段,侯校长认为,孩子像植物一样,以静态、吸收的方式应对外界刺激,但这种吸收不仅仅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基于生长的内在需求。例如,孩子在此阶段表现出高度依赖环境的行为,尤其是对自然界的亲近感、对规律的自然敏感。这种实践不只是知识的获取,而是一种感受生命、自然节奏的深刻体验,帮助孩子在接触大自然中实现感官和情感的同步发展。

动物性阶段:生命力与探索的觉醒

随着孩子进入动物性阶段,侯校长认为这是儿童行为是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他们开始展现出对世界的探索欲望,通过行动与环境建立更主动的联系。在实践中,浑南九小通过设计一系列体育活动来响应这一阶段的发展需求,帮助孩子们在运动中探索世界,并发展身体协调性和心理韧性。这个阶段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吸收”,而是通过身体运动、社交互动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从某种程度上,这与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相呼应。卢梭认为,孩子在生命的初期阶段拥有内在的自然本能,教育应当帮助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而非束缚其行动自由。因此,灵动教育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结构的成长空间。

人性阶段:从感知到心智的飞跃

在侯校长的灵动教育中,最后一个阶段是人性阶段,代表着孩子逐步进入理性和社会化的发展期,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还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定位。这时,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更是精神人格的提升。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侯校长强调,只有当孩子的植物性和动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才能在这一阶段具备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理性判断。在人性阶段,学生这一过程是教育对人的本质性影响的集中体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智和人格的培育。这一理念让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划清了界限。这些思考全部从“人”的视角出发,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赫尔巴特的伦理和心理教育思想中也都有相应体现,即教育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从第一性原理到灵动教育的生长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透过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探索,侯校长构建了他的“灵动教育”理论系统。这一系统既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他对实践的深刻反思和系统化的总结。

他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孩子的成长并不适合被标准化的体系压制,而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逐步展开。基于此,他将灵动教育的核心概念定义为“尊重学生主体性,激活能力迁移,发展心智”

这一理论并不是从书本中找来的,是通过对儿童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反应总结出来的。侯校长特别强调:“不要从书本中去找孩子,要从鲜活的孩子中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并通过实践校正理论。”这一点表明,灵动教育的根本在于实践,它是活的,是动态的

在他的实践中,灵动教育并不囿于理论,而是通过精细的设计、不断的观察和反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在他的学校中,每一项实践都源于他对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和对规律的认知。例如,他在学校里推行的独轮车训练项目,在幼儿园开展的吊环连环比赛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动物性”——即通过运动和探索来增强他们的身体控制与心理韧性。

侯校长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通过这样的尝试,他的实践不仅仅证明了这些规律的有效性,还为他的理论提供了反哺。在这一过程中,侯校长特别关注“因材施教”,并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为个体服务。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教育试图通过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具有差异化的个体,侯校长则认为,每个孩子的发展路径不同,教育的职责是要看到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并最大化地去激发和放大他成长的可能性

侯校长透过对第一性原理的追问,构建了一种尊重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模式。他围绕人的成长规律来进行设计,将自然成长与人为干预进行配比,从而体现出教育的有机性。这一理念无疑为当前的教育环境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向:如何通过尊重孩子的天性来实现真正的成长?

这几年来,在对侯校长“灵动教育”的发展和当下普遍性教育问题的观察中,我越来越感到,这不仅限于一所学校的实践,它为当下在迷雾中行进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本。在侯校长的“灵动教育”体系中,教育是动态的、灵活的,它不是一个死板的模式,而是一个与孩子的成长相契合的过程。通过回到本质,侯校长找到了现代教育中缺失的那部分——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尊重与支持

 相关阅读: 

林小英VS凯茜·戴维森:教育的终点,还是新的起点?
如翠鸟着火:一名小学老师的校园自然观察笔记(春季篇)
我们的基础教育除了卷,还有别的出路吗?
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时刻,重新回归原点检视教育的初心和价值

第一行诗
在憨沉的生活里写一行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