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死:李子柒和田连元其实没有分别

文摘   2024-11-17 20:02   湖北  

近期,李子柒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重新以她饱含东方传统与美学意境的田园影像回归大众视野;而年逾八旬的评书艺术家田连元现身《十三邀》节目,回忆他与评书艺术共度的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娓娓道来一代讲述者的光辉与变迁。

这先后登场的“归来”,在我看来,无意中成了时代交错的绝妙注脚

迟暮的田连元与风华正茂的李子柒,恰如时代浪潮中泛起的两朵浪花,这是讲故事者在不同时代的更替与演变。

1

讲故事的人,一个具有古典象征意义的身份

讲故事的人,一个自古以来就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身份。

这种身份,不仅局限于某种职业角色,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象征,连接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他们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引渡者,从原始火堆旁传颂先祖神话的巫师,到市井茶馆中声情并茂的说书人,再到现代银幕上将故事视觉化呈现的电影人。

这个古典象征蕴含着我们对“讲述”行为的敬畏

讲故事,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一场文化仪式,一次情感、经验、教训与智慧的传递,是一代代人寻找共同精神归属的桥梁。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更迭,“讲故事者”这一身份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田连元代表着一个以声音和语言塑造情境、在广播、电视与茶馆中引人入胜的黄金时代。相较之下,李子柒则运用短视频语言,凭借优美的画面、微妙的意境,将东方美学的故事传播给全球观众。

两者看似风格迥异,却令我们直观见证了讲故事的方式如何在社会需求与技术变迁中革新。

这二者“归来”的背后,令人感受到强烈的个人经历的回响,以及整个时代讲述方式的变迁

时代的交替,似乎并未削弱讲故事的力量。相反,它使这一身份更加丰富与多样化。自媒体时代,我们更是进入到空前的故事化时代讲述依然拥有不朽的力量

2

内容视角的转换:集体情感体验与个体审美体验建构

“记住你眼前所见,把目光停在一处,记住它的样子。在下雪时观察它,在青草初长时观察它,在下雨时观察它。你得去感觉它,记住它的气味,来回走动探索山岩的触感。如此一来,这地方便永远伴随你。当你远走他乡,你可以呼唤它,当你需要它时,它就在那儿,在你心中。”

这段教我们如此看风景的话,来自没有文字的国度,是美国西南地跨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两州的最大印第安人保留区纳瓦霍国

说此话的老人是纳瓦霍传统巫医和颂歌者,以智慧的话和美丽的仪式为族人治病,让他们回归“美”里头。这是他在教导有志承传颂歌和仪式的警察外甥怎么面对举目可见的四座圣山时所口传的箴言。

从上述故事中可见,讲故事,本质上是一种深植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行为,是维系情感与传承智慧的坚韧纽带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通过讲述英雄传奇和自然奇观来理解世界传递经验

在文字尚未诞生的漫长岁月里,祖先的故事就是人类的历史,它们以一种庄重的形式被反复吟诵,带着生存的教训与灵魂的慰藉,让火光照耀下的村落有了心灵的共鸣。

田连元的评书承载了这一古老传统,虽然不再是在篝火旁,而是通过电台广播、电视转播的形式普及到全国。听众围坐在收音机或电视旁,如同曾经围聚在村落的火堆边,感受着故事的节奏与起伏。

田连元的评书呈现出显著的集体叙事特征。他讲述的内容多围绕家国大事、历史兴衰与民族精神传承。通过生动演绎传奇人物的事迹和重大历史事件,将个体命运与集体命运紧密相连。

在他讲述过程中,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存在,听众获得了强烈的集体身份认同与凝聚力,这也是对社会历史、道德观念的隐喻和传递,创造了一种集体的文化体验

因此,当80多岁高龄的田老再度出现在屏幕上,许多评论和弹幕都在感慨他是几代人童年或青年时期的伴随者,带有强烈的个体记忆与时代印记。

然而,肉身讲述的传统渐渐消逝,今天的讲述者在以更为个性化和视觉化的方式讲述故事,李子柒是这一潮流的典型代表。

李子柒的作品聚焦于个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她以细腻的影像记录乡村生活的点滴,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以及乡村生活的恬淡之美。

她所构建的田园生活是一种美学理想,以极致的自然美和日常生活的精致感,激发出人们对失落田园的憧憬和共鸣。

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精心雕琢的画面,满足了观众对于古典与传统生活美学的想象。与当下社会的现实境遇相较,这种精心雕琢的“美”,呈现出一种极为抽象的复刻与展览性。

正如一些敏锐的评论家所指出的,李子柒的作品虽然成功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农村生活的艰辛现实进行了美化处理。

但,从个体创作者或讲述者的视角来看,她并不应当被要求去反映更多现实的社会职责,大众对李子柒的追捧反而更显得她是泥泞现实中一颗甜美的糖,现实需要一点点甜,时代需要一点点甜,也许它只是个甜美的幻梦。

这种个体视角某种意义上是当代社会文化的转变,即从集体价值取向向个体情感表达的过渡

李子柒短视频通过极致的耐心与精细的制作过程,呈现了一种“慢即是快”的强大效应。她在全球的影响力,正是呼应了在都市生活带来的精神疲惫与焦虑这种趋势之下,人们内心对一种可能性样本的寄托。

所以李子柒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成功并非偶然,她契合了时代巨变之下大众返璞归真的心灵诉求。这也让我们看到,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3

传播方式与角色的转变:从听众席走向讲述者的普通人

评书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传播方式有着独特的仪式感。评书场里,一张案桌、一方醒木,再加上一位穿长袍、气势非凡的说书人,构成了令人敬畏的文化场景。

田连元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艺术,用他独特的语言的韵律让听众入迷,以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让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这种形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那种“面对面”的交流让听众深感参与其中。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评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田连元的故事也不再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和短视频的冲击。传统的长篇故事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奢侈”。

更重要的是,听故事的普通人,逐渐成为故事的表达者,开始从听众席走向讲述者的角色。每个人都能借助便捷的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见解与创意,曾经被动接受故事的大众如今拥有了主动叙述的机会。

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故事的来源与类型,也使得文化叙事,特别是民间叙事更加多元和民主。无论是记录日常生活琐事的 vlog,还是传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科普短视频,或是展现个人才艺与创意的各类视频,都成为大众表达自我的方式。

这种从“”到“”的角色转换,深刻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生态,让故事的舞台不再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士,而是向广大民众敞开,使故事在新的时代与社会语境下有了新的生长点,逐渐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处处故事的文化新景观。

李子柒所代表的数字化时代,讲故事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场地和时间。她借助短视频平台,将故事传递给全球的观众。这种媒介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率和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李子柒的视频不仅在中国受到追捧,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她的视频中没有复杂的语言障碍,而是通过视觉和音乐表达情感,突破了文化和语言的藩篱,直击观众的心灵。

这种传播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受众反应的巨大差异。田连元的评书需要观众静下心来,花费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倾听、去想象,而李子柒的视频则通过几分钟的凝练表达,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可以说,这种短视频文化是对“即时满足感”的回应,但也伴随着思考深度的稀释。尽管如此,李子柒用她独特的方式,让更多人将他们想象中的中国文化的魅力嵌入李子柒的视频中,感受与古典传统的微妙连接。

4

社会文化语境的转换:教化式微与个性化体验的更迭

田连元的艺术成就深深扎根于一个政治、文化和社会高度集中统一的时代背景之中。在那个时代,讲故事被赋予了高度的社会凝聚功能,评书艺术更是承载着重要的教育与启迪大众的社会责任。

评书所讲述的内容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其中所讲述的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等均成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集体记忆。以田连元为代表的故事讲述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巧妙地注入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凭借精湛的艺术手法成功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崇拜之情。

随着全球信息互联进程的推进,我们的社会逐渐多样化个体化,讲故事的语境也发生了变化。李子柒的崛起,正是在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中完成的。她所讲述的不再是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个人与自然、古典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微妙关系。

不可忽视的是,李子柒如今的创作呈现出一些值得探讨的局限。随着影响力扩大,她似乎无可避免地担起文化复兴的 “使命”,但也因此陷入了模式化创作的窠臼之中。后期作品尽管视觉上依旧保持高水准,但过度堆砌画面美感与文化符号,使得部分视频出现同质化倾向。

从田连元到李子柒,这种变化从本质上来看,是我们的社会从集体主义逐渐向个体主义迈进的文化转型,一种以教化主导的传播方式向文化个体(自主表达与多元价值彰显)的更迭

李子柒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消费的新形式。

在过去集体主义盛行、教化主导传播时,文化内容更多地围绕集体目标与价值观塑造,个体声音相对微弱。而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个体意识觉醒,文化传播更注重个体的体验、表达和独特价值呈现

李子柒的作品满足了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在个体化时代对于独特文化体验和自我情感投射的需求,从而引发广泛共鸣,开辟了一条文化消费的新路径,引领了文化传播从群体共性向个体特性倾斜的潮流转变

5

故事不死,但讲故事的人在更迭

在这期《十三邀》节目的最后,田连元老师讲述的张山人故事作为彩蛋呈现,这一看似低调的结尾,却在悄然间勾勒出讲故事者身份的命运与况味。

观看田连元老师这期节目时,我感受到节目制作者的一份敬意,致敬和缅怀肉身讲述传统的式微,与其说这是对田连元作为讲述者个体的呈现,不如说这是讲故事者这一身份在时代洪流中的隐秘而坚韧的延续

故事如河流,故事的讲述者们漂流其上。无论是评书艺术,还是短视频文化,所有讲故事者背后潜藏的,是人类无法熄灭的讲述渴望这种渴望,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意义的追寻,是人类试图通过故事去解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时代滚滚向前,讲故事的方式虽变,但故事本身始终不死,只是通过现代科技的加持,迅速穿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鸿沟,触及到更广泛的受众。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象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讲故事者身份的更替,也映射了我们与故事之间的全新关系

故事不死,但讲故事的人在更迭。无论是田连元的评书,还是李子柒的短视频,都是时代洪流中的缩影在这一点上,李子柒和田连元其实没有分别。


第一行诗
在憨沉的生活里写一行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