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 The Night Watch
伦勃朗 Rembrandt van Rijn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363x437cm
1642
他往回走着,在马棚边他遇到了母亲。
“是你吗,葛利什卡?”
“还能是谁呀?”
“饮过马了吗?”
“饮过啦。”葛利高里不高兴地回答。
……
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有种读到诗的惊奇(顿悟)时的感受,就是一种精准,微小的、不动声色的细节的精准。
这里情绪的转换写的极好。刚刚在河岸边饮马的格利高里“心里是一片甜蜜的空虚。无忧无虑,心旷神怡”。此刻面对母亲的关切(唠叨、重复的惯常),瞬间切换回了不耐烦的状态,完全是我们日常与亲人间相处的情绪。
创作中的熟悉向陌生的转化,再将陌生转化为熟悉的历程中,已经具备了某种意象的穿透力,好像是一把利刃,令观看者持续感受到一种新鲜和锋利。
或许单拎出某个片段或细节,并不能说明其妙处,关键是将其置身于一部几百万字的庞大工程之中去便再也无法轻易地忽视。读者在阅读时,也往往因其庞大的体量而极度抽象和大而化之地去认识一部作品,这种观看的遗憾是少了一个契机,去识别到一部由几百万个字母或词组组成背后,一个创作者心量的广大与纤细并存的承载能力。
观看是一面对镜。对于每个创作者而言,他的作品某种程度也在精准地筛选着他的观者。作品的完成远非终点,它在每一个观者的目光中再度成长、生成,变得具体、鲜活。
观者也如是。在今天的观看环境下,碎片化的信息流让我们近乎失去了这份“甜蜜的空虚”。我们的目光在社交媒体的无数短视频、信息流与实时更新中漂泊,然而很少驻足。观看如同一场效率至上的浏览竞赛,静心凝视者正越来越小众。由此,能够耐心“观看”的人,也在筛选着属于自己的作品。
我们随意点开的一段几十秒的短视频,或浏览一条140字符的信息时,有没有一刻察觉,这是被观看筛选的瞬间?有些作品注定与急促的目光擦肩而过。这是一种反向的筛选——作品也在拒绝被快餐式消费,它在等待读懂它的人。
在重新认识“观看”时,试着在信息洪流中辨识与自己对话的图像、文字与声音。在一次次的点击与滑动之间,重新找到那些“蜘蛛网的触碰”,让那些“痒酥酥的”细节再次唤醒我们的眼睛。
观看是一次次与内在觉知的相遇,而非对热闹的追随。
类似于《静静的顿河》这样磅礴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看的范式:它不急于带领读者抵达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看上去不起眼又充满张力的瞬间,融汇宏阔的叙事背景和深沉的情感流动,让观者在被细节打动的同时,逐渐感受到一种全景式的生命厚度和历史深度。在细节与整体的交织中,我们被这样的观看所引领,体验着“心中之眼”被擦亮的明晰感。
观看是镜,亦是筛。对于创作者与观者而言,这是一场彼此塑造的旅程。
推荐作品
书籍:
《静静的顿河》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苏联)/著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鸿篇巨著,宏大的叙事、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性刻画而著称。作品中的葛利高里是一个矛盾的灵魂,他的挣扎、迷茫和清醒通过细腻的场景和情绪转换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顿河哥萨克的生活为背景,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洪流交织,令观者体会到巨大的文本张力和艺术深度。它展示了创作者如何在庞大的叙事中,以极致的细节筛选出耐心的、深刻的阅读者。
《追忆似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法国)/著
这部以记忆为核心的巨作,通过对微小细节的精准描写,将“熟悉”转化为“陌生”,再将“陌生”带回到熟悉的情感体验中。普鲁斯特对一块玛德琳蛋糕触发的记忆进行深入挖掘,创造出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洞察。通过观看和感知,普鲁斯特展现了个人的记忆,也同时揭示出观看如何成为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种桥梁。
专栏·体系·实验
主编 | 刘思远
“专栏·体系·实验”是一场关于写作与思想的长期实验。在这里,每篇专栏都是拼图的一块,逐步构建清晰的知识星图;每个主题都以体系化的方法展开,探索深度与广度的边界;每种表达都在试验中寻找新的可能,为多元视角注入灵感。
专栏:从碎片到结构,将零散的灵感编织成有机叙事。
体系:为知识搭建骨架,让思考相互衔接,构筑立体的认知结构。
实验:试探未知的边界,以好奇为引导,探索表达与思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