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升赫尔南德兹 Moonrise, Hernandez, New Mexico
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美国 American 1902–1984
40×49.5cm
1941
6. 观看之道 | 千年之后,《溪山行旅图》为何仍能扣动当代人心弦?
这一篇里,我们将目光转向摄影。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并行的媒介,摄影记录了光影的瞬间,也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观看方式。在众多摄影大师中,选择了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及其名作《月升赫尔南德兹》。他的这一作品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也是一场精神层面的凝视。他用光影的语言凝聚了时间、空间与情感的交织,让黑白影像超越了瞬间的记录,成为一部无声的诗篇。
在亚当斯的镜头下,《月升赫尔南德兹》以黑白的纯粹呈现了一种永恒的情感。在这幅作品中,我们领受着自然的宏大,以及人与宇宙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这是一种观看方式的极致呈现。
“用光线雕刻时间”
1941年的一个冬日傍晚,安塞尔·亚当斯驾驶着他的旅行车穿过新墨西哥州的赫尔南德兹小镇。就在黄昏与夜晚交替的时刻,他突然看到,皎洁的月亮升起在小镇教堂的尖顶上,远处白雪覆盖的山脉在余辉中闪烁,周围是寂静的墓地和稀疏的木屋。
这一景象让亚当斯急忙停车,取出相机架起三脚架,用一张胶片记录下了此情此景。那一晚的月升,成就了《月升赫尔南德兹》这幅摄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幅照片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凝固了瞬间中的永恒。透过亚当斯的镜头,我们看到了赫尔南德兹小镇的风景,以及光影交织中的神性与时间的静谧。
在《月升赫尔南德兹》中,画面被分为三个层次:低处是人类文明的印记——十字架与教堂;中景是荒野与大地的开阔;远景是月亮悬挂于夜空,与群山遥相呼应。光影的分布精妙而均衡。
这幅作品的拍摄背景也十分引人入胜。当时,月亮刚刚升起,亚当斯凭借过人的记忆与计算能力,迅速捕捉到了光线的最佳时刻。没有光表,他凭借对月亮亮度的经验,手动调整曝光时间,最终完成了这幅充满张力的作品。
亚当斯将摄影比作“用光线雕刻时间”,赋予光影以情感与思想。《月升赫尔南德兹》中,光是画面与观者之间的情感纽带,而不是自然中的客体。月光柔和,却为整个画面带来了难以言喻的静谧与崇高感,让人置身于一个与时间分离的永恒空间。
与此对比,可以想到当时的另一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他以“决定性瞬间”闻名,强调瞬间的直觉与抓拍。而亚当斯的观看则选择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洞察与理性构建。这种构建,使他的摄影作品带着雕塑般的凝重,成为“瞬间的永恒”。
递进式的观看方式
2014年,摄影收藏家靳宏伟曾追随安塞尔·亚当斯的足迹,重新走过赫尔南德兹的土地。在一个普通的小镇餐馆里,他偶然发现墙上挂着这幅著名的《月升赫尔南德兹》。循着餐馆老板的指引,他最终找到了照片中那个教堂与墓园的原址。
在一篇专栏中靳宏伟写道:“73年过去了,令人惊叹的是所有景物都完好如初。它的美妙不仅是画面中的风景,描绘与揭示的更是一番人生的景象:教堂的宁静,天边乌云的滚动,人生的复杂与险恶以及最后结局的走向,由近到远,由远至无限,最后终将回到原点——坟墓。”
这段叙述,或许为理解亚当斯的《月升赫尔南德兹》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这幅照片的核心,究竟在于何处?是摄影师对光影的精确把握,还是画面所唤起的更深层次的人生感受?
亚当斯当时驾车路过这片荒凉的小镇,在偶然间捕捉到了眼前的景象:低矮的教堂与墓碑,广袤的荒野,远方升起的月亮以及被夕阳染红的云朵。他随手调整曝光,拍下了这一瞬间。
然而,这一瞬间并未因为它的偶然性而显得轻描淡写。相反,它成为了一种“观看”的永恒时刻:从近处人类文明的遗迹,到远处自然的雄浑,再到天际间的月亮,这种递进式的观看方式让人对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有了思索。
与其说亚当斯拍摄的是一幅风景,不如说他以镜头捕捉了一种存在的状态。在低矮的墓园中,静谧与沉思占据了画面;而遥远的月光,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永恒。
亚当斯本人或许并未刻意要讲述这些,但观看者的解读,让这幅作品成为了一种多重视角的汇聚点,有关于人生的复杂与宿命,也有关于自然的宽广与永恒。
这是一幅耐看的、令人深思的作品,但它并非摄影师预先安排,而是观者在观看中自然生成的。亚当斯摄影的魅力所在也来自于这种不经意间的震撼。《月升赫尔南德兹》这幅作品即是如此,除了月光下静谧的赫尔南德兹小镇,还有光影背后的人生起伏与终极归宿。
亚当斯的观看精神
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以自然为主题,但远远超越了风光摄影的范畴。他的作品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并非仅仅因为画面的壮美,而是他通过光影捕捉到一种关于生命的精神共鸣。
亚当斯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宏大、深邃且精准的风格。无论是优胜美地的瀑布、黄石公园的火山岩,还是锡耶纳山脉的雪峰,他的画面总是带着一种崇高感,那是自然作为某种超越性存在的体现。自然在他的镜头下,显现出壮丽的秩序,也流露出脆弱的易逝。这种张力,让观者在屏息凝神的瞬间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震动。
在他的代表作品中,光线的变化常常是画面的核心元素。清晨薄雾中的一缕阳光,落日在峡谷边缘投下的最后一道影子,这些被他精准捕捉到的光影细节,赋予了画面一种时间的质感。光影的交替说着生命的流逝,而自然的永恒为这种流逝提供了一种安慰。这种对时间与永恒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一般性的风光摄影,而含有一种精神的慰藉。
除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亚当斯的作品中还弥漫着一种静谧与秩序,它们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静止体现,一种自然与人的微妙平衡。亚当斯并未刻意寻求复杂的情感表达,他的作品直接而纯粹,以简洁凝练的摄影美学让观者与作品对话。这种对话的核心,令人忽略了技术或技巧,而直抵对于存在的感知。
安塞尔·亚当斯的观看精神,可以归结为一种“存在的美学”。他似乎并未试图通过镜头去改变什么,而是用镜头呈现出自然的本貌。而这份纯粹的呈现,却触及到了我们心底的渴望,渴望秩序、渴望和谐、渴望从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推荐作品
安塞尔·亚当斯《清晨,默塞德河峡谷,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清晨,默塞德河峡谷,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Early Morning, Merced River Canyon, Yosemite National Park
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美国 American 1902–1984
55.9×71.1cm
1950
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在清晨薄雾笼罩下的神秘与宁静,是亚当斯对光线与细节的极致掌控。这幅作品让人感受到时间的静止与自然的庄严,是他“区域曝光系统”的经典示范。
安塞尔·亚当斯《优胜美地瀑布》
优胜美地瀑布 Yosemite Waterfall
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美国 American 1902–1984
20.32×25.4cm
1950
亚当斯用镜头捕捉了瀑布的动态与山影的静态之间的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动态美学。瀑布奔流不息,而山影则深沉稳重,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对话。
安塞尔·亚当斯《半圆丘的月夜 》
半圆丘的月夜 Moon and Half Dome
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美国 American 1902–1984
33.6x26.6cm
1960
以优胜美地的半圆丘为主景,借助月夜的光线营造出静谧而神秘的氛围。画面构图简洁而充满力量,静静彰显着自然的深邃与永恒,是亚当斯“光影诗学”的完美体现。
安塞尔·亚当斯《沙丘,日出,死亡谷国家公园》
沙丘,日出,死亡谷国家公园
Sand Dunes, Sunrise,Death Valley National Monument
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美国 American 1902–1984
46.3 x 37.4cm
1948
亚当斯的沙丘照片具有一种超凡脱俗、梦幻般的特质,无疑是超现实的。图像还传达了亚当斯所特有的微妙和清晰的特质。照片轮廓清晰,细节丰富,展现了他捕捉沙漠景观动感方面的高超能力。底片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揭示了色调、光线和纹理的难以言喻的微妙之处。
专栏·体系·实验
主编 | 刘思远
“专栏·体系·实验”是一场关于写作与思想的长期实验。在这里,每篇专栏都是拼图的一块,逐步构建清晰的知识星图;每个主题都以体系化的方法展开,探索深度与广度的边界;每种表达都在试验中寻找新的可能,为多元视角注入灵感。
专栏:从碎片到结构,将零散的灵感编织成有机叙事。
体系:为知识搭建骨架,让思考相互衔接,构筑立体的认知结构。
实验:试探未知的边界,以好奇为引导,探索表达与思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