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步入浑南九小的校园时,孩子们扑面而来的生猛、饱满、健壮、热气腾腾的气息,带给我的触动与印象至今依然清晰而强烈。这种如小兽一样充满原始活力与混沌交织的生命状态,使得这所看上去毫无章法可循,甚至略显凌乱的校园,充满了某种粗粝的诱人的魔力。每个置身其中的人,无不会被充盈在这所校园里的劲健有力、气势充沛的生命力击中。
我又想起最初让我知道浑南九小的那位朋友,作为九小学生的家长,她不断向我描述这所学校的种种“传奇”时的热切,令我一度认为她可能“被洗脑”了。直到后来,陆续接触了更多九小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以后,他们表现出的一致的富有激情与自豪感,让我意识到,这个组织对于人的内在动力和潜能的激发,完全超越了传统教育中的条框和约束。这位朋友是九小几千名家长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个,可以说,浑南九小的良好口碑最初正是通过家长们的口耳相传建立起来的。灵动教育在培养学生,也同步在建构一种生态。浑南九小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承载着教育管理理念的体现——从教师到学生,再到家长,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整体。在现代管理的研究体系中,有诸多评价维度和准则,去评估一种管理现象或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与价值。但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机构或组织中,衡量其价值的最核心标准,是身处其中的人的状态。瓦雷里曾说过一句貌似充满悖论的话,“最深邃的,是表面的皮肤”。这也正是我认为的灵动教育的独特之处。表面看似凌乱、无序的校园,实则隐藏着一股深邃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标准化规训,而是从个体内部的自然驱动中生发出来的。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追求一刀切的整齐划一,而是给予每个人在教育生态中的自由和弹性,尊重他们的节奏和独特性。每次回想起这次初见,我都觉得那种扑面而来的生猛与混沌,正是现代管理中难以复制的独特之处。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灵动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它表面上的形式表现,而在于它如何通过细腻、隐形却充满张力的管理方式,激发了个体的内生动力——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创造的力量。从理念到具体实践落地,为什么一种教育理念能够转化得如此彻底和有效?作为灵动教育系列观察和梳理的第三篇内容,我将继续沿着上一篇系统性建构的价值分析,来延展谈谈在此系统性设计之下,管理的机制如何发挥着实际的作用,这也是与实践和方法论密切相关的部分。在管理领域,如何真正调动人的内在动力,一直是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无论是在企业还是教育系统中,效益至上的追求常常让人陷入被动的“牛马化”状态——人被简化为效率和产出的机器。人的异化现象使得普遍性的个体内在驱动力的丧失,也扼杀了创造力和潜力的进一步发挥。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中也极为普遍,许多教师因为过度的行政负担和外界压力,逐渐失去了对教育的热忱与理想,家长也疲于应对复杂的家庭教育配合需求,整个系统中的各方都陷入了被动的境地。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打破传统“工具化”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在一个资源受限、架构传统的公立基础教育场域中,侯明飞校长以“用原则而非定标准”这简短几个字来概括他对这一管理弊病的应对和思考,这也可被看作是他管理思想的核心。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定标准"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工具,管理者通过设立固定的标准来评估和指导下属行为。这种方式虽然能保证统一的行动,但往往将个体的创造力、灵活性压制在死板的框架内,最终导致组织变得僵化。灵动教育通过“用原则”替代了传统的“定标准”,将个体的成长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更灵活的方式推动系统运转。在侯校长看来,用标准是在集权,即是“我”在测量“你”,用原则是在放权,意味着创造、自由、公平。管理是具有权限的,如果不改变权力位置,不改变分配方式,不能称其为改革,改革也不彻底。因此,“定标准”与“用原则”这二者差异巨大。在灵动教育的实践中,原则的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努力的公平性、对创造性的尊重、以及赋予个体的自由度。对努力的公平性上,侯校长首先改革的是资源的分配方式。没有沿袭传统的固定标准,绩效评价体系打破了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通过“绩效与职称晋升一轨制”,教师凭个人意愿,具有双向选择权,确保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量,不同的职责,不同的要求,体现着教师能力的差异性。尊重教师的选择,尊重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也意味着他将主动接受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们不再为了符合单一标准而行动,而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灵活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推动学生成长。对创造性的尊重是灵动教育管理的核心。在“定原则”中,原则为方向指明了道路,但并没有限制路径的多样性。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情况和自身特长灵活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他们不再是“标准化生产”的执行者,而是教育创新的主动参与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也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成效。赋予个体的自由度是灵动教育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在灵动教育的管理框架下,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仍有机会继续投入到自我提升与发展中。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松懈,而是在组织愿景与个体兴趣、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完成本职工作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会被看重,他们的投入不仅仅服务于学生成长,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而组织通过荣誉和物质激励,帮助教师内化组织愿景,将之转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这种自发的驱动力,正是灵动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在许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员工或教师的工作成果往往只是服务于组织的目标和效益,个人成长被忽视。这种管理思维将人作为工具,任务的完成成为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在灵动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侯校长启用了一种双重价值判断机制——任务的完成不仅要对组织有意义,更要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个人成长与组织效益并重是灵动教育管理的独特之处。在灵动教育的管理体系下,个人的成长与组织的目标不再对立,而是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双重价值。当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也是他们个人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过程。这种双重价值判断,避免了教师的工具化,让他们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感受到自我提升带来的价值感。侯校长曾提出,“用所有人的私心成就公心”,这句话在管理中深具智慧。它强调了个体的内在动力与组织目标之间并非冲突,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在灵动教育的实践中,个人的私心——即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被视为推动公心的动力源泉。通过双重价值判断机制,灵动教育最大程度的激发了个体的内在动力,达到了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这种管理思维在商业管理中同样适用。在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成果如果仅仅被视为效益的体现,那么长期来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将会被抑制。灵动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尊重个体的成长需求,既能提升组织效益,又能让员工获得持续的职业成长。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同样具有普适性。在灵动教育的管理实践中,效益既体现在教育成果上,还通过灵动教育联盟的建立,展现出产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管理的效益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规模上,灵动教育的成果在学生的“四力”成长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脑有力量(思维力)、身体有力量(竞争力)、精神有力量(信念力)、行动有力量(行动力)。侯明飞校长通过系统化的教育产品设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四力”——思维力、竞争力、信念力和行动力。“脑动力课程”是其中的核心,通过各种创新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在知识之外掌握独立思考的工具。而在身体素质的培养上,学校通过“全运动系统”的构建,使得学生的身体发展与学业并行,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这种以体促智的方式塑造了学生的体魄,也增强了他们应对挑战的能力。精神力量方面,以校园文化和集体协作的课程设计,注重对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坚持和自信心的培养。无论是日常的团队项目还是校内活动,学生在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信念和韧性。而行动力的养成,则是在实践中得以展现——通过丰富的跨学科项目和校外实践,学生将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高效转化能力。这些产品设计环环相扣,共同塑造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使得“四力”在教育成果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灵动教育体系展现出高效的管理机制,推动了教育产品的规模化与质量提升,实现了教育成果的最大化。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领域和管理实践的观察者,我深信,灵动教育的管理模式不仅在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创新价值,还具备成为商学院优质研究案例的潜力。要评估一个案例是否具备前沿价值,通常需要从多个关键维度进行评估:管理创新、组织效益、对人的发展与管理的长期影响、以及跨行业的可应用性。灵动教育的管理模式在这些维度上展现出的深度和创新性,在我看来,正是它值得广泛研究和探讨的原因。现代企业管理中,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常见的管理方式,用于确保效率和一致性。然而,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人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导致员工的潜力得不到激发。而灵动教育通过“定原则而非定标准”,创造了一个充满灵活性和创造力的管理环境。这种创新管理方式正是许多前沿企业所追求的,它能够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赋予了员工、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促使他们在原则的框架下自主创造。这种模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在于,它表明一个成功的管理系统不一定要依赖刚性标准,灵活的原则和明确的目标同样能够带来出色的管理效果。灵动教育通过“用原则激活创造性、用公平性保障人的努力”,让每一个组织成员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挥作用,成为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典范。优秀的商学院案例需要展现一种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组织效益,还能兼顾个体的成长。灵动教育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双重价值判断机制。这一机制不仅考量任务完成的组织效益,还评估其对个人成长的贡献。这种双重价值判断打破了传统组织中只关注效益的思维定势,推动个体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在企业管理中,这一机制同样具备高度的借鉴意义。诸多企业在追求短期效益的过程中,忽视对员工长期发展的关注,最终导致员工的工作倦怠和创新能力下降。灵动教育的管理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管理逻辑:将个人成长纳入管理框架,通过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激发出持续的工作动能,进而为组织带来长远效益。这正是现代企业所需的长期价值管理思维。灵动教育的管理模式之所以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在于它能够激发每个个体的内生动力,让人在系统中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空间。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成为了系统的一部分,并通过自身的成长为整个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促进了个体的成长,也推动了系统的自我更新与再生。在企业管理中,类似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员工的异化和工具化。当前许多企业管理模式中,员工被视为实现效益的工具,尤其是在高压环境下,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丧失。灵动教育的管理方式证明,只有当个体的创造力被尊重、内在的成长动力被激发时,整个组织才能实现持久的健康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即管理的核心不仅在于控制和测量,还在于如何通过激发人的潜力来推动组织的长远发展。一个优质的管理案例,往往能够跨越行业限制,具备普适性价值。灵动教育的管理模式虽然源于教育领域,但其核心理念——通过管理激发人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适用。这不仅因为它强调了管理中的公平性、创造性和自由度,还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分配机制和评价体系,能够将个人成长与组织效益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内生动力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往往是组织效益持续增长的基础。灵动教育通过创新的分配机制,尊重了个体的努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了组织和个体双赢的局面。这种基于原则的管理体系,使教育体系获得了高度灵活性和创新力,也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而是一个能够兼顾效益与个体成长的动态管理系统,灵动教育的管理模式恰好展现了这种普适性价值。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双重价值判断、对人的发展关注,侯明飞校长及其灵动教育团队展示了管理如何能够激发内在动力,并推动组织长远发展。我深刻感受到这一管理模式的启示,不仅适用于学校管理,更具备跨行业的普适性。在评估一个管理案例时,我们常常会从创新性、效益提升、对人的管理与发展影响等多重维度出发。灵动教育的管理模式正是在这些方面提供了新的范式:它通过创新的管理逻辑实现了教育系统的高效运作,还以“人是目的”为核心,真正尊重并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企业管理中,灵动教育的管理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有益的借鉴。这种案例的深远意义,值得更多的组织和管理者去深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