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号很少谈时事,但是张兰汪小菲母子的事让我有很多感触。因为持续造谣侮辱大S,他们终于遭到了无限期封禁的报应。我忍不住想聊几句。
就造谣侮辱而言,这个事件是一个特例。在我印象中可能是唯一的一次,造谣者一不小心踩中雷区,引爆了真正意义上的惩罚。爆点并不是造谣,而是「吃相难看」。在网上造谣的人太多了,没被惩罚的也多了去,就算张兰汪小菲也是平安无事地狂欢了三年,「包机送遗体回国」在他们编造的谣言中远不是最恶劣的,但偏偏是这一次让大家觉得忍无可忍。——人都没了,你们还玩这一套,真的是没眼看。大量沉默的人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网友是这么说的:「如果黑红的流量可以堂而皇之地赚钱,我们从小受到的美德教育将毫无意义。」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其实是这样一个世道。
在这样一个世道里,张汪之流甚至都算不上元凶首恶。真正的问题在于:是谁让造谣变得有利可图?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有伤害是因为有买卖,有市场,谣言能博取关注,是因为有太多人在为此提供关注。岂止是关注,还嘻嘻哈哈,奔走相告,当乐子看热闹,还买酸辣粉捧场。离开了这些精神股东,单凭一两个人的疯狂根本成不了事,充其量只是一个离异男人在前妻背后散德行。别说三年了,甚至持续不到三个月。对这些逐利之徒来说,什么有得赚才做什么,没有好处的事是不做的。
所以我更想分析的是谣言市场的消费者们。他们与汪小菲大S并不存在切身利害关系,对一面之词也不辨真假,但就是心甘情愿地成为饵料,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情绪,一心为别人的家务事摇旗呐喊。他们为什么近乎狂热地参与这场闹剧?能获得什么回报?还是他们只是被谎言蒙逼的盲众?
对此我有一个诛心之论,并且认为在至少一部分网友身上经得起检验,那就是他们获得了一种快感,叫做伤害免责。具体地说,就是可以近距离参与对一个人的伤害,又不用为此承担任何代价。
他们的乐趣来自于(想象中)大S的痛苦:一个明星,一个体面人,那么努力地想要活得漂亮一点,有什么用?还不是被我们抓到了把柄!我们就能把你搞倒搞臭,把你高高在上的头颅踩在脚下。
这多带劲啊?你还拿我们一点办法没有。
这是一种原始的人性之恶,小孩子就喜欢这么干。我上小学时,学校里流行过一种霸凌游戏:同学之间打闹,一个人按住另一个,转头喊一嗓子:「有仇的报仇,没有仇的来打欺头!」就会呼啦啦涌来一片人帮他一起打,弥漫着快乐的空气。「欺头」的意思就是打着好玩,不打白不打,我请客,责任算我身上。发起的人赚到了帮手,参与的人占到了便宜。除了被打的人,每个人都很快乐。
造谣的人就是在发起「打欺头」,而他们的追随者比小学生更肆无忌惮。后者至少还怕被老师骂,但前者只是关注并随手传播一些争议信息,有太多理由可以免于负责了:我也不知道真假啊,也没堵上你的嘴,你没做亏心事就拿证据出来啊?你不解释那就别怪别人说。何况我也就是吃个瓜玩个梗,买卤蛋酸辣图个好玩,那么上纲上线干嘛……
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在意真相。假如出现了相反的事实,他们也会假装看不见,或者另起炉灶等待新的谣言。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自己就饱尝过谣言之苦,并在这个过程中见识了不少跟风者的嘴脸。只需要最粗制滥造的素材——拿我的头像伪造几段对话截图,就会有人津津乐道当成「实锤」传播。哪怕我证明从来没有加过对方的微信,并且当时因为录节目手机不在身边,也还是有人不死心:「说不定你的助理得到你的授意,用你的小号跟她撩骚」……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目的早就不再是探究真相了,只在于他们愿意嘲弄你到什么时候为止。
这种人在现实中幸好是少数。所以在我的事例中,这些恶意的总量很小。但对于大S这样的名人,互联网会自动乘以广阔的人口基数,形成一千倍一万倍的压迫力。这就是「伤害免责」的意思:这些恶意加起来足以压垮一个人,而分散到每个个体身上又几乎细不可察:不就是增加了一个眼神,一次讨论吗?再裹上几层正义啊吃瓜之类的壳,不仅在事实上无法禁止,甚至在道德上也很难指摘。除了这些人自己,没人能指认他们内心深处的龌龊。
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张汪倒了,这片土壤没有变,未来还会培育出新的逐利者。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造谣几乎就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所以哪怕算上这一次的胜利,我仍然比较悲观。围绕大S的谣言持续了好几年,无论造谣者还是吃瓜群众都快活得很,造谣吃瓜一时爽,一直造谣一直爽。如果不是以死亡为代价,这件事根本就是无解的。这次封禁公告的原文也说:「……广大网友纷纷表达哀思悼念,希望逝者能够安息,但也有部分账号借机炒作,发布谣言,违背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不尊重逝者及家属,也伤害了公众感情。」意思是什么呢?这次出手是因为触犯了「逝者为大」这一公序良俗,而不是造谣本应有的报应。
假如大S仍然健在,可以想象她面对谣言还是毫无办法,最好的应对也只是继续忍气吞声。任何反抗的动作都会引发更大的狂欢,带给造谣者更多的利益回报。更多的网友兴奋地说爱看,多发。
但如果说这次事件有什么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它显露出了沉默的旁观者的态度。我想有很多网友跟我一样,从未对这件事公开发声。我们在热搜榜上看闹剧,一会儿床垫,一会儿嗑药,一会儿孩子……我们当然有态度。我跟一些朋友在私下聊天时也会大骂,但在公开场合,我们什么也没有说。
我反思过很多次,不出声是不是怯懦?是不是隐藏在「事不关己」面具下的一种冷漠?而我的答案是——此刻也仍然是——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帮谁,而「不出声」就是我理智上认为最有帮助的一种策略。无论说什么都会让热闹进一步被放大,一切支持的声音都会引来反对者更激情澎湃的争吵。就像身处一个嘈杂的房间,已经有太多人说话了,这时再大喊「安静点」并不会带来安静,只会进一步增加房间的嘈杂。唯一能做的就是闭嘴,身体力行地不再为这场闹剧贡献一丁点儿热度。
我不得不承认,这种策略根本没有用,对造谣传谣的人形不成制约,对受害者也传递不出我的支持。但我也诚实地说,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我还是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如前所述,假如没有「逝者为大」的特定因素,直接发出支持的声音并不容易取胜,反而会以口水战的方式带来旷日持久的折磨。——所以我大概率还是会沉默。这不是什么办法,我的痛苦当中包含了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
但经过了张汪这一役,沉默的人互相识别了彼此,这是我感到有希望的地方。此后我们就知道有相当一部分不出声的人跟自己一样,在心里保留态度。这种默契会让自己感觉没那么孤单。沉默同样是一种发声,网上哗众取宠和幸灾乐祸的声音再大,但跟沉默的大多数比起来,永远只是个零头。
哪怕有这样一点点改观,也很好了。
谣言的市场会因此消失吗?我仍然不敢期待,毕竟这世上总有不少人享受那种既不费力,又无需承担责任的「欺头」,他们又总能弄出最响的声音。我只希望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开始察觉到那些默不作声的力量。它们在默默地看。——有时候增加敬畏之心也很简单,想象存在这样一双观察的眼睛就够了。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伤害免责」,很多人不语,只是一味把你做的事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