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P 乌托邦巡航|武子杨:思想装配——一场数字人类学实验

时尚   文化   2024-03-15 15:06   上海  

武子杨:

思想装配——一场数字人类学实验

Ziyang Wu: The Assembly of Thoughts

武子杨,《一个有科技的女人》(静帧),2019年

档案、数据分析、三频道视频(18分25秒)、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生成脚本的动画视频(9’53”)、VR 头显、铬银人体模型、多尺寸LED 屏

全文图片致谢艺术家
个人战场
An Individual's Battlefield
很难讲每个人都会否在人生中遇到一次茅塞顿开,从此如沐春风;但如果说多年跨境生活带给武子杨的是一种日滋月养的思想训练,那么,2019年开始反向解构算法控制的作品《一个有科技的女人》(A Woman with The Technology)则像一座高地,既成为他创作生涯的分水岭,也成就他思维的突破口。这件连名字都由AI生成的作品,传递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所面对的意识屏障:武子杨向自己发起了一项对标“信息加工认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1]的数字人类学(Digital Anthropology)[2]实验。
这件作品的第一阶段,是武子杨有意识地介入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算法逻辑。他注册新账号并于100天内以每天6到8小时的登陆时长搜索诸如“身份”“亚裔经验”“新殖民主义”“K-pop”“Tiktok”等信息,再无条件接受云端大数据针对关键词启动的算法控制。同时,点赞和留言反馈感兴趣的内容并汇总数据。第二阶段,艺术家将数据分类存档并进行层级类型分析,提炼实验期间出现频率最高的50个关键词,如“中国”“5G”“机器人”“性别”“LGBT”“女性”“黑人”等,用图谱系统显示算法如何基于用户兴趣、使用频率和联结关系影响关键词,显影其针对用户个体所打造的“信息茧房”。接着,作品进入第三阶段,艺术家剪辑社交媒体在实验期间根据其倾向而推荐的线上视频,实时抓取图像检测(密集字幕)和属性分析,将其呈现为一段18分钟的三频合成影像(此阶段与艺术家汪洋合作完成)。第四阶段,艺术家用实验期间获取的全部数据,以“如何创作一个成功的剧本”为主题去训练一个对话机器人(Chatbot),最初机器人生成了剧本,并缔造出“数字版”主人公:一个叫做“HUAWI”、有科技感的女性VR游戏玩家角色——武子杨的分身(Doppelgänger)。
武子杨,《一个有科技的女人》(静帧),2019年

档案、数据分析、三频道视频(18分25秒)、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生成脚本的动画视频(9’53”)、VR 头显、铬银人体模型、多尺寸LED 屏

全文图片致谢艺术家

最终,这件作品以武子杨配合该剧本完成的一部9分54秒三维动画视频而收尾。上一代大语言模型“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通过学习语料库,呈现如今大家熟知的ChatGPT早期表现。《一个有科技的女人》融合了“肉身武子杨”的真实认知和“数字武子杨”的虚拟文本,演绎出荒诞不经的内容和“不合时宜”的叙事;非线性的跳跃逻辑拼接炫目的视觉和廉价的质感。像一次为所有人奔赴的颅内战争,这个实验仿佛让武子杨戴上詹姆斯·康曼(James Cornman)和肯斯·莱勒(Keith Lehrer)提出的“脑帽”(Braino Cap)[3],或干脆变成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设想的“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4]去体验在图像控制之下,AI何以通过多重节点和多种模态干预集体意识。韩炳哲说过,“大数据本质上意味着自由意志的终结”,[5]如果完成目标预设成为意义生产的前提,那么如今的AI已经拥有足够算力,去实现一项通过技术编程来操纵大众的大规模伦理实验。仿佛迪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中提到的那个“恶魔”(外部世界),[6]可能比以往任何由物理行动搭建的人类信念体系都来得让人迷惑、隐秘、快速和彻底。

集体创世
Collective World-Building
作为在“地球村”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和Y世代后网络艺术家,武子杨正尝试用编程和数据拟态的影像美学去激发“集体创世”(Collective World-Building)——一种“云时代诗学”。用他的话说:“‘集体创世’讨论的是一种正在蔓延开来的美学立场。[...]指的是在艺术中创造一个重组的、全新的、未来的、‘从未存在’但是‘可能存在’的世界,并用这个新世界去比对和叩问现存的世界和秩序。”[7]完成《一个有科技的女人》后,他于2021年和同事、菲律宾裔美国艺术家马克·拉莫斯(Mark Ramos)接受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新媒体机构“根茎”(Rhizome)和贝尔实验室(Bell Lab)联合委托,在三个月里完成基于贝尔实验室机器人和传感器数据的重新定位,并驱动三维环境的实时模拟互动项目《生态互联系统》(Networked Ecosystem)。随即,二人又花两年多时间架设出一个元宇宙环境下,用大数据模拟和网络游戏实时预测介入发展中国家社会环境的研究型交互游戏《未来_预报》(Future Forecast)。

武子杨+马克·拉莫斯,《未来_预报》中的“堆栈”结构截屏,2022年

游戏开发:赵家辉;NFT角色设计:王子琪、毛可欣、葛晗笑

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委托
对于创办数字人类学专业的英国学者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来说,如今人们对AI常常陷入两极判断,要么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算法将人类简化为纯粹的数据;要么持相反立场,认为新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或者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与政治人类学相似,数字人类学的意义不仅观察和解释技术变革的后果,也不断地被用来验证更广义的伦理规范、评估日益普及的数字技术对普通人群的影响。[8]武子杨和拉莫斯的创作方法类似,拥有亚裔背景的他们将目光投向共同的母题。在跨度数十年的媒体新闻、档案文献和网络数据中,他们像探险家一样深入富矿,沉浸在有关亚太经济和环境污染、人口迁徙和离散群体等社会议题里。
自2010年以来,出于地理位置和支付能力的限制,菲律宾的信息基础设施常年位居慢速网络国家之列。然而,根据2023年初的媒体报道,菲律宾人观看视频博客和参与电子游戏的比例跃居世界第一。此外,高达23.4%的菲律宾互联网用户拥有不同形式的加密货币,几乎比全球数字货币所有权基准高出一倍。[9]而中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优先协助所有次区域网络设施项目的规划,恰好对标了时任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于2017年启动“大建特建”计划(Build! Build! Build!)的时代背景。[10]自2018年起,中国在菲的投资项目尤以电力传输和电信领域为主。中国国家电网和中国电信已分别拥有菲律宾国家电网(NlGCP)和2021年成立的迪托电信(Dito Telecommunity)各40%的股份;阿里云自2021年10月在马尼拉启动大数据中心的云智能业务后,也正继续推进在菲律宾的云计算和存储业务。[11]

武子杨+马克·拉莫斯,《未来_预报》地球层“任务一”截屏、NFT角色完整列表,2022年
游戏开发:赵家辉;NFT角色设计:王子琪、毛可欣、葛晗笑
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委托
基于上述背景,《未来_预报》采纳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在著作《堆栈——关于软件和主权》(The Stack—On Software and Sovereignty)中描绘由宏观至微观数据存储区的新结构体系——“地球层”“云层”“城市层”“地址层”“用户层”和“界面层”,并将其付诸于一个基于社会实验的创世游戏。在游戏中,一家虚构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和区块链公司针对菲律宾的网络生态、地缘政治和社群文化,邀请拥有NFT角色的玩家面向元宇宙中上述的六个层区提供的任务选择,集体介入预测该国云网络社会的演变进程和未来可能。按照武子杨的理解,堆栈是一个跨学科的设计概念,适用于行星尺度计算的新地缘政治学。在堆栈中,布拉顿提出不同类型的计算类型——能源和矿产资源、地下云基础设施和平台到智能城市、大规模通用寻址系统、物联网、算法、人类和非人类用户,它们不被视为各自进化的独立事物,而是形成连贯的整体,是“一种偶然的巨型结构,既是一个计算装置,又是一个新的管理架构。”[12]
这个垂直模型就像“元宇宙的盖亚假说”,适用于厘清复杂世界的生态结构和理政策略。《未来_预报》映射菲律宾正在经历的“科技改善生活”的种种社会表征,比如网速提高、网费下调、生活优化等,也触及跨国企业“技术扶贫”背景下的地缘政治、经济掠夺和生态损伤,譬如数据殖民、资源占有和数字污染等。通过深度调研,两位艺术家串联起散落在互联网中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等新闻类型,并构成一套可编辑的“事件谱系”。他们通过API接口将一系列与菲律宾环境变化(如气温、海平面)、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如数据中心、网速)、用户(如宽带和移动网络用户数、人均上网时间)相关的数据连接到元宇宙,以触发空间内的实时效果变化,并托举出一种新的网络社会。

武子杨+马克·拉莫斯,《未来_预报》实时模拟与集体创世网络环境截屏,2022年

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委托
而对于玩家来说,在这个六层“堆栈”里,他们看似拥有的每一次双向选择,都可能走向“最终没有赢家”的严峻现实。选择去“地球层”种一棵树还是建一个异化的“树形”信号塔?去“用户层”雇佣人类员工还是AI员工?玩家该选择用全景监控的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实时检测和治理河道,还是宁可让垃圾横流?选择“低能”的生物智慧还是“高能”的数字管理?“非此即彼”的生存境遇,好像随时会对撞出“墨菲定律”中那个最坏的选择,而这确实是现实社会中,每天都在上演的思想挑战。
菲律宾正在发生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区块链发展和跨境数字贸易的现状,及其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愿景和博弈,可以视作武子杨的一个“战场”。这个堆栈并不只是一个虚拟的独立世界,它可能比曹斐的《人民城寨》,或西蒙·丹尼(Simon Danny)的《创始人棋盘游戏展览原型》(Founders Board Game Display Prototype)走得更远:《未来_预报》被设计成了一个能够真正链接金融系统的Game-Fi(金融化游戏)模块结构。个体玩家“构建”和选择的任务走向,会影响堆栈结构的地貌,使其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同时,在艺术家的预期里,游戏中发生的经济收益也将干预菲律宾现实社会中相应的行政策略。就像疫情期间,菲律宾人沉迷于在以太坊的宠物养成游戏“阿蟹”(Axie Infinity)里赚钱一样,玩家在不断参与的个体抉择里,承担由共创行为所激发出的游戏反应。

武子杨+马克·拉莫斯,《事件模型 - #dump》(静帧,局部),2023年

实时模拟与网络环境,无限时长
目前,游戏还处于中间态势,玩家无实际收益,结果责任尚未浮现。但这并不排除下一步,更多的“生存”关卡即将出现——布拉顿的“堆栈”最终追求的,正是如何让其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当有一天《未来_预报》成为真实世界的资本杠杆,玩家可以针对NFT收益而进行集体线上投票并决定其用途的时候,线上的经济行为和线下的社会反哺或将形成一种新的循环。在《未来_预报》未正式发行和宣传之前,屏幕、展板和电脑背后模糊的金融属性还只是暗涌在艺术表达之下,隐藏在美术馆之中。一个艺术家是否真地能够从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甚至政治的立场观察社会现象,并从中伸出触角去探测并解决问题,其实不得而知。
复活巴石河

Revive the Pasig River

在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区,有一条绵延该区内最稠密人口地带且长达26公里的巴石河。上世纪40年代,大规模人口增长衍生了大批非法居住于水岸棚户的贫困群体,淤塞疏理工程的缺乏也使雨季洪灾高发;基建、工业和经济生产的持续增涨也导致大马尼拉区的水体急剧恶化。虽然菲政府从未放弃治理,但因无法维持任何健康的生物环境,生态学家在1990年正式宣布巴石河“生态性死亡”。[13]时隔30年,菲律宾现任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在2023年成立了“巴石河城市发展机构间委员会”(IAC-PRUD),尝试“促进并确保修复巴石河和附近水系的河岸,以提供替代交通、促进经济机会并推动旅游活动”。事实上,当地一家区块链公司Cypher Odin在政府支持下,于2018年宣布通过区块链和水下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踪和监测水质与潮位情况并随时掌握有害废料和垃圾来源、移动方式等信息,以治理巴石河的废物管理、水体质量、运输物流等问题。同时,该公司发行名为“Botcoin”的加密货币,以奖励任何参与河流清理的人。

武子杨,《巴石河2030 – 6 Plus》(静帧),2022年
彩色数字视频,音响,8分30秒

由UCCA当代艺术中心委托
  “来到巴石河的那天,水声如歌,雾气氤氲。受朋友本杰明·布拉顿的委托,我来这神秘之河,找寻他称之为6 Plus的堆栈世界。”数字影像作品《巴石河2030-6 Plus》的开场,是一段典型的电影风格独白。武子杨以2030年的巴石河为背景,通过一间虚构的互联网供应商和区块链公司视角,展现菲律宾未来的数字生活。视频中的巴石河已恢复生机,并由当地政府和区块链公司共同管理。然而,8分半的时长里并未展现有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那样在科技加持下干净整洁、高效健康的生态理想国。武子杨在《未来_预报》的“堆栈”当中,堆叠出巴石河的叙事脚本,全景监控和数字殖民等诸多问题已在其中隐约闪现,而《巴石河2030 – 6 Plus》则像是其中嵌套的续集。艺术家预见地球层、云层、城市层、地址层、用户层和界面层中集体选择的走向,将成为这条河流“最后的审判”。季风吹拂下的雨林、水沼、寮屋和人群,伴随着区块链公司在水面上下安置的各类大中小规模的数据检测仪,在包裹的水草和反噬的藤蔓间发出泥泞和混乱的气息。由于缺乏在科技迭代中应该经历的校准过程,低阶的巴石河粗暴链接高阶的科技基建,炎热的东南亚气候又使得供应商大数据中心的制冷散热系统亟需能源辅助降温,反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和废气污染;因而,针对巴石河水体的清理工作不得不停止,那些常年生活在棚屋里的身体也并未因为高科技而变得安宁。一个面向草根社会的顶层设计被快速演进的云端网络裹挟,而其背后的自然与生态、文化与伦理、地缘与政治等诸多因素,都和流动水中的野草一样无地可依。

武子杨,《巴石河2030 – 6 Plus》(静帧),2022年
彩色数字视频,音响,8分30秒

由UCCA当代艺术中心委托

布鲁诺·拉图尔曾说过:“每条河流都是一个政治机构。”[14]科技加持并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而这个真实问题的开关,其实一直在老百姓手里。影像中的巴石河就像陷入了第22条军规,成为两个振荡状态中的叠加态。它既是一只活猫,也是一只死猫。问题没有解决,一切都还在人民手中。

结语
Conclusion

2023年10月20日,亚马逊旗下轻喜剧《上载新生》(Upload)第三季开播,人们却意识到该剧集里的科技手段几乎正在元宇宙场景当中发生。数字飓风助推VR/AR、脑机接口、数字生命等前沿科技,人类大脑的全面解码时代即将来临,人类世正在迅猛地奔向人机世和机器世,数字极权主义也并不遥远——显然,大量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在“陷入一场失控的竞赛”。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在2023年3月22日发布了名为《暂停巨型人工智能实验:一封公开信》的文章,在线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至少暂停6个月。呼吁认为,人工智能实验室和独立专家应利用这一休息时间,共同制定和实施一套先进人工智能设计和开发的共享安全协议和治理系统,并由独立外部专家严格审计和监督。[15]4月26日,针对这一事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也发出警示,他说:“借助AI,人类正在创造自己的上帝或魔鬼。”[16]很难说,AI技术不是继生命科学克隆技术之后的另一种伦理危机。而未来生命研究所的线上签名活动还在继续。这次的集体选择发生在真实世界,不再是一次未来的预报。武子杨或许刚好踩中了时代的痛点——在新的美学[17]框架之下,他不断地提问个体,演算集体的未来,并推动重构我们共同的那个“可能世界”。

注释:

[1] 由乔治·米勒George A. Miller)和罗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e)所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开端。引自维基百科: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信息处理是一种方法,目的是了解人类思维与计算机处理同类信息的方式(Shannon & Weaver, 1963)。它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Sternberg & Sternberg, 2012)。这种方法认为认知本质上是计算性的,心智是软件,大脑是硬件。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方法与哲学中的心智计算理论密切相关;它与心理学中的认知主义和哲学中的功能主义也有联系,但不完全相同(Horst2011)。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ormation_processing_(psychology)

[2] 引自丹尼尔·米勒(Miller, Daniel)“数字人类学一词可以用来指数字技术的兴起对特定人群的影响,这些技术在人类学方法论中的使用,或者特定数字技术的研究。”Miller, Daniel. (2018) 2023. “Digital anthropology”. In The Ope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edited by Felix Stein. Facsimile of the first edition in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Online: http://doi.org/10.29164/18digital

[3] 1968年,詹姆斯·康曼(James Cornman)和基思·莱勒(Keith Lehrer)提出了一种他们称之为大脑机器的东西,这种机器通过影响戴着一顶特殊帽子的受试者的大脑来运作,这种帽子被称为脑帽。当脑帽被戴在受试者的头上时,操作者可以影响他的大脑,从而在受试者身上产生操作者希望的任何幻觉。James W. Cornman, Keith Lehrer, George S. Pappas,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nd Argument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rev.;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82. p. 54.

[4]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假想,即人的大脑被从身体上截下并放入营养钵,以使之成活。神经末梢同一台超级计算机相连接,这台计算机使大脑的主人具有一切如常的幻觉。自此,大脑的主人所经验到的一切都只来自于计算机传输到神经末梢的电子脉冲信号。原文引自: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首次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于 1881年出版;童世竣、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P. 11

[5] 韩炳哲,《数字极权主义:大数据如何扼杀自由意志》(Digital Totalitarianism: How Big Data Is Killing Free Willhttps://worldcrunch.com/culture-society/digital-totalitarianism-how-big-data-is-killing-free-will,查询日期:2016715日。

[6] 雷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由 publiées par Charles Adam et Paul Tannery出版. Paris. 18961913/1956。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9年。

[7] 武子杨,《集体创世:全球云时代的诗学》,《艺术当代》,20237月刊,上海书画出版社,p. 46

[8] 同注[2]

[9] 小维克托·巴雷罗(Victor Barreiro Jr),世界第一:菲律宾人在观看视频博客和玩电子游戏方面胜过其他国家” (Number 1 in world: Filipinos outrank rest in watching vlogs, playing video games)https://www.rappler.com/technology/internet-culture/philippines-ranking-time-spent-social-media-digital-2023/,查询日期:2023131日。

[10] 达琳 V. 埃斯特拉达(Darlene V. Estrada),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菲律宾的影响”(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Philippines)https://fsi.gov.ph/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implications-for-the-philippines/查询日期:20183月。

[11] 哈泽尔·莫伊塞斯(Hazel Moises),阿里巴巴云将增加在菲律宾的投资”(Alibaba Cloud to Increase its Investments in the Philippines)https://w.media/alibaba-cloud-to-increase-its-investments-in-the-philippines/20221128日。

[12] 武子杨,《未来预报》出版物,广东时代美术馆开物者跨学科工作室,20216月至20229月,P. 4

[13]  B.戈尔梅(Joan B. Gorme)、玛拉 C. 马尼基斯(Marla C. Maniquiz)、宋浦(Pum Song)、金李亨(Lee-Hyung Kim),《菲律宾马尼拉市帕西格河的水质:现状、管理和未来恢复》,选自《环境工程研究》(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Pasig River in the City of Manila, Philippines: Current Status, Management and Future Recover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韩国环境工程学会(The Korean 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2010915日, P. 117 DOI:10.4491/eer.2010.15.3.173 

[14]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争议的空间:布鲁诺-拉图尔访谈录》(The Space of Controversies: An Interview with Bruno Latour),《新地理学》(New Geographies)杂志, p. 134

[15] 未来生命研究所主页:“暂停巨型人工智能实验:一封公开信”(Pause Giant AI Experiments: An Open Letter).https://futureoflife.org/open-letter/pause-giant-ai-experiments/. 2023-03-22

[16]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 “借助AI,人类正在创造自己的上帝或魔鬼”(With AI, Humanity is Creating its own God or Devil). https://idose.org/with-ai-humanity-is-creating-its-own-god-or-devil/. 2023-04-26

[17] 自从专门研究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学者詹姆斯·布里德尔(James Bridle)在2012年提出新美学New Aesthetic)以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艺术创作更多地使用媒介、技术和网络,尝试提出改造社会问题的方案。理论和技术合二为一,意义生产、模式更新和在线传播变得同样重要。

张婷

张婷,中国美术学院教师,艺术学理论博物馆学研究方向博士,策展人。

LEAP《艺术界》2023年秋冬刊“乌托邦巡航”

现已上架,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香港及国际订购
Hong Kong and international purchase, email:
oscarlai@modernmedia.com.hk



关于 LEAP
LEAP 2010年初创立于北京,是由现代传播集团出品的一本国际发行的中英双语当代艺术刊物。LEAP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以及更为广泛的文化议题,同时将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的语境与国际艺术圈和学术领域相链接,打开话语维度——既敏感于当下的文化趣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录者,又对其进行反思,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批判性话语在中国重要的发声阵地。2017年秋天开始,LEAP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与读者见面。每期LEAP围绕一个特别策划的专题展开,同时延伸为一个纸上展览。

© LEAP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络邮箱:leap@modernmedia.com.cn

艺术界LEAP
LEAP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以及更为广阔的文化议题,以国际视角关注中国艺术与全球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