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云不见。
最近在喜欢一个人,对「爱是什么」很感兴趣。
还有爱欲、占有、亲密关系等等话题都很感兴趣。
分享一下最近的研究,祝愿你我都更会爱。
倘若不通过爱,我们无法走进真相。 ——圣·奥古斯丁
什么是爱?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 (Robert Sternberg) 在 1980 年代提出爱情心理学理论——三角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完整的爱由三种情感部分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
市面上不同类型的爱由一个或多个部分组成。比如,
友谊只包括亲密; 迷恋只包括激情; 包办婚姻早期阶段或婚姻恶化的后期阶段,只包括承诺; 浪漫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激情; 陪伴的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就算你和你的朋友非常亲密,你们可以敞开心扉的聊,但如果没有激情,也不算爱情。
就算你在酒吧遇到了一个crush,你们for one night,充满激情,但这也不算爱情。
你们结婚多年,没有了激情和亲密,但是因为孩子、对彼此的承诺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分开,也不算爱情。
...
相比上述无聊的排列组合,我更喜欢Britannica和汤质对爱的定义——「一种对他人强烈的情感寄托」[1]。
其中这种强烈的情感寄托大概率来源于依恋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了依恋理论[2]。
这种依恋是一种我们索求他人回应的基本需求,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而他人的回应恰恰是不同依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有人被积极回应,有人被敷衍搪塞,根据不同的回应便诞生了不同的依恋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安全、焦虑和回避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小孩在想要获得父母关注时,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他们过去的经验中,父母总是能够及时、恰当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就算父母一时很忙,当他们完成手头的事情后,依然能够和孩子一起投入的玩耍,享受天伦之乐。
焦虑型依恋的小孩对父母的关注有着强烈的渴望,甚至通过不断打断父母的对话、大哭大闹等激烈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不稳定造成的。
有时候父母能够很快地回应孩子的需求,但有时候却会对孩子的呼唤不理不睬。
这种不一致的回应让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
回避型依恋的小孩在想要获得父母关注时,可能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拒绝自己有被关注的需求。
这种小孩内心深处其实是渴望父母关注的,但由于过去多次被父母忽视或者拒绝,他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用一种看似冷漠的态度来应对。
当我们的需求不被重视、不被听见,于是我们开始大声索要,当还是得不到,我们便学会了拒绝索要。
得不到的东西会更想要(焦虑),实在得不到就说那不重要(回避)。
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能得到及时回应的人,未来会更少地陷入焦虑与回避,建立更多的内在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装出来的,是被爱出来的。
「世上无非三种人,安全的人,焦虑的人和回避的人,或者说是,有爱的人,缺爱的人和明明缺爱却假装自己不缺的人。」[3]
当然,任何一个人都不会长久的处在某一种依恋关系中,而是在三种类型里不断轮回。
小时候,我们向父母「索求」;成年后,我们向伴侣「索求」。
而小时候父母给予我们回应的方式,会继而影响成年后我们对伴侣表达需求的方式。[4]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你给自己的恋人发消息,对方没有及时回复,你会马上陷入一种焦虑之中,担心对方是不是生气了,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焦虑型)
如果对方一直冷落你,你便会开始自我安慰:没关系,ta爱回不回,我也不怎么在乎。(回避型)
直到对方合情合理的给你解释,并告知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你便重新获得安全。(安全型)
安全感不是装出来的,也是爱出来的。但没关系,我们会被彼此的善意和爱治愈。
好了我知道了,焦虑回避或者安全,可是这对我们的亲密关系有什么指导意义?
我还是会陷入焦虑或回避,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好问题,如何避免伴侣「一个焦虑、一个回避」的互相拉扯?[5]
焦虑型人格指南
对于倾向焦虑型的朋友来说,
1. 请不要将对方的回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更不要将其定义为「ta不爱你」。
在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里,独立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回避型的人想要更多空间的时候,并不意味着ta打算抛弃你,也不是说ta不爱你了。
给回避型的人少一些压力,给予时间和空间让ta自我安抚,而不是因为害怕你的追问而更想逃避。
2. 要学着更独立些,把自己照顾好。
焦虑型的人常常为了维持感情而牺牲自己的需求。
当自己的需求埋没在心没有被满足时,容易通过宣泄情绪、大发脾气的方式做出抗议,明明是想要获得爱,却用行动把对方推得远远的。
事实上,如果焦虑型的伴侣能更积极主动地去照顾好自己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全权指望自己的恋人来满足,那通过极端的方式去表达需求的做法就完全可以避免了。
3. 学会自我调节。
焦虑型伴侣其实是非常依恋陪伴的,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黏在伴侣身边。
但是你要知道,你的伴侣不会时时刻刻在场,但这恰恰是能够让你有机会和自己相处。
不是所有事情非得两个人一起做,你自己也可以做呀。
去冥想、感受呼吸、练习瑜伽、写日记、练习感恩、健身、创作、唱歌、画画、种菜...
让你有更多地花时间向内探索,自我完善,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事情和生命的意义。
就像电影《好东西》里说的那样:「课间10分钟谈恋爱很好啊,这样我们有45分钟去干更重要的事情。」
4. 学会清晰表达和带着同情心去沟通。
别总靠那些抗议行为来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了,少点「你」开头的质问,多点「我」开头的诚恳。
从「你为什么不回家?你为什么不多陪陪我?」的质问型沟通中跳脱出来,转变为「我好久没见你了,只是有点想你了」的诚恳型交流下手。
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不羞耻,也不是低头,敢于示弱才是真正的勇气。
而且回避型伴侣真的很吃这一套,交流沟通越平和、越没那么情绪化,回避型的伴侣就越不会感受到被指责,就越愿意参与到两个人的关系中来。
5. 学会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中心。
焦虑型的人大部分能量和注意力都聚焦于他人和周围环境。
他们擅于察言观色,取悦他人,因为他们害怕被抛弃。
焦虑型的人应该尝试练习将注意力带回到自己身上,通过冥想、运动和呼吸放松等方式,从头脑的杂乱思绪中回到自己的身体感受上。
与其不断地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不如学会观察并接受自己的感受。
被伴侣冷落,不一定是对方不爱你,也可能就是对方太忙了。
一味的陷入ta是不是不爱你的想法里,不断追问对方为什么不理你,只会让你们的关系变得紧张。
接受自己确实有点难受,心平气和地告知ta自己的小失落,让对方意识到和理解你,而不是让对方去猜忌。
回避型人格指南
另一方面,对于倾向回避型的朋友来说,
1. 伴侣对渴望亲密的需求是正常的,而不是要侵犯你的自主意识。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相互依赖和独立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你们之所以能够越来越亲密的原因。
你的伴侣想和你更亲近些,希望彼此能坦诚地把心里的想法清晰地说出来,这都是很正常的需求。
ta并不是想一直缠着你,把你的私人空间都占了,更不是要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让你失去自己的自由。
这仅仅只是表达喜欢你和在乎你的一种方式。
所以这个时候恰恰要抓住机会,去表达你的真实诉求,比如相互沟通探讨什么时间是两个人的陪伴时间,什么时候需要预留彼此独处,这样双方的需求都能够被满足。
这不是妥协,而是共创。
是1+1>2。
2. 学会更加依赖他人。
回避型依恋的人常常将依赖他人视为一种示弱。
依赖他人并没有错,正是我们通过脆弱、开放和诚实,我们才能建立一种持久、安全的关系。
3. 学会自我调节和共同调节。
上述对焦虑型的自我调节技巧对回避型同样有效,比如冥想、运动和创作等等。
此外,共同调节能够在「焦虑-回避」的互相拉扯中重建亲密。
试着敞开心扉,给焦虑型伴侣一个机会,让对方能够给予安抚,并且认可自己(回避型伴侣)的感受。
你现在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两个人。
4. 学会清晰表达和敢于暴露脆弱地沟通。
的确,暴露脆弱需要练习和勇气。
但远比自己一个人扛着什么都不说,让焦虑型人格猜忌进而越来越焦虑来得好。
听到焦虑型伴侣总爱问你「你爱不爱我、你会不会离开我」之类的问题,回避回答和敷衍只会让对方更加焦虑。
尝试打开心扉,告诉对方「我其实很在乎你,但是我不太会表达,不会说一些甜言蜜语,因为我觉得爱是行动。」
那么你的伴侣是能够感知到你是爱ta的,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并且慢慢调整不再试图逼问你那些问题。
5. 学会以他人的情感体验为中心。
回避型的人很擅长并习惯自己处理问题和情绪,而不擅长和对方沟通,不太会主动关心别人的情绪。
尝试练习对焦虑型伴侣的感受感到好奇,提出开放式问题,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焦虑型伴侣身上,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认可和被看到。
察觉到对方情绪不对时,主动提问:「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下次我要怎么做你会更好受一点呀?」
通过这样开放式提问,引导对方说出自己内心的期望。
同样的,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鼓起勇气主动和对方说:「宝宝,我今天工作上出了点事情,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不是你的原因噢,等我好了再来找你聊噢~」
而不是躲起来直接不理不睬,让对方猜测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也就不会引来「你怎么了,是不是生我气了」之类的话,毕竟这种追问反而会让回避型更想跑。
呼,叽里哇啦说了一大堆,再总结一下:
焦虑和回避就像是绳子的两端,希望我们彼此都能往中间的安全型靠近一点,多理解对方,多交流沟通。
毕竟clear is kind,unclear is unkind,不是吗?
关系中双方对彼此深层需求的 「应答性」(Responsiveness)是爱最重要的特征。[3]
参考文献
[1] 大英百科全书|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love-emotion
[2] 什么是依恋理论?|What Is Attachment Theory?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attachment-theory-2795337
[3] 爱的哲学 | 献给所有恋人 https://mp.weixin.qq.com/s/sDiryAgIasmuJMS5sWAEQg
[4] 哈利·哈洛与依恋的本质|Harry Harlow and the Nature of Affection | What Harlow's Infamous Monkey Mother Experiments Reveale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harry-harlow-and-the-nature-of-love-2795255
[5] 让焦虑型与回避型依恋关系良好发展的12种方法。 | 12 Ways to Make an Anxious-Avoidant Relationship Work https://www.crackliffe.com/words/2022/10/24/how-to-make-anxious-avoidant-relationship-work
END
每周六固定更新
个人成长|学习思维|心理知识|生命体验
如果你想关注(监督我更新)的话
👇🏻👇🏻👇🏻
云不见推荐你阅读!
👇🏻👇🏻👇🏻
感谢看到这里,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可以右下角点个赞/在看(不点也行🤔)
欢迎留言评论你的想法或在后台找我聊天!(不找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