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借由一饼线下读书会的契机:《被讨厌的勇气》读书会招募啦!决定重读一遍《被讨厌的勇气》。
还记得刚遇到这本书是在2019年考研时,算是考研时期的一种调味品吧,从此便打开了「自我探索」的大门。
说到重读一本书,其实我一开始是蛮抗拒的。
我会觉得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书没看过,重读会不会“浪费”时间?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每次读完一本书,就会着急忙慌的想要读下一本,一年的成就感时刻就是 「今年读了几本书?」
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 「虚假指标」,读再多并不意味着知识渊博。
重要的不是读了几本书,而是读进去几本书。
就像书中青年人说的那样:「知识只是作为知识被积累的,很快就会失去效用。」
正是因为没有将其运用于生活,所以才没有任何改变。
那么我对「读进去」的理解就是哪些书真正改变了我的生活?
《被讨厌的勇气》就是那种会持续改变我生活的一本书。特别是重读了之后,更有这种感觉。
重读一个好处是重构你的想法。
正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重读到达了「看山又是山」的境界。
这是一个建构、解构、又重构的一个过程。
读第一遍时,是建构,通过书中的描述和例子去顺着作者的意思去建构它传递的价值观。
接着通过自己去践行,去解构书中说的例子和理论表述,结合自身经历去理解。
最后再读便是重构,你会发现很多你曾经忽略掉的点,或是对原来的观点有了新的、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下面是我自己意识到的一些 「重构时刻」。
01 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小时候我很讨厌自己是个女生这件事,因为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几乎是男生,在初中的时候甚至焦虑到要变性或者跳下楼去让人生重来。
但现在我发现 「是个女生」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可以更好的和女生掏心窝子的交流,对方更容易放下心理戒备。
还有作为女性,我意识到我有创造独一无二小baby的能力,这对于男生自己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书中提到类似的说法,叫价值的转换(第一遍读完全没有读到的)。
书中身材矮小的哲人,曾在小时候因为自己的身高而自卑,而后发现正是因为身材矮小,所以可以让对方放下警惕的心理,打开心窝子深度交流。
于是所谓的缺点,在这一刻就变成了优点。
我曾经也写过一篇:把所有优缺点看成特点。
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种身高特点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孩子,哥哥长大成了千万富翁,弟弟却穷愁潦倒居无定所。
记者问哥哥和弟弟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人的回答竟然一样,“没办法,谁让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呢。”
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我想你们身边一定都有原生家庭并不好,但正因为这种所谓的不好,所以只能靠自己的朋友。
一开始他们只是觉得没有依靠甚是辛苦,但这反而成为了TA不断升级打怪自己变强大的优势。
赋予你原生家庭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这种非常主观性的解释自己过去经历有一个优点,就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如何看待自身的经历。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02 任何人都可以改变,重要的是有没有改变的勇气
任何人都可以改变?
作者强调: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安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前者遭受变化的痛苦,后者会带来抱怨,抱怨即可以把责任推卸出去,就不需要自己费力去解决。
那么选择不抱怨,自己承担,是需要勇气的。
我突然意识到,一味的吐槽老板是没有用的,既然老板无法改变,既然老板是愚蠢的,就算你的吐槽是百分百正确的,但那又怎样呢?(当然,你获得了一些很drama的故事作为饭后谈资...)
如果错都在老板,那么“不改变”就是理所当然的决定。
如果自己有可以改进的空间,那么“改变”才会有可能发生。
因为,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这里的勇气是什么?
是就算老板很菜,我也必须要承担起责任来,做更多的努力,当然这会更困难,于是便需要更大的“勇气”。
毕竟老板做了决策,最后结果不好,我们可以怪老板,怪都是老板的决策有误,我作为一个小兵又能怎么办呢?
作者强调,就算在这样的境地里,我们也有选择决策的权利,我们有和老板沟通自己想法的权利。
而选择不沟通,正是因为害怕自己决策错误而被指责。
我很欣赏朋友丸子的精气神,她能够自如的在吐槽老板和自我改进之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老板是要骂的,老板的决策违背了我的想法,我也是要沟通的,忍不了一点。
当然我们并不是无由来的变得勇敢起来,这个勇气需要建立在什么之上呢?
首先,这里所说的勇气不是鲁莽和冲动。
其次,勇气就是接纳自己决策会出错的情况发生。
03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没错,这可太难了。
但改变的第一步是先看见不一样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接纳自己便是获得勇气缺一不可的基石。
接纳自己不是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是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强”,是一种优越情结和自我蒙蔽。
自我接纳是假如现在还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力去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先接纳自己的新手笨拙期。我们一开始做,注定是会失败很多次的。
哪怕失败了,但并不是一无所获,我们是有所成长的。
这极大地治好了我因为「完美主义」而停滞不前的状态。
所谓的完美主义是想着,我怎么可以在学走路的时候确保不摔跤,但是又可以飞奔,在那里纠结来纠结去,最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而正确的完美主义应该是最优主义、或迭代主义,像小孩子学走路,他的目标是可以很好的走路,可以跑起来, 那么摔多少跤都无所谓。
摒弃失败的恐惧,不要只活在幻想中,不要只活在:我只是没做,做一定能做好的幻想里。
接受自己一开始的笨拙,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有勇气去行动,去尝试,哪怕失败了也是正常的。
如果不接受,就根本没有尝试的勇气。
进一步,有了自我接纳,才有不再寻求他人认可的“被讨厌的勇气”。
“是啊,我一开始肯定是不完美的啊!”
接纳这个事实以后,当有人再站出来指明你做的东西就是垃圾、毫无意义的时候,没有自我接纳的你,开始怀疑自己做的事情的意义。
而有了自我接纳的你便会心生这样一个念头:你tm说的不是废话吗?我当然知道一开始做的是垃圾啊,能不能说点我不知道的?
04 人生最大的谎言
「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一直等着某个时机的到来才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等到我考上研了,再开始好好生活; 等到我找到工作了,我再早睡早起; 等到我有钱了,我再开始好好理财; 等我有了自己的小房子,我再开始好好收拾和布置...
若是抱有这样的心境,便会认为“此时此刻”的努力和迁就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只是为了未来的某个所谓“幸福”时刻。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这样不活在“此时此刻”,不停地纠结于过去,关注着未来。
当下背的每一个单词,看的每一页书,做的每一页PPT,都构筑成你的人生。
计划不是执行的一部分,计划后的执行才是。
我曾写过焦虑的对立面是专注于此时此刻,把「模糊的焦虑」化解为具体的行动。
同样的,旅行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打卡某些地方再叫做旅行。
而是在上路的那一刻,旅行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