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剧照
💡「每周启发」
今天更新的是这两周都做了什么。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因为没做到呀。做到了才算学会了。
目录
正文共:3114字
预计阅读:8分钟
1️⃣ 分享上周读完的《人生十年》
这本书原名叫《人生十年,不可辜负的 20 岁到 30 岁》。
名字看上去很媚俗,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些我没有深入思考的点,值得我去反思(我倒要看看有啥不可辜负的。)
比如生育。
对于女生来说,如果你想生娃,那需要考虑年龄了。
作者用各种大龄产妇可能面临的危险,可能怀不上,可能要用各种黑科技、花很多钱都怀不上来说明:如果年龄太大,生娃的风险会增大。
这是重力问题,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问题。
我之前从来没考虑过。
估计是老妈催得太频繁了我有点反感,但其实这就是事实。
理性对待就好了,千万不要因为爸妈催就跟他们对着干。
以及书中写到的 「身份资本」 。
年轻人都迷茫,不迷茫就怪了。但不代表,到 30 岁你就自动不迷茫了。
更重要的是,在 20-30 岁时,你有没有把时间花费在积累「身份资本」上。
那些既能花时间探索自我,又敢于做出承诺的20多岁的年轻人,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未来几年后,你有没有两三个可以让别人对你产生兴趣的身份资本?
你没办法通过苦思冥想来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一些事情。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若想实现伟业,你将需要:一份计划,以及不那么充裕的时间。」
前段时间听纵横四海的《时间贫困》播客,就提到了类似的概念,太多或者太少的空余时间都会让我们不开心。
图中是一张反映了不同的可支配时间对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表明[1],一天当中的可支配时间小于2h和大于5h都会让你的幸福指数下降。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以为,是因为时间不够,所以无法做一些事情。
我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运动,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看书。
想想就算是放假,一天都没有什么事,但依旧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怎么破解这种 「时间贫困感」 呢?
书中给了两个答案:建立自信心和明确的目标感。
自信心的来源之一是你过往的成功经验,或者他人过往的成功经验。
我有个朋友没学车前觉得很难,想着至少得练半年才能拿证吧?
直到真的去学了两天,S弯,爬坡,直角弯,侧方停车,信手捏来,开得又快又好,回来就开心的说:我甚至感觉自己一个星期就能拿证!
这就是一个个成功经验的积累,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从而让自己觉得对完成时间的感知更加充裕。
那有人会问暂时没有成功经验咋办?那就看他人的成功经验。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公众号博主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开始都是学渣。
比如汤质看本质、阿猫读书、Eric 的英语学习笔记。有的人三本学历,有的人甚至没有参加高考。
后来靠自己、靠创作实现了所谓的世俗逆袭,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因为我小时候就是爱玩不学习那一挂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低谷期,没有信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看名人传记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
基本上名人传记都是一开始主人公很惨的,或者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很大的挫折,后面逆袭的故事。
当然它也不是爽文,主人公不是随随便便就逆袭的,你可以在其中隐约窥探到,是主人公的一些品质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就是因为主人公因为被误解遭遇了巨大的挫折,最后靠自己逆袭的故事。
这电影我起码看了五遍哈哈哈。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主人公 安迪坚持向州政府写信,申请图书馆经费。
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能把信寄出去,只有他觉得有可能。于是每周写一封信,风雨无阻。
终于最后收到了州政府寄给他的一大批旧书和200美元经费。
收到这批东西后,安迪开心地说:“只用了六年,那现在起我要每周写两封信。”
我们刚说到了自信心的来源之一是你过往的成功经验,或者他人过往的成功经验。
其次是明确的目标。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开始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目标不明确,都容易失败。
比如一个目标是我要运动,另一个是我周一三五每天跑步半小时。后者就是更容易成功。
我的公众号开始周更,也是因为一次打卡游戏,打卡 10 周就可以拿回入场费。
底层逻辑其实是,目标明确,你会更专注。
如果目标是下班后跑步半小时再吃饭,那直接跑就行了,不会被其他事务干扰。
如果目标是我要运动,那我既可以跑步也可以散步,还可以打羽毛球、去健身房,也可以吃了饭再说,玩会手机再说,睡个觉再说。
那这件事情就会一直拖延下去,因为目标太不明确了,面对太多选择大脑会纠结死。
大脑其实很不擅长做选择的,没得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如果一件事,你既可以做,又可以不做,那你就会选择不做。
2️⃣ 关于阅读:低成本试错
2 月 16 号我加入了微信读书的 30 天阅读挑战,是因为年卡要过期了。
当时准备继续花158 元的价格,购入年卡,这个价格,可以看所有付费阅读的书籍,看一年,真的很划算。
但是我想,既然打工就是为了赚钱,为什么不挑战一下自己,用自己的阅读时间,去获得真实的付费卡奖励,反过来说,不就相当于赚钱了嘛?
既然直接变现不容易,这不也是一种靠自己的努力变相变现嘛?
不仅可以监督我阅读更多,又赚到了一年 158 元的会员费,岂不是一举两得?
于是想清楚了之后,我先尝试 30 天阅读挑战,通过 30 天,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用低成本去试错,永远比停滞不前要好得多。
3️⃣ 关于英语学习:我们要背单词嘛?
年前加入了朋友 Summer 的背单词打卡小组,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总觉得背单词是一种很低效的学习方式?
但我低估了它给我带来的正反馈。
在决定加入之前,我曾受到过 「二语习得」 的洗礼,针对语言学习来说,就不应该是从学习语法、背单词开始,而是直接输入有意义的听力材料、英语原版书。
于是我对背单词有一种打从心底觉得不如去看英文原版书。
从真实语境里去感受,单词的意境。
而后,我发现,我想得清楚,但是阅读的时候由于太多单词不认识,困难重重,阻塞感很强,导致没多久就会放弃,从来没有坚持过太久,也从来没有真正的阅读完一本英文原版书。
所以现实的打脸,让我意识到,我不得不先补充一下我匮乏的单词量,不过这个过程要越快越好。
而且,我们小学上课,不也要记忆中文词、词组嘛,这并不是违反学习习惯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现在我发现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一些眼熟的词,一查发现是自己背过的单词真的很欣喜,有一种见到老熟人,只是忘记了名字,但是下次一定能想起来的感觉。
而且它在语境里的意思会更生动,可能和你曾经背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种重复遇见本身就是不断地强化大脑里针对这个知识点的神经元。
而「学会了」的本质就是神经元链接足够强大了,以后调取使用该知识点的路径也就通畅了。不会导致我好像学会了,但是我忘记了,我无法想起来,无法用起来的情况。
大量重复是把「知」变「行」的本质。
END
参考文献
[1] Marissa A. Sharif, Cassie Mogilner, and Hal E. Hershfield, “Having Too Little or Too Much Time Is Linked to Lower Subjective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1, no. 4 (September 2021): 933-47, DOI: 10.1037/pspp0000391.
每周六固定更新
情绪觉察|学习思维|心理知识|生命体验
如果你想关注(监督我更新)的话
👇🏻👇🏻👇🏻
云不见推荐你阅读!
👇🏻👇🏻👇🏻
感谢你看到这里,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右下角点个赞/在看
欢迎留言评论你的想法或在后台找我聊天!(不找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