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身展开对「意义」的追寻

美体   体育   2024-02-06 18:54   广东  
本文集成了一些我在两三年前的思考碎片(主要是2021-2023年上半年期间)。这些内容因为碎片化、不成熟,之前只在小范围内公开。
2023年下半年开始,我对这些思考有了更深的洞察,目前预计之后会有几本书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人的发展问题、技术与人结合的问题)展开系统性回答。(《健身行业通识》、《立命论》、《身体论》)
这些碎片化、不成熟的思考,面向未来的主要价值在于「提问」。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许可以给予一些启发,陪伴一些时间,或者提供一些交流的契机。
所以将其中一些内容集结在此,以三个部分8个片段展示出来。
本文约4800字,阅读约15分钟。

第一部分 每个人走的路
1 《知识的尽头》
过去10年,我进入过多个领域。
我发现,一个人在进入某个领域时,都会经历一个共通的过程:
阶段1. 知识学习者
首先他会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这个时候他追求的是某种具体知识,他需要用这样的知识解决某个现实中的问题。
阶段2. 技能掌握者
随着解决问题的增多与知识的积累,这位学习者逐渐能够掌握针对一类问题的成熟解决方案,他成为了一个专项技能的掌握者。这时他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
阶段3. 技能专家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随着技能的不断增多,解决的问题在他眼中逐渐融合,知识开始内化,他能够看到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他可以传授方法,授人以渔。这时他关心的是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而不只是怎么解决。
阶段4. 跳出知识,走进人
他逐渐看到了人的影响。他穷尽了一个领域,他逐渐把注意力放到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上。他的眼睛从盯着知识,到跳出知识,最终开始了对人的思考。
这样的过程,我从在许多完全不同的领域,经历过多次。
所有的领域到了最后,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以人为本」
2021.05

2 《有关人的问题》
有了足够的阅历之后,也了解了足够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共性——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不应只在「事」层面解决,而应该从「人」的层面着手。
比如一个人健身能不能坚持,不在于这个健身方法好不好,而在于这个人本身对健身的意愿如何、他的生活状态如何、甚至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关系如何。
当人能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人对问题才是足够深入的。——这也是正是我说的,每个人需要去面对的「真实问题」。
这几年为什么我在健身上的内容写少了,因为在健身的方法论上我已经写的足够深足够细足够系统了,两本《量化健身》是非常完善的方法论。
对我来说,我要在健身这个领域进一步「深」下去,我要解决的,不再是如何健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人生活方式,乃至生命层次的问题。
所有人面对的真实问题是一样的,可以抽象被概括为:
「人为什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人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我能看到的问题,别人看不到」
——这是我这几年的核心课题。
用通俗具体的话来说,很多人知道怎么健身却不开始,很多人开始健身却无法坚持,很多人坚持健身却生活过得越来越差……这些是比「如何健身」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且我从未看到有一个普遍有效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平台和专家,也从未真正面对这些问题。
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曾解决这些问题。
人面对这些问题充满痛苦。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痛苦,人才不得不要去面对这些问题。
2022.12

3 《不同人不同的问题》
每个渠道,每个人,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
有的人以为自己需要方法论,有的人以为自己需要鸡血,有的人以为自己需要环境,有的人以为自己需要监督,有人的以为自己需要训练道具。
这些不同渠道的人,看起来提出不同的疑惑,但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2020年开始,我无法在公域上更新过多的内容,而更愿意(或者说只能够)在私密的范围里进行分享。
主要的原因是,我感受到了更深、更加真实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再是如何健身,如何从业,如何开店,如何创作。它们只是深层问题的表象。
那些更深层、更真实的问题,是我这几年在面对的核心课题。
一方面,它对我公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提出了挑战,我需要完成更深刻系统的自我整合。
另一方面,这样内容对受众也有较高的要求,受众需要有发现和直面问题的动力。
信息和方法解决不了真实问题。
真实问题是在「人」层面的问题。
我要做的,是真正推动人的发展。
近3年暂停公域的更新,扩展在商业领域的探索,回归精神层面的追求,都是为了寻找这些「人为什么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个答案。
先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
再为这个动力施加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
——这是我这几年的核心课题。
除此之外,我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在不同的渠道,面对不同需求和认知的受众,表达出表层不同但内核一致的内容——出版书籍,知乎,公众号,朋友圈,社群,超级个体计划。
这些不同渠道的人,看起来提出不同的疑惑,但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我如何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回答不同的疑惑?又如何在不同的内容中,解决掉相同的深层问题?
我如何面对每个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做出合一的解答?我如何面对真实的人,真实的问题,做出真实的解答?
我需要先对自我进行整合,然后整合我的工具,整合我面对的世界。最后再把整合好的内容投向我的读者,把整合好的实践方案投向我面对的人。 
这个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2022.12

第二部分 看到行业问题的方向
4《新运动哲学的起点》
现在的训练体系是从物的角度入手,创造一个知识体系。
让每个人去迎合一套固定的体系。
好的老师或者教练居中作为调停者,给每个人不同的方案。这就好像康德。
而未来的训练体系要从每个人自己入手,表象上是挖掘那些疼痛的点,抽象上来看是人发现自己身体的分裂性,延伸探索,最后自己做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
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前提还是需要设置一些基础的「原则性观念」,让每个人掌握。
最后人遵循这些原则,或者打破否定这些原则,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身体生活体系。
这个过程,人能在身体运动中发掘、重现人的主体性。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改写整个运动学和训练学。

2023.04


5 《提问》
关于身体训练,叩问几个问题:
1.一定要在某个具体的地方吗?
2.一定要借用训练道具吗?
3.一定要某个时长吗?
4.训练时间和生活时间是完全分开的吗?
如果回答都是是,这样的身体训练是专业训练。也许少部分人可以适应,但多数人难以坚持。
训练要融入生活,而不是闯入生活。 
2022.11

6 《观念与技术转向》
大众健身的从业者把更高更快更强这种价值取向放到普通消费者身上,导致的结果就是——忽视了更多的问题,放弃了绝大部分人群。

从业者的这种运动观不是孤立的,无疑受到社会面思潮影响。

社会面里的大部分人还是工作里的人,目标里的人,而不是生活里的人。人们以一种不得不内卷的姿态在生活和工作着,对目标堆叠技能成为必须做的事情。

等到内卷也没用的时候,才会有改变。改变先从社会面开始,诞生出一批对人生的活法、对社会价值取向有根本反思的年轻一代,然后反思渗透到不同行业并以落实以不同的实践技术。

运动只是其中的一块。那时候就不是健身行业和运动产业了,而是身体产业。
2023.06

7 《要回答的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都逐步开始试图回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先从思想层面,再到经济文化层面,然后慢慢铺设到人的生活。
但在人的身体层面,我们从未提出一种「人」需要的身体的使用方式。
我们从未提出一种让身体真正进入「人的全部生活」的方式。
我想要给人的生活一个安放身体的地方。因为我看到这个时代里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生活。
「没有生活」并不代表真的没有生活,而是人在生活中,却看到不到自己的生活。
人在生活的矛盾中,看不到生活的矛盾。
人在身体的疼痛中,看不到身体的问题。
我们现在做的,无非是疼痛出现了,然后用各种方式让它不要出现。面对疼痛,我们的解决方案碎片化没有系统性,我们被动而非主动,我们消极而非积极。
解决疼痛问题,需要我们先理解自己的身体,理解自己的身体需要先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的生活,需要先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与物的关系。
对疼痛的彻底解决,不能停留在疼痛层面,也不能停留在身体层面,甚至不停留在生活层面。
作为要带领整个行业向前走的人,我们先要哲学层面对人、人的生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做出解答。
其次在人的生活层面,对人与身体的关系、生活与身体的关系做出解答。
这样,我们才能够去回答人如何使用身体,人如何与身体对话,人如何解决疼痛。
再往下,才是体系、理论、动作、手法。
然后接着是技术的实践运用、产业要素的全面重组。
2023.5

第三部分 我走过什么样的路
8《由健身入道》
一切对于意义、生命、结构的叩问,健身这件事情都可以与之相关。
健身,广义上可以指人锻炼身体、发生运动的一切行为。狭义上是一种有设计性和规范性的运动。
所以初步进入这个领域的人,会把技术作为学习的方向,以掌握一切与身体有关的技术作为目标
这个过程最难、花费最长时间的不是理论的学习,而是实践上的印证,理论的学习往往只需要一个人几天几周几个月就行,而实践的印证需要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
当实践进行一定阶段,技术不再成为问题,如何运用技术到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了问题
我在2012-2020年,我主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两本《量化健身》的出版,标志我对这个阶段的探索暂时结束。
这时候「人」而非「技术」成为更重要的因素。
「人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成为核心
2018年开始,我的问题意识逐步转向这些方面。
2020-2024年【健身行业茶馆】【线下行业论坛&沙龙】【健身行业通识】是我在这个阶段为行业和其他从业者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看到很多从业者开始加入「服务」维度,「沟通」维度,「认知」维度,以此填补在「人」层面的欠缺。
服务、沟通、认知、技术,这些不同的维度,像一张网一样,托举消费者持续健身。但这些主要是外因
在这些途径探索到了尽头时,我看到了方法论的局限性:要让一个人持续做一件事情,外因远不如内因重要。
这时候「消费者的内部因素」而非「外部措施」就会开始成为「人」层面最重要的问题
内因问题本质上是动力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服务、沟通、销售等方法论过于机械和浅显,不能够解决人的动力问题。
这个问题划到哲学上的人生三问上,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对于消费者,有待回答的问题是:我是什么样的人?和其他消费者有什么不同?我的身体何以被塑造成今天这样?我又为什么开始健身?健身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目的?
对于从业者:有待回答的问题是:我是什么样的人?和其他从业者有什么区别?我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我如何走到今天?又为何想要继续坚持?我对当下的自己是否满意?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不是瞬间能够回答的理性逻辑推导,也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头脑风暴。
它涉及一个普通消费者在健身这件事情上的目的、适配行为、边界、持续性、与生活的关系、人生的意义排序
它涉及一个从业者在健身行业中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对世界认知和改造的深度
到了最深的层次,它们都涉及一个人对自我的把握一个主体对客体的把握
它需要你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不断叩问自己。
这时候,不是技术,也并非服务、沟通,而是对主体性的发掘,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成为了不得不完成的事情。
无论是吃饭、睡觉、健身、工作,它都是为那个最根本的东西服务的。在不同阶段,人的根本看起来会发生转换,因此,健身的重要性看起来也就有所不同。
在不同阶段,人的根本又始终不变,所以健身与它的关系无非还是排序、关系、结构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是去运动学里寻找、商业领域寻找就够了的。
2023.02

附:近期较全面纪录我当下理念的相关文章:
《疼痛、生活、生命与身体哲学

简介:本文从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开始讲起(这是人最容易感受到身体的部分),然后展开讲解人对身体的觉察、生活对身体的统摄、人的生命历程对生活的统摄,以及身体产业从业者的上限。最后讲解接近或者达成这样上限的从业者将带领行业走向何处。


后记部分以陈柏龄的经历讲解人对技术理解的变化过程,辅助理解本文的思路以及本文的局限性,并以身体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共性说明了一门技术和技术使用者可以达到的上限。


本文的复杂度逐层递增,你所共情的部分就是你问题意识在的地方,你所不理解的部分,就是你的生命所未涉及的边界。


本文是回环结构,多次阅读会产生多种不同纬度的新理解。


作者信息:陈柏龄,身体技术教育者,身体相关产业组织者,目前出版有《量化健身》两册书籍。个人微信chenpangling。如因阅读本文添加好友,添加时请备注「意义」。

陈柏龄的酱油台
陪你洞察健身及健身行业。《量化健身》系列书籍已出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