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行业通识》2023年复盘与展望

美体   体育   2023-12-27 08:17   广东  

本篇文章撰写的目的是为了向整个行业面说明我这一年及几年在健身行业里做的与《健身行业通识》的部分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1 《健身行业通识》是什么。面向什么样的人,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 《健身行业通识》的制作原因。

3 《健身行业通识》的形成过程。

4 《健身行业通识》在行业内发布的情况,接收到的负面与正面的反馈。

5  接下来15年健身行业会有的变化。

6 《健身行业通识》2024年的情况。


字数有些多,共14000字。但它需要被这样说明。


给现在者说明解释,给未来者留底记录。



一、《健身行业通识》是什么?


这是一份真正讲清楚健身行业的消费者、从业者、经营者遇到的问题的说明书。


在此之前,这个行业没有这样的内容。


这是健身行业面向未来的思想纲领,也是健身行业的《论持久战》与《矛盾论》。


这是接下来20年,健身行业的每一个人所必须理解的内容。


《健身行业通识》主要讲解这个行业中每一项技术、每一个业务、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每一家门店、每一个组织会遇到的矛盾,讲清楚每个矛盾的现状、由来、发展和解决思路。


目前,《健身行业通识》有三种展现形式:线上课,线下培训,书籍。


线上课部分2023年5月-10月。目前完成14小时的课程内容量。投放在第二年度与第三年度「健身行业茶馆」。


线下课部分:2023年8-12月,在苏州、福州、广州、保定,先后做了四场《健身行业通识》线下课程。


书籍部分:2024年,《健身行业通识》作为一本书,会正式写完,并且面向市场。



二、制作原因


制作《健身行业通识》的原因分为个人与行业两个层面。


1 于私:


我希望解决我在2020年之前遇到的在健身行业内的所有问题。2016-2020年我经营门店期间,我和教练之间,我们始终无法达成完全的一致,包括如何使用技术上课,如何把技术运用到学员身上;我跟消费者之间可能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包括某一些课程的设置的条件,或者是课时设置的种类;甚至消费者跟教练之间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不一致。


把这些问题具体地放到健身行业展开,常见的是:


消费者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身体使用方式?什么样的身体运动产品?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消费者所需要的仅仅是他们说的那些内容,为什么从业者们按照他们说出来的需求提供了内容,却依然很难让消费者们满意?我们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能够满足所有人,还是注定只能满足其中极少部分的人?如果能够满足所有人,为什么绝大部分人花了钱但是健身的动力却很低?如果只能满足少部分人,那么剩余的人,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身体使用方式?


一个教练如何把自己的训练方法、教学方法、服务方法教授给另一位教练?一位资深教练与培训师,如何保证其他教练能够像自己一样合理地使用技术,而不是误用滥用?


名管理者,如何在一节课程一个产品与一家门店中设置规范,限制教练权力的使用、限制技术的滥用?一个管理者,如何在思想上与教练达成一致,让其明白门店中各种规范的意义,并令其满意地接受?一门管理者,如何在教练获得了相应的流量能力、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后,依然能够留下教练与教练开展合作?


一名从业者,如何与自己认知完全不同的其他从业者共事?


2020年之前,我在我自己的业务中发现了这些问题。


2020年开始,我开始从我自己的业务转向联合同行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健身行业通识》就是2016-2020年我在行业以门店为基础发现问题,在2020-2024年在行业里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的「行业问题与答案」的说明书。


2 于公:


一句话来说,是我想给曾经像我一样在这个行业里遭受巨大痛苦和迷茫的人一个方向


我在2020年之前,遇到上百个有志青年灰头土脸地离开。他们说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行业的希望。我希望他们留下,但我给不了他们想要的未来。那时候,我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自顾不暇。


2020年之后,我转向行业面探寻前述问题的答案。但看得越多我越从兴奋转向疑虑。确实有很多我没见过的方案和模型,但我很少见到能把我看到的问题处理妥当的机构,甚至绝大部分机构之所以看起来欣欣向荣,是因为还不曾遇到我曾经遇到的问题,或者遇到了下意识选择忽视。


绝大部分掌握话语权的从业者还能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是因为他们看不到问题,以为自己解决了问题。


这样对待问题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变现」而非「创业」。是在用老板的资源变现、用从业者过度消耗的精力变现、用从业者的道德变现、用社会的信任度变现。


行业的繁荣,要依靠的不是吃存量的资源,而是要用资源推动矛盾的发展,要用新的发展获得行业和机构的增长,这才能带来新的繁荣。这样的繁荣才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健身行业作为人的行业,各个层级的从业者们却都缺乏对人的洞察力。也不曾理解行业特殊性所在。


因此,整个行业中都充满一种虚假的繁荣。


没有生活的人把持了身体技术,眼里没有人的管理者把持了组织管理权,不事生产的媒体把持了行业话语权,不从事实践的教培机构掌握教育权。


消费者购买了上万元昂贵的私教课,而平均出勤率只有1.8次/月消费者需要的是整合式、无痛、自由、可以融入生活的身体使用方式,而从业者提供的身体技术从来没有真正满足过消费者所有的需求,甚至从业者提供的内容与消费者的需求完全相反——


技术上,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整合式的内容,不需要从多个体系、多个教练、多个机构上学习和掌握内容,而是一个教练能够直接洞察需求,解决问题。然而行业的商业发展上,倾向于把一个需求拆分成多个需求,把一个产品变成多种产品,把可以整合的身体使用方法拆分成多个技术模块,以此作为更多收费的可能。


人群上,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无痛式甚至防止疼痛、解决疼痛的训练,从业者们首先排除了疼痛人群,提供的身体使用方式不是能够解决或者缓解疼痛的,而恰恰以身体的临界极限作为训练效果的参考标准


产品上,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身体使用方式,可以训练1分钟,可以训练10分钟,可以训练1小时,可以训练1天。可以一周练两次,可以一天练两次。可以在家里训练,在单位训练,在酒店训练,在出差时训练,而从业者们提供的是需要固定空间、固定时间、甚至固定动作套路的方法,一个健身场馆,一个小时,几个或者几十个动作,就组成了一节几百甚至上千元的课程。


生活上,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缓慢融入、逐步改善生活的身体使用技术,而不是为了一种训练方式改变自己的全部生活。目前从业者们提供的训练技术,是用人来适应技术,而不是用技术来适应人,把人当机器,而非把人当人。消费者为了开展健身,需要改变自己的作息、饮食、睡眠甚至社交关系,而当消费者做不到这一点时,被从业者解释为「健身是反人性的」。


商业健身也许是反人性的,但身体的使用却是每分每秒从人出生时就开始的。如何让人更好地使用身体,感受人作为人的主体性,是完全顺应人性的事情。对身体技术的理解,要从人的身体、从人的生活、从人开始,而不是从脱离了人的「运动技术」开始(这是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不是普通人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认识论上重新理解「人与物」的关系——是「人使用物」而不是「人迁就物」——是「人使用身体」,而不是「人迁就健身产品」。


这就是我做《健身行业通识》的原因。


这一问题的源头还可以再往外追究到教培机构对技术的理解上。


从业者购买了几千元几天的培训,数万元几十天的培训,却解决不了现实中最棘手的问题。学习越来越多的身体技术,却不理解技术在一个人身上是如何动态变化的。从业者们把技术培训当作一种增加权威和集邮的方式,把获得的教练认证戏称为「买个证」而已。


培训端热衷把一门技术拆成多种技术,而不是把多种技术以一种思想统摄起来在技术端,我没有见过有人真正扛起了技术研发的大旗。所谓的技术专家普遍是以坐拥资源的姿态吃西方、历史、学术、人脉的技术红利,看不到这个时代的技术任务,甚至连过去70年西方的身体技术从传统转向功能、从局部转向整合的发展脉络都不曾理解。评判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居然是他花了多少钱学了多少技术考了多少证,而不是他的技术深度,他解决问题的深度,他面对人的深度。


管理者们在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里,看不到人,把一个人的经验、经历、业绩、年龄当作人的全部,把人当机器管理,庸俗化理解一个人所面对的苦难,看不到从业者所面对的矛盾和迷茫,看不到一个人的潜力和未来这样被管理的从业者,也就只能以机械化的方式理解身体技术,理解行业的未来,把客户也当机器,做不到以人为本。


媒体和大会组织者们热衷不断增加新鲜事物,以此作为自己生存的保证,而很少去寻找每件事物中不变的规律。也正是因为他们不曾面对这个行业真实的人、真实的问题,不曾真正理解规律,所以每年这个行业看起来总是有很多新东西,但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过去20年,机构跑路、教练打会员耳光、诈骗式开单、甚至从业者拿剪刀在上课时将异性会员裤裆剪掉的各类耸人听闻的新闻层出不穷,少部分从业者犯下的错误要所有人共同承担


行业的管理人员、媒体、培训机构只顾自扫门前雪,连这样的基本问题也无力回答——假如不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的教练只是极少数,那么因这些少数的教练而产生的社会固有印象及偏见,我们应当如何消除?


总要有人来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我做《健身行业通识》的原因。


只要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还在追求新流量、新赛道、新方法来转移目前消费者人的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只要这个行业的头部从业者还在寄希望于财务、管理、新的训练技术等方法论来解决人的问题。


那么这个行业就远远没有到它真正的寒冬期,它就不会迎来所谓的复苏。


只要这个行业最前沿的人总还向行业外看,认为私域、社群、直播、短视频、读书打卡营还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新东西,而没有看到行业本身的特殊性,看到健身教练作为职业的特殊性。


只要这个行业的媒体、大会、培训、门店都还在把「因不把人当人而达到的成就」当做荣耀。


那么这个行业就离真正繁荣的起点还差得很远


只要这个行业的所谓技术专家们还在吃西方、学术、历史、人脉的技术红利。


那么这个行业就不会有真正的技术哲学和产业哲学。也不会有什么真正值得赞扬的技术


只要这个行业还无法以利益以外的方式团结这个社会最优秀的人。只要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还在迷茫和痛苦中挣扎,而掌握管理权和话语权的人还只会庸俗化这些人面对的矛盾。


那么这个行业还在被人看不起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还在被人看不起


只要都还是这样。


这个行业,接下来几年,它还会更难。


这就是我做《健身行业通识》的原因。


行业的技术人员普遍对身体技术的理解还停留1950年之前,还在关注技术的收集而不是技术的整理整合;管理人员对人理解还停留在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还在把人当作生产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让生产服务人;从业者们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1944年内战之前,以为谁武力强谁开店多谁业绩高谁现金流丰富谁就厉害,看不到人民群众的矛盾如何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走向,看不到人们的需求如何推动着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个行业发展。


年轻的行业,年轻的人,落后的问题意识,没有目标的发展


这些人带领不了行业和产业面对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全民健身的「全民」是占中国83%人口月收入3000以下的11.71亿人,是占中国94.1%人口月收入5000以下的13.28亿人,是城市无产阶级,是县级经济圈和农村的人们。这些人甚至解决不了目前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的身体问题,留给行业的是1.8次/月的平均私教课耗,是声名狼藉的行业名声。


这些人也无力解释自己需要面对的技术和环境的冲突,只能逃避和互相指责。


这些人带领不了已经在行业里的那些20-28岁的年轻人,理解不了这些年轻人的迷茫、纠结和痛苦,只能庸俗化他们面对的问题。


这就是我做《健身行业通识》的原因。


当这个行业的既得利益者和掌握话语权的人,不去面对这个行业最根本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带领不来真正能看到问题并且想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带领不了有造血能力的人。


行业的所有问题就要所有人在所有层面一起承担。


我要面向并且找到那些能够在未来带领行业往前走的人。这些人中的有些人已经声势浩大。但更多的人还籍籍无名,还一无所有,还在命运中挣扎,还在行业里彷徨,还在面对生活里的苦难。


但行业的未来,总是要交到这些人手上的。


只有经历过真正失败的年轻人,才能带领其他人走向未来。


这就是我做《健身行业通识》的原因。



三、形成过程


2020年,我的两本《量化健身·原理解析》《量化健身·动作精讲》出版完毕,宣告我在技术的探索上暂时结束。


我带着新的问题,开启了在行业内的探索之路。这是一次从对「身体技术」的探寻转向到对「身体技术在环境中如何被更好地应用」的探寻。


2020-2023年期间,我完成了以下的事情:


(一)行业面的探索与输出


1.我和同事们收集了2000年至今的1000篇健身行业论文,翻阅、整理与综述。


2.我们共组织超过15场的行业论坛,行业沙龙,参与人数接近2000人。


3.我们采访了超过100位健身行业各个层级的经营管理者,并沉淀了超过200万字的文字稿件。专题性的行业信息和方法论集合刊物有8本,协助其他从业者完成的书籍刊物超过5本。




4.制作了10门关于行业线上课程,相互之间可以构成对整个行业系统性的理解。其内容主要是基于2016-2020对我行业的理解。包括《健身行业商业细节:数据分析、基础认知》《健身教练入行必修课:核心价值、能力构建》《健身行业商业模式分析课》《健身场馆失败课:核心痛点、误区分析》等10门课。并且以相当低的价格对外开放。下图扫码可看:



5.在行业内做了三年的「健身行业茶馆」,组织讨论一些经营问题与行业问题。


(二)未公开的整合整理工作


以上工作,虽然展示给了从业者们,但在我看来,远远不够。


首先在于,内容还是太多了,没有那么多人会有精力看完所有的书、所有的课。


其次在于,行业需要共识、教练和老板需要达成共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达成共识。必须要有一根主线,将这个行业的每个人串起来。如果依然是教练学习技术内容,管理者关心商业内容,那么行业的所有人依然不知道要怎么做,冲突依然存在,内耗依然剧烈。


再次,我希望这一内容可以完全开源。


最后,更重要的在于,我要的是真正能够解决行业所有矛盾的方法,而不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


我的愿望是将前面的几百万字的内容数千位从业者传递的信息我过去10年感受到的整个行业的信息、冲突与发展,在一本书、一门课或者一个系列文章里彻彻底底、清清楚楚地讲明白。——不仅要求讲明白,而且要成为行业说明书、从业者的教科书。


为此,我重复写了6遍《健身行业通识》。可以说这是6本完全不同的书。但我依然不满意,因为它们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可以说,《健身行业通识》比我上一个八年里完成「健身入门课程」和《量化健身》的工作量、信息量、层次量要大得多:


一稿基于体育院校的要求,基于行业论文,我的实践经历,以大学教材为标准的撰写,是一种教条化的对行业的理解,是站在遥远的行业外看行业。(2021.03)


二稿以行业的商业分析为思路,是站在从业者的视角观察行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但不解决问题。读者能了解信息,但无法用书籍指导从业。(2021.06)


三稿针对从业者如何入行、生存、经营管理,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无法指导成功,但我能够说明失败。这样的内容用以指导目前行业的实践也算得上足够优秀。不足的是经验还没能上升成为理论,用一套东西将其串起来。我心里说这当然远远不够。它只能协助从业者避坑,但不能够告诉大家要往什么方向去做。(2021.12)


四稿围绕的是健身行业的特殊性、健身门店的特殊性、教练职业的特殊性。我知道教练的上限在哪里,我知道行业的上限在哪里,我也知道应该往什么方向去做了,应该怎么去做,但太难了。我还无法让所有人都像我那么理解,那么做。(2022.07)


五稿在上个版本的基础上改了又改。始终不如意。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上限,是我们辜负身体产业,而不是身体产业辜负我们。但那依然是我的矛盾,不是这个行业每个人的矛盾。我求上限,但不是每个人都求上限。我没办法把每个人的矛盾指向他们自己。(2022.12)


一直到2023年4月底,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主要矛盾;5月,开始用矛盾分析理解行业的矛盾变化;6月,运用矛盾分析理解人的变化;7月,理解一切事物规律的变化,初步掌握辩证法。


2023年5月,我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开启了《健身行业通识》的线上课。线上课的文字稿就是第六版稿件(2023.11)。


2024年1-6月,我会带着上述全部的内容,重新开始撰写第七稿,理想的情况下这应该就是《健身行业通识》最终呈现的书籍版本。


以上就是我最近这4年的整合行业内容的基本信息,也是《健身行业通识》形成的过程。


四、线上课程的发布与行业反馈


2023年5月,我在两个健身行业社群,发布了《身体产业的全部:技术与环境》这门课程。这是《健身行业通识》的线上版本。


(一)线上课的内容


第一讲《技术与环境》。2023年5月23日更新。


本讲共2小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描述这个行业的技术从业者、管理人员遇到的各类问题。第二部分以抽象的「变化」,以一件事物发展经历的「1234」四个阶段,解释技术从业者/管理人员所在的技术一到技术四,环境一到环境四阶段会遇到的不同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是这个课程最为核心和抽象的部分,后面的所有内容都会基于第一讲的内容进行具体展开。


第二讲《行业自我定位》2023年5月30日更新。


本讲共3小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解以教练为主的健身行业技术人员,会走过的四个技术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现象、问题、解决方案与下个阶段的衔接进行描述。第二部分主要讲解在健身行业的经营者会走过的四个环境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现象、问题、解决方案与下个阶段的衔接进行描述。


这一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听课的人找到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发现自己目前在行业内面对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拥有什么,欠缺什么,做哪些事情是顺利的,做哪些事情不太顺利,为什么如此。


第三讲《破相之旅》。2023年6月9日更新。


本讲共2小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行业内名实不符、资源错配的各类情况进行分析,并解释为何如此。第二部分进入对「生活中的人」所会经历生命历程的梳理。


庸俗化地理解一个人,只要把他等价于他表现出来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收入即可。


真正理解一个人,需要看他在命运里的挣扎,需要他面对的问题、面对的人,以及他的实践和回答。


这一讲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地理解和解释一个人。


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生命历程中会经历的种种问题,管理者只有理解、解释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团结和带领被管理者。也只有把人理解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做到「把管理放入人的历史里」。也只有行业头部从业者普遍把人理解到了这个程度,这个行业才真正算得上「以人为本」。


第四讲《谁来掌握权力》2023年6月17日更新。


本讲共2小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解教练技术人员的权力空间,教练拥有对客户身体的解释权和支配权。教练对待客户使用权力时,有5种权力的使用情况,分别是:合理使用、误用、滥用、逃避使用以及权力被抢夺。


第二部分主要讲解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与客户三者之间的权力流动和争夺问题。


这一讲充分解释了在健身行业中,从业者与从业者要达成思想上一致性的难度,以及怎样做才能达到权力的合理使用。


第五讲《矛盾分析与事物发展规律》2023年7月29日更新。


本讲共3小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解「矛盾是什么」「矛盾为何产生」「矛盾从小到大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规律」。


第二部分主要讲解「一件小事的矛盾发展变化(从小白想要健身开始)」到「一个人的矛盾的发展变化」到「一个机构的矛盾发展变化」到「一个行业的矛盾发展变化」到一个国家以及世界的发展变化。


第三部分则是把健身行业放在最大的矛盾下观察,看到那些更大的矛盾是如何统摄健身行业并且推动健身行业发展和变化的。


第六讲《往什么方向去做》2023年10月13日。


本讲共3小时,这一讲的三个小时主要只讲一个事情:从2000年开始,不同阶段的健身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是什么样的。每个阶段什么样的从业者会被淘汰、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带领别人。我们所站的这个阶段,行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接下来的几年和几十年行业对我们的要求又是什么。


接下来应该还会再更新几期关于「身体技术革新」部分的内容。以及底层的运动学理论更新如何会影响整个身体产业以及重塑全部的产业链。


以上的内容扫码可听:




(二)行业面的反馈


在线上课程发布初期,我认为我已经有能力回答我在这个行业看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我有能力理解、解释两个社群里所有从业者遇到的所有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我发布第一期课程后,得到了较多的负面反馈。包括但不限于:


对内容的评价:「听不懂」、「好像离现实很远」。


对我的评价:「把事情想复杂了」、「不会好好说话」、「没有把话说清楚的能力」、「精神状态已经不正常了」。


直接的行动反馈:直接退出第二年茶馆社群。加入第三年社群后听完第一节课后马上要求退出第三年健身行业茶馆社群并要求退费(我也都同意了)。


还有一种是看起来像是正面评价的负面反馈:一种对我的状态的过度吹捧。这加剧了不理解我说的内容的人对我的反感。


这些反馈很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也迅速接收并消化了。


我再次意识到事情的难度。


实际上,我3-5年前的所写所讲的内容是领先于同行且能够被理解甚至被称赞的内容,但我那时候能看清楚的世界不足如今的百分之一。而当我领先更多的时候,能解释更多问题的时候,反而会面临我无法讲清楚事情的指责。


后来,我意识到,我能够看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我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正是因为我有这些别人没有的东西,别人才要跟我学,才要听我讲,我也必然会面临质疑和反抗。这是任何做教育的人真正要走的路。


所以,我不再追求和解。我也没有那种因为个人成长而收获的喜悦了。


我只想把课程讲完,把课程讲完就好。因为每个人只要把问题与我说的内容对应上,问题就能够被处理。我既是面对当下的人讲,也是面对未来的人讲。


线上课的主要局限性就是互动性不够,如果在线下,又有足够的时间,我可以让每一个人理解他所处的阶段,以及他要面对的矛盾,再把他的矛盾与现实的行业矛盾对应起来,他就能够正视他要面对的问题并以直面的方式解决问题。


后续陆续更新到第三第四期第五期的时候,以及做了线下的4场培训后,慢慢地有人给了正向反馈(这些正向的反馈大多指向课程的内容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了:困扰很多年的业务管理问题、团队关系问题乃至他自己生活和生命中的方向问题


但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五、线下培训的开展与行业反馈


线上的部分收获了许多的负面反馈,真正能够理解的人看起来很少,在茶馆的社群里,我也没有那么多可以讲话的空间。


对此,我判断行业内部能理解我所讲内容的人还不多。


但只要我能面对面与对方沟通上一段时间,一来一回有足够的互动反馈,问题都能讲清楚。


很多人听不懂是因为他看不到我能看到的东西,但我能看到他看到的。所以只要把他面对的矛盾讲清楚,解决完他的问题,我再说明我看到的部分就好了。


线下版本的《健身行业通识》与线上课的最大不同,是在培训的互动中,让每个人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真正面对的问题。


(一)苏州 8.12-13


第一场的《健身行业通识》受玩族健身的创始人彭可佳的邀请放在苏州,这实际上是一场企业内训。玩族是一家在苏州拥有11家门店的机构。


在我来之前,我和玩族的老板彭可佳都有些担心他的团队是否能够理解我说的东西。


我准备了符合所有人水平的内容作为引入,但我依然担心我正式要讲的内容是否能够被这个行业普通从业者们理解。



没有想到,整个过程意外地顺利


这一场苏州的内训,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玩族的团队与创始人彭可佳的认知同频,第二个是玩族业务流程特别是流量端和交付端的问题梳理。


第一天上午已经找到了问题,并且所有参与者都对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下午非常快速地又开展了对行业情况的分析和讨论,并且对上午的问题给出了回答,大家也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这时候,所有人可以站在问题之外去看待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这些就是在线上课和行业社群里,总被说听不懂或者离现实太远的内容。


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我们展开来讲《健身行业通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这是关于「人的生命进程」与「事物发展的规律」。参加的人也真正站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理解他在业务、关系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这一场的培训90%的店长合伙人深度参与并且听懂了与他们相关的部分。总体是60%的人深度参与并且听懂了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这场培训结束,有相当多的人反馈希望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来听一次这样的培训,这是让我意外的部分。





当然,也有听完重建了对行业的信心与教练职业的信心的,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和对行业有误解的人来听的:



培训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以合唱《孤勇者》结束了课程。


苏州这一场的《健身行业通识》结束后,我印证了我几个月前在茶馆社群内对行业未来情况的预判:确定了2024-2027年接下来四年市场所会面临的实际难度将不断提高,并且在2027年走到尽头(更低成本更低价格的机构不断铺开,模式创新和西式身体技术的铺设即将走到尽头),还确定了未来的5-10年行业管理人员的会有的大致的水平(能够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开始面对并会愿意处理人与人冲突的管理者会普遍存在)。

(二)福州 9.4-6


第二场的《健身行业通识》主要面向第二年第三年度茶馆的人,以及我朋友圈里的人。这是第一次半公开地向行业面展示这些内容


因为两个社群的沉默和压抑,这一场我是带着较低的预期来展开的,我也做好了在理念上对抗的准备。


没有想到,这一场的培训推进得也相对顺利。


因为参加的人基本上都有多个行业身份(至少在教练、经营者、培训师、博主身份中拥有2个身份)、也在行业内有非常丰富的经历(从业年限几乎都在5年以上,不少人都接触过&管理过上百个甚至培养过上千名从业者),有50%的参与者也有行业外的工作&商业经验,很多我提出的问题是在场的人都曾经思考过甚至经历过的,所以内容展开的速度、深度、广度、层次非常丰富,反而能够更快地在整个行业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第一天晚上,所有人开始讨论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的时候,我给出了我的回答,这也是在场的大多数人第一次真正站在我的视角去看待行业发展的问题。



保肢灵创始人滕云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说,在听线上课的时候,并不理解我说的内容,甚至觉得我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线下培训时,终于明白我看待问题的视角是怎样的。


程结束的每个月,我们都会联系,他每次都会说,福州这次培训帮他解决了他创业过程中团队管理和自我精神内耗的问题,也协助他在行业了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三次广州培训的时候,他带了整个团队来听了课程。



这一场的培训是四场线下培训中参与度和融洽度最高的一场,几乎每个人都是深度参与的状态。


福州这一场的《健身行业通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确认。在此之前,我一直无法确认,究竟会有多少人理解我说的东西,我大概要做多少场《健身行业通识》才能找到足够多的人,去做我要做的事情。


福州这一场,我确认:理解我说的事情的人比我预想的要多。一个步骤里有足够多的人数,就可以推进下一步了。《健身行业通识》接下来会成为行业最基础的内容,不再是一种新东西。《身体技术哲学研讨会》的工作在2024年的开展也有了预期。


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人去填内部的框架了——哲学认识论层面、学科层面、实践技术层面、教培层面、产品层面、门店层面。


(三)广州 10.28-29


广州这一场活动,是一次压力测试。这场很特殊。


一是人数够多,这一场一共有33人参加。这是一个我无法完全顾及所有人的人数。二是第一次公开面向所有人。这场不做严格的筛选,只要按照流程报名就都可以来。大多数人对我和我讲的内容并不了解。



这一场的讨论主要聚焦在「要不要最大化地成交会员」这个论题上,在场的一方非常坚决地站在要最大化成交的立场,并且说得也最严谨最自洽;另一方说不要的参与者,声量小,也不自洽,但是一直表达了反对意见。


这样的对抗和冲突持续了两天。实际上这也是行业内的两种常见的对待客户和销售的方式。实际上这样的冲突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么浅的层次上,我努力试图向更深层次的维度引导,但最终失败了。


广州这一场来了4个广佛地区的商健团队,我对当下市场里的还能良好运转的商健团队有了认知,还能活下来的商健不再是只注重前端的机构了,能活下来的商健的销售端、交付端的精细程度实际上远超工作室的平均水平。


大家都对未来有隐忧,这种隐忧是促使所有人来听我的课程的原因。



这一场的培训是四场线下培训中参与度和融洽度最低的一场。两天的讨论没能充分地展开,总体是30%的人大致理解了内容的一小部分。


这一场结束,我大致确定了还能够存活的机构对未来的看法,以及改革的意愿大概在哪个区间。更确定: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要用团队和门店去落实。



(四)保定 12.9-10


第四场我被PD健身工作室的创始人吴云鹏邀请到保定给他的团队和保定市场的其他同行做培训。


这一场前三场有很大的不同,吴云鹏参加了第二场线下的培训,又每周安排团队听《健身行业通识》线上课程的版本,每次听完会让大家充分讨论,也用我的线上课程解决了内部团队的矛盾定位和沟通问题,所以大多数人已经对课程的框架和思路以及概念有了了解。


因此课程的推进非常顺畅。我们在第一天几乎已经完成了前三场课程90%的进度。


这一场我完成了「健身行业通识」的全部理论框架的展示,以及「身体技术哲学」的部分理论框架的展示。



这一场培训结束时每个人都写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在不同层次上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除了内容,大部分参与者都对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表达了由衷的喜欢。


也都表达这次培训需要很久的时间来消化所有的内容。


课程结束后,我对保定、临沂这样的北方二三线城市健身行业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低线城市虽然健身市场教育程度不高,但平均的房租成本只有一二线城市的10-20%,课程的平均价格却不比一线城市不会差太多,能够达到一线城市60-80%。


未来5年,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了,健身行业的主要发展空间会是在这样的二三四线城市。


在课程结束后,我在行业理论框架构建上的工作已经完成,我的问题意识转向到了身体技术革新和产品落地的部分。


六、对市场的未来的一些判断


1.未来三年是过去二十年里健身行业最难的三年,但也是未来三十年健身行业最重要的三年。身体技术的转向会开始于这三年。


2.2016-2018年是开店就能够生存的时代,2019-2021是财务、流量、专业要比较合理才能够生存的时代,2022-2024是所有的业务面都不能有短板才能够良性生存的时代,2025-2027是门店模块在全面合理的同时还要有特殊长板或接受代偿(有额外的资源补贴用户、低价竞争)的时代。最后的三年也是旧模式走到尽头的三年。


3.目前带领行业的人和机构,对目前行业整体变难的情况,多归因到市场不好这一原因。而对市场为什么不好没有反思,市场对大家还是一种被动的「场域」,而不是能主动驯化和相互匹配的存在。如果对行业整体变难的原因只有这样肤浅短视的理解,行业面也就不会真正有所好转。


4.接下来2-4年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在成本和财务的优化,不会有真正的新商业模式。小班私教、包月普拉提、千元私教包月会逐渐增多,模式创新的路即将到头,价格战逐渐会成为一种趋势。即使出现了真正的全新商业模式,在接下来的4年也不会被广泛的理解和接受。


5.以瑜伽普拉提力量训练等西式身体技术为代表的旧有的健身商业模式会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铺设。未来3-5年健身行业的增长空间主要在三四线城市而不在一二线


6.3-5年内,三四线城市的健身行业将遭遇和一二线城市一样的困境。无论是中田乐刻这样的头部机构还是小型的教练合伙店,一方面大家会面临大量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另一方面大家会开始直面现有身体技术与消费者真实需求不匹配的直接冲突(也可以表述为西式训练技术与中国人内生需求冲突的问题,但这一表述不够全面)。


7.接下来5-15年从业者的普遍问题意识将从「技术和商业结合」的问题转向「身体技术和人的生活结合」的问题,「身心技术」和「觉察训练」会逐渐登上中国健身行业的舞台,身体技术的全面革新即将到来。


七、2023年小结与2024年计划


这一年的发展很快。


《健身行业通识》的制作,最早遭遇到的是我内部团队的反对和质疑。我团队的成员普遍认为这一内容抽象和复杂,不是健身从业者有能力掌握的内容。


然后遭遇到的是在线上社群的冷遇,大部分人认为我讲的东西太难,或是我不具备把问题讲清楚的能力。


在普遍质疑中开展的线下培训则得到了较多的肯定。每一场基本都有60%的人理解了他需要理解的内容,并且每场都有3-4个人成为未来同行的伙伴。


2023年《健身行业通识》线下培训的收费是200-400元/人,每场的酒店场地费和物料费用我自己会倒贴大约6000-8000元。原计划2024年也按照这样的标准来。


但根据今年开展的情形和从业者的接受度,我决定2024年降低通识课的开设频率,加快书籍撰写的进度。并且考虑制作开源版的《健身行业通识》系列视频。把主要重心放在线下培训以外的部分。


线下培训方面,2024年会开始对报名人员进行筛选。2024上半年的《健身行业通识》以不赚钱也不亏钱的方式可持续地进行,即每场收费400-800元/人。2024年下半年以1000-2000元/人的费用招募学员。2025年预期以市场化的价格(3000-5000元)开展《健身行业通识》,那时候会主要由其他人来讲这门课。


2024年的《健身行业通识》课程,主要还是在广深地区开设。



八、《通识》获取方式


1.线上课:下图扫码购买「第三年度健身行业茶馆」,点开收听即可。


2.2024年线下课预报名:填写你的真实姓名、微信号、年龄、从业年限、行业经历、训练水平、在行业内遇到的问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参加过的其他行业培训、以及为什么想要参加本次培训,还有其他你想说的信息,发送邮件至chenbailing127@foxmail.com,收到后,我会与你联系。


3.书籍:2024年上半年撰写完毕,下半年出版。

陈柏龄的酱油台
陪你洞察健身及健身行业。《量化健身》系列书籍已出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