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新质生产力”这个词汇在不同的官方场合被提及,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保险业的朋友们来说,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代表的内涵与意义,以及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耐心资本”的保险业在未来潜藏的巨大机遇,是各位能够坚定行业长期信心的关键。
今天,我们就从中国经济过去若干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发展阶段来分析,为什么我们可以长期看好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978年,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从计划制经济向市场化经济的转型,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在这一时期,许多人抓住了“下海经商”的机遇,顺应市场化的大势,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的快速成长。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加速融合,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带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的各个领域不断引入外资,鼓励中国的企业深入参与到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分工当中,创造了大量的机遇,也让很多在这个阶段勇于与外国企业做生意的人把握住了市场的红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当时我国政府为了提振经济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各个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大幅增长,形成了依靠土地财政去驱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时期,所有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以及由房地产驱动的金融行业发展都相当迅猛,但同样也给中国后续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埋下了隐患。
2015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到以互联网为驱动的产业周期当中,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4G、5G网络的全面覆盖,与互联网相关的科技创新开始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大大提升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运作效率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率。在这一时期,能够到一家互联网大厂里面上班是所有刚毕业年轻人的梦想,一众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大佬们也常年霸榜中国富豪排行榜,风光无限。
然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清晰地意识到,过去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要素都在逐步失灵,包括美国主导的“逆全球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打击,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转变导致的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以及互联网对经济发展与效率提升的贡献终有尽头等等。
此时此刻,中国经济唯有找到新的增长驱动引擎,才有可能成功应对未来我们需要面对的重重挑战。
而这个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引擎,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等。
然而,进入“新质生产力”时代,我们整个社会层面的投融资方式,将会出现一个本质性的转变,那就是——由过去长期的债权投资、短期的股权投资,向未来长期的股权投资去转变。
在土地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时期,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以银行作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为主,背后是将土地作为抵押物而产生的各种债权,因此投资会呈现出“高抵押、低收益、低风险”的特点。
在互联网驱动经济增长的时期,企业的融资方式以私募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和IPO上市融资为主,大多数的资本都在投资过程中追求短期的高回报,因此投资会呈现出“短周期、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
而在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的时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培育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而科技创新想要真正取得丰硕的成果,往往需要资本的投入周期更长、对于风险波动的容忍度更高。
因此,投资于新质生产力的资本,一定是那些更加看重长期回报、对短期风险波动有一定容忍度的“耐心资本”。
2024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被保险行业称为“国十条”3.0版本的文件中明确提到,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可以看到,保险资金作为投资领域投资周期最长、最有耐心的资本,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耐心资本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从国家的战略层面出发,为了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要为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耐心资本;为了能够在社会上广泛地筹集到具备长期投资属性的耐心资本,国家一定会在各个层面扶持保险行业尤其是长期寿险行业的发展。
而这一切,其实也造就了中国保险业未来最大的潜在机遇,不知道大家能否感受得到呢?
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期待,保险资金能够作为耐心资本,在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当中大放异彩吧!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