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萨迦达塔 | 究竟实相没有“我存在”的感觉,它不知道自己“存在”

文摘   2024-11-13 08:24   美国  


解脱之上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的开示录

BEYOND FREEDOM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著
玛丽亚·乔瑞 编辑
灵智宝鬘翻译团队 中译


究竟实相没有“我存在”的感觉,它不知道自己“存在”
 
尼萨迦达塔:在接受完上师的灌顶之后,我经常与同修和师兄弟们(Gurubandhu)一起探讨各种问题。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提到了我的一个具体的疑惑。这位朋友于是在上师的某次开示上,拿我的问题问了上师。上师问,“这是谁的问题?”朋友回答说:“是尼萨迦达塔的问题。”上师突然就站了起来,说:“什么,你有疑问!?”他没再说什么,但从那一刻起,只要我有疑问,答案便会自动浮现。

直觉的出现跟谁坐在我面前有关。假设这里有人坐着,我可能不会直接问他问题,而是转向其他人,向其他人提问。面前坐着的这个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问出了别人想问的问题。我能从人们脸上看出他们境界的高低,但我不会讲出来,因为如果他们还处在较低的层次,可能被冒犯到。

提问者:你说过要二十四小时都保持警醒,对吗?

尼:如果你需要这样,那是因为你仍然将自己认同为身-心,所以你想超越身-心,并与“我在”感融合。

这个如梦境般的世界,由你的觉知创造,也因你的觉知而存在。它是你的觉知的孩子。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尝试与觉知融合呢?

问:我想她的问题是,她更愿意在白天没有念头、想不起有身-心,就像在梦里她并不知道自己有身-心一样。所以她有点困惑。

尼:无论你在清醒状态下做什么,比如试图摆脱自我或保持无念的状态,都会在梦境中重复这么做。相反,你必须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切都融入了你的存在感之中。然后,由于万物已经与存在感融合,而当存在感最终消失时,万物也会随之消失。这就是最终的状态。现在,我之所以看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有明亮的阳光。但如果突然出现一片浓密的乌云,遮住了阳光,一切便会消失。这个世界不是孕育出来的,而是无中生有的。同样地,清醒状态下的这个世界也不是孕育出来的,也是无中生有——未经历孕育,未经历分娩,也没有经历创造。个体的觉知只有在清醒状态下才能工作。

入睡之后,你认为觉知也随之入睡,但遍在的觉知在你睡着后依然在工作。睡着的是个体的觉知。因此,个体并没有意识到遍在之觉仍在运作,或者说,整个宇宙一直在工作。

问:是遍在的觉知还是个体的觉知在进行创造?

尼: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当你处于“我在”感之中时,自我就不存在了——它完全溶解了。觉知出现,被看见了,然后又消失。它就像天空中的空气。错误的是我们把“那个”、那种遍在的觉知,当成了个体的觉知。“觉知”一词,指的应该是遍在的觉知。在深度睡眠中,个体的觉知或生命个体会忘记自己,但遍在的运作仍在继续。无论你睡前在冥想或思考什么,这个过程都会继续。因此,在临睡前诵念神圣的咒语被认为十分重要——为的是让这个过程能够持续下去。

问: 是没有了自我的“我在”感创造了觉知吗?

你:“我在”感是不带自我的。随后产生的是心智和自我。

问:直觉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如何产生的?

尼:“我在”感或存在感,其特质就体现在直觉和灵感上。就像你播下一粒种子,它一定会发芽。同样地,存在感也必然会发芽,体现出其特质。

问:人们彻底迷失在了身体和心意识中,甚至无视于存在感。这就是我询问直觉从何而来的原因。

尼:人们将自己认同为什么,就会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灵感。

问:我们入睡前的精神状态会影响我们的梦境吗?

尼:会的。持诵咒语,可以让你实证咒语的含义。请不要站在人类、个体或个人的角度来向我提问。提问时要明白,你不是一个个体,应该将自己认作是觉知或“我在”感。

问:我们尚不熟悉咒语的发音。持咒时无法直接联想其含义,所以不如母语念出来深刻。

尼:你可以两种都念。你是位老师,我想跟你聊一聊。

问:在我看来,是心智将我们维持在了与所谓的实相分离的状态。先于“我是那”,我就“存在”了。

尼:你太高看心智了,认为所有差别都由心智造成。

问:“我在”才是第一位的。

口译员:“我在”中没有心智。

问:所以“我在”一定是心智的源头。

口译员:是的,心智出现在“我在”感之后,但这个“我在”感与所有行为一起被究竟实相觉照着。

尼:昨天我们谈到了燃香的两个部分:一端的火苗在燃烧,是活跃的;另一端则是静止的、是在观察的部分。活跃的部分被称作摩耶(幻相),由心智推动;不活跃的部分则是“我在”感,或称之为原人(Purusha),它只是在觉照。只有当你认同那个静止的,即认同于原人,你才能成为“我在”感,或成为一切活动的观察者。没有“我在”感的话,究竟实相就不知道它自己“存在”。觉照,并非是刻意为之的。要有觉照的话,就像透过望远镜观看时一样,必需要有“我在”感。“我在感”必须在,才能够觉照。

问:如果你建议处于观察者的立场,那么,行为具体如何发生是否还重要?做出选择与此有何关系,如果有选择的话?

尼:无论发生什么行为,都只是因为你的“我在”感。行为对“我在”感没有任何影响。好坏之类的评判处于心智的层面,但如果你与“我在”感合而为一,那么在那个阶段,那里没有心智或头脑。

问:你所说的“遍在的觉知”,是不是就是内在的上师或“自性上师”(Satguru)?

尼:如果你从身-心、个人或个体的角度来谈论,你才会拿“自性上师”去跟“遍在之觉”做比较。但如果你成为“那个”,即从究竟实相的角度看,一切都是“一”。



点击“喜欢作者”,支持原创翻译!






灵智宝鬘
这里是灵性真知的箴言荟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