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恩施玉露,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恩施”,对绿茶有过研究的朋友,或许脑海中会浮现出另一个名字———芭蕉侗族乡。
相传恩施市芭蕉乡黄连溪村一兰姓茶商垒土为灶,以蒸汽杀青,研制出恩施玉露,这就是后来的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现存唯一沿用蒸汽杀青工艺的著名绿茶品牌、曾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的绿茶品牌,它的发源地,正是如今的芭蕉侗族乡。
现如今,芭蕉侗族乡大大小小的茶叶生产企业、小作坊多达300余家,茶叶种植面积6万多亩,茶叶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茶叶经济为芭蕉侗族乡家家户户增收,哪怕是没有一技之长,也可以种茶、采茶保一年开支,上至八十岁行动可自理的老人,下至豆蔻年华的孩童,只要勤奋,都可在茶园收获满满。茶叶经济,开辟了芭蕉侗族乡人民奔小康的快车道!
众人只知如今芭蕉侗族乡是有名的茶叶大乡,却不知曾经的芭蕉侗族乡人民只能背井离乡,靠下苦力养家糊口。
小时候放过牛,牛是一家的主要生产力之一,犁地、犁田、开荒、造肥、驮生产资料都得靠它,那时候咱们家的地还没有种上茶叶,父母在家种点玉米、小麦、水稻、红薯、土豆、橘子等农作物,基本上只能保证一家人不饿,鲜有积蓄,就连修房子,都是以工换工。
尤记得父亲在河边筛沙,以肩膀挑行几里地换取几毛钱的收入。
后来,乡里有一位党员干部,大力支持发展茶叶。茶叶的种植周期至少需要两年,如果乡亲们的地里种下茶树,意味着其他的农作物要大幅减产,这对当时目光不长远、且堪堪以种地保证温饱的侗乡人来说,完全是一件不敢想象、不敢接受的事情。
尽管面对如此巨大的阻力,那位党员干部依然坚持发展茶叶,挨了多少骂,他自己也不记得。但我父亲记得:他扛着锄头,去田埂上放了别人家田里蓄的水,把水田变成了旱地,这样一来,那块地就不能再种水稻,变成了茶树生长的圣土。
后来,没再听我父亲提起关于他的事情。但是芭蕉侗族乡如今地里的茶树,却是生机勃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敲开了侗乡人幸福的大门。
吃水不忘挖井人,芭蕉侗族乡的茶产业,是一代又一代的领导班子高瞻远瞩,长远谋划的结果,如今产业园已规划了三期,作为芭蕉侗族乡茶叶经济的受益人,我期待着未来产业的发展,也会为我乡的茶叶经济迈上下一个台阶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