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溶酶体"出口"的机制

文摘   2024-11-05 23:38   日本  

在我们体内,每个细胞都有一个叫做溶酶体的"垃圾处理站",它不仅负责降解和回收细胞内的废物,还储存着许多重要的物质。其中就包括一类叫做多胺的特殊分子,它们就像细胞内的"万金油",既能保护DNA不受损伤,又能清除有害的自由基,还能调控基因的表达。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体内合成的能力会逐渐下降,这时就特别依赖从外界摄取的。然而,这些被运输到细胞内后,是如何从溶酶体中释放出来的呢?


科学家们发现,在溶酶体膜上有一个名为ATP13A2的蛋白质,它就像一个"搬运工",负责将从溶酶体运送到细胞质中。更有趣的是,这个蛋白质的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ATP13A2究竟是如何识别并转运多胺的,它的工作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界。



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等研究团队在 Molecular Cell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冷冻电镜揭示人源ATP13A2蛋白介导多胺外排的脂质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人源ATP13A2蛋白的结构,阐明了其介导溶酶体膜多胺转运的分子机制,为理解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见解。



研究团队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技术,在四种不同条件下(AMPPCP、AlF4--ADP、BeF3-和AlF4-)解析了人源ATP13A2的结构,分辨率达到3.54-3.92Å。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生化实验验证了关键氨基酸的功能。




整体结构解析




通过冷冻电镜分析,研究者首次解析了人源ATP13A2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结构,分辨率达到3.54-3.92Å。结果显示ATP13A2具有典型的P型ATP酶结构特征:包含三个主要的胞质结构域(A、N和P)和10个跨膜螺旋(M1-M10)。与其他P型ATP酶不同的是,ATP13A2还具有独特的N端结构域(NTD)和C端结构域(CTD)。其中CTD形成一个短的α螺旋,用于稳定P结构域,而NTD则从A结构域延伸并锚定在脂质膜上。功能验证实验表明,NTD的缺失会严重影响EP(磷酸化酶)的形成,而CTD的缺失仅导致EP形成的轻微影响。




多胺识别机制




在BeF3-和AlF4-稳定的E2P(SPM)和E2Pi(SPM)状态下,研究者观察到在M1-M2和M4-M5片段之间形成了一个长通道。这个通道呈现出显著的负电性,主要通过以下两类氨基酸残基识别: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sp254、Asp463、Asp960和Asp967)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Trp251、Tyr256、Tyr940和Phe963)。突变体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残基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突变体都显示出降低的精胺依赖性ATP酶活性,同时保留了形成EP的能力。




构象变化与转运途径




通过比较E2P(SPM)和E1P-ADP状态的结构,研究者揭示了E1态到E2态转换过程中的构象变化:N结构域发生大幅位移,P结构域相对膜平面发生倾斜,A结构域向胞质侧上移并发生旋转。这些胞质结构域的重排引起了跨膜区域的广泛重构,特别是M5和M4b片段胞质部分的轻微倾斜,以及M1-M2片段的大幅上移和旋转运动。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内腔门的打开,形成了多胺进入的通道。




脂质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NTD含有几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簇,可能构成磷脂酸(PA)和PIP2结合位点。实验证实在没有这些特定脂质时,磷酸化的ATP13A2倾向于保持E1P构象;添加PA和PIP2后,反应循环向E2P构象推进。这表明特定脂质的结合可能通过稳定NTD与脂质膜的相互作用来影响E1P到E2P的转换。这一发现得到了结构数据的支持:NTD仅在E2P构象(BeF3-和AlF4-状态)中可见,而在E1构象(AMPPCP和AlF4-ADP状态)中几乎完全无序。



酶活性分析




研究团队对ATP13A2的ATP酶活性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通过微粒体实验,在37℃条件下测定了ATP水解速率。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酶的最大活性(Vmax)为20.0±3.7 nmol mg-1 min-1,K1和K2值分别为1.7±0.5和4.5±0.1 mM,Hill系数n1、n2分别为1.2±0.2和5.9±0.5。这些数据符合复杂的Hill方程:v = Vmax[(1/(1+(K1/[SPM])n1)) × (1-1/(1+(K2/[SPM])n2))]。

有趣的是,在高浓度精胺存在时观察到了意外的抑制现象,这一现象此前未被报道。研究者推测,ATP13A2的转运和/或ATP酶活性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与NTD结合的特定脂质。这也暗示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调节因子混杂在微粒体样品中。

为了测定稳态下没有底物时的EP形成量,研究者使用[γ-32P]ATP对微粒体中的ATP13A2进行磷酸化。通过酸性SDS-PAGE(pH 6.0)分离蛋白质,并通过数字放射自显影定量与ATP13A2相关的放射性。结果显示,空载转染细胞的微粒体背景放射性不超过表达野生型ATP13A2的微粒体总放射性的9%,证实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这些详细的酶动力学参数不仅揭示了ATP13A2的催化特性,也为理解其复杂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发现也提示ATP13A2在细胞环境中的调控可能比预期更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




研究首次揭示了ATP13A2介导多胺转运的分子机制,发现其具有独特的底物识别方式和构象变化过程。特别是NTD结构域在E2P状态下的稳定作用,为理解ATP13A2功能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P5B-ATP酶的工作机制,也为开发神经保护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1)00949-7

撰文|Coral
责编|Asher
转载、交流、合作

联系我们

NeuroWorld

神经世界
聚焦神经科学领域前沿,报道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