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都非常关注其理论的发展和变化,非常感谢沈世琴教授今天给我们带来依恋理论发展的新应用——依恋与适应动态成熟理论模型。
这是非常宝贵的30分钟演讲,沈教授向我们详实地介绍了什么是依恋与适应性动态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应用在我们的家庭治疗中?如果你对依恋理论感兴趣,沈教授带来的《依恋与适应动态模型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一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非常的荣幸受邀参加青少年与儿童心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论坛,我分享的题目是:依恋与适应动态成熟理论模型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模型,我们对依恋理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我们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依恋与适应动态成熟模型。他是经过差不多40年的研究,在近20年才完善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个理论模型有一些什么基本概念,以及它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怎么的,它在家庭治疗中又如何应用的?今天我大概用半小时的时间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首先,什么是依恋?我们从这个依恋与适应动态成熟模型的这个视角,它是怎么去定义这个依恋的这个概念,它都有些什么样的含义?
那我们在理解这个依恋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就是母婴关系或者母婴互动,这个父母或者说照顾者与婴儿,或者是说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它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反应具体是有什么样的影响?影响又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从婴儿期去理解。我们说,当我们的婴儿,她有一些本能的需求,比如说她饿了要吃了或者要喝水了,他拉了粑粑,他不舒服了,他想要爸爸妈妈去跟他更换他的尿不湿,基于这样一些本能的需求,这个宝宝他可能就会发出一些信号,那当然我们说婴儿期,最主要的信号就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发出信号。那么作为父母来说,获取这些信号以后,他就可能给到回应,给予回应。那回应他可能有这个调节的和不调节的这个回应。那么如果这个回应,这个调节或者不调节的回应反复的发生,这个婴儿他可能就会对父母的信号功能以及如何行动可能会进行预测。我现在哭,接下来我的妈妈是会回应我,让我回到一个舒服的状态,还是我妈妈不回应我,还是我妈妈给了我一个粗暴的回应,它是可以预测的。
那么从这个依恋与适应动态成熟理论的模型,它就给了这个预测,一个抑制表征,一个预测表征,把它界定为抑制表征。因而他基于自己的预测,然后他触发一定的保护行为反应,从这个模型的角度把它界定为依恋策略。那么与此同时,当这个依恋策略形成了,反过来依恋策略会影响到新婴儿,他如何的去发出信号。比如说我基于我之前的经验,我发展出来我的预测是,我哭了,也没有人回应我。或者我哭了,我妈妈会很愤怒的回应我。那这个时候宝宝就发展出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说那我就不要表达,我尽量是不要表达哭,我尽量是抑制住我的这些负面。抑制了之后这个信号就让父母就无法去识别到这个婴儿的信号。那么如此以来,循环往复,我们说母婴的互动就会影响到我们孩子的各种保护行为,或者说应对策略的产生,就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应对策略。
我们前面两位老师也讲了,就是说我们这个行为的底层,它是为了自我保护,那我们这个依恋的行为,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所以从这个理论模型的角度依恋的含义就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它是在关系层面,那么依恋它是一种独特的持久的情感关系,也就是说依恋的本质就是情感连接。这个情感连接是人的本能。就是婴儿天生的他要渴望跟自己的父母建立情感连接,父母是首要的依恋对象。然后才是其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那些照顾者,他是次要的。
第二个就是在信息加工层面,它就是指我们刚才讲的抑制表征的形成,它就是指它的底层,因为父母和婴儿之间的循环重复的互动,它会让婴儿特定的神经网络激活,从而形成一个表征,这个就是特定的神经网络,激活它的这个神经机制。
第三、那么它的功能层面,就是我们说的这个依恋行为的功能,它是为了自我保护,终极的功能也就是生存与繁衍,把它定义为叫依恋策略。
依恋有包含关系层面,信息加工层面和功能层面的3个方面的含义。
那什么是依恋策略?我们在依恋关系中,我们在那样的一种关系中发展出来的鉴别危险、应对危险的策略。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存在着危险。我们如何去鉴别它是不是一个危险,比如说考试考差了,这样一件事情,有的孩子就鉴别为是危险,有的孩子他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危险。那么他是基于自己以往的经验,那么他把它鉴别为一个危险了之后如何去应对,那有的孩子就选择就是改,我把成绩改了,或者是说我欺骗,我隐藏。有的孩子他可能会去觉得说,我如果是欺骗了我可能受到更严厉的惩罚,那我还是老老实交代。所以他就会基于自己以往的经验,也就是他的表征来发展出应对策略来。就是所谓的我们说“摩天轮”,它表达的就是它描述的我们所有的依恋策略。
基本的依恋策略就是ABC三种了,ABC三种其中还包含一些子策略,比如说A1—A8,C1—C8,B1—B5,然后还有AC交替AC混合这样一些子策略,那么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修饰因子了,比如说刚才王教授也讲到了像家庭里面可能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创伤,丧失忽视虐待这些,他可能会对我们原本的基本的策略起到一些掩饰的作用,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我就只跟大家简单讲一下这个基本的策略ABC它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它有一些什么样子的特点?
比如说我们说中间的B型平衡性,就是balance,那它是源于什么样子的养育方式了,大家大概还记得我第一张PPT里面呈现的那张图。父母养育方式或者互动模式,它会激发特定的神经网络形成,也就是抑制表征的形成,然后基于表征触发行为反应自我保护的策略。那么B型它是源于持续精力照顾者的一个可预测的调节的回应。什么是可预测的调节的回应,就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的宝宝每一个婴儿他都会有哭闹的时候。他不舒服了,他会哭,那比如说宝宝他以哭的方式发出这个信号。妈妈正在厨房里,妈妈听到宝宝哭,妈妈可能就会说来了,然后妈妈就尽快的走到宝宝的身边,那么对于宝宝来讲。他的听觉他听到妈妈的声音,然后听到妈妈的脚步声。然后他感觉到当妈妈走到他的摇篮旁,俯下灯,把他抱起来。对婴儿来讲,他感受到的就是自己被妈妈的双手托起。然后感觉到自己被妈妈摇晃。摇晃中期间它有一个基础就是我们说的自主神经就得到了调节,然后这个宝宝得到了逐步回到一个舒服的状态。如果这样子的回应方式循环反复的发生,那么对于基于婴儿,他的经验就是他的表征就是我不舒服的时候我哭一哭,发出信号我就能我的预测接下来我的妈妈会来到我的身边,把我抱起来摇晃。就叫可预测的调节的回应。
基于这样子的这种互动模式,孩子就可能会发展出B型叫平衡型的依恋策略。那么这个策略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它就是能够在面对危险或者压力的时候、威胁的时候,它能够准确整合准确的认知和情感的信息。也就是说,当有压力的或者是有危险的时候,我能够比如说我跟妈妈的关系里头能够真实的去表达我。真实的认知也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自己的想法。也会真实的去表达自己的父亲情感。基于我的经验,我是可以表达我的生气表达害怕,表达悲伤的。在行为层面,他会兼顾自己以及他人的需要,想法和感受,有能力去灵活应用各种策略。
那么A型策略,它源于什么样子的养育方式——就是持续,大家一定强调持续它不是短时间的,是长期持续经历照顾者可预测的不调节的回应。比如说我在我的经验里面大概率我哭,你是不会回应我的。或者是大概率在我哭你都是很粗暴的回应,我这就是可预测的但不调节的回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发展出A型的依恋策略,我们就叫疏离型。疏离型的信息加工的方式是基于认知偏向的。换句话说,他抑制情感,抑制负性情感的部分。那么这一类的策略里面,他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的认知可能就会出现扭曲,各种程度的扭曲,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到妄想。
比如说斯德哥尔摩的人,他会出现一些妄想的认知,那么这一类的策略使用者他会抑制负性情绪的表达。他只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是虚假的积极情感。或者他表现为平静。但他会把愤怒悲伤害怕这些负面情绪尽量的压抑下去。这些真实的负面情绪尽量的压抑下去藏起来。直到他超过他的成熟度,压不住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表现,这是情感方面的表现。在行为层面,我们说a型策略的孩子,他可能就会比较听话,很乖巧。我们叫过于的听话过于的乖巧就是表现为过于的顺从讨好。所以他会去预测依恋对象,期待他做什么,想要他什么。别人期待他做什么,想要做什么,在别人还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在别人还没有表达需求的情况下,他就已经去替别人做好了。这一类的这个体,他也比较这个,他的行为层面是比较僵化的,甚至他的极端的情况下,他的身体语言都是比较僵化的,如果他们来到咨询室,他有可能很僵化的,很僵硬的,一直坐在那里。比如说小学生,他可以50分钟一直端端正的在教室里听课一样坐在那里做咨询,这就是那种A型策略的孩子的表现。
那么C型我们又叫胁迫型,那它源于什么样子的养育方式,也就是我们说持续经历照顾者无法预测、缺乏一致性的反应。所谓无法预测,没有办法去判断你会怎么样回应我,有时候你可能给到我恰当的回应或者是一个能够就是满足我的需求的回应,但是有的时候你可能没有回应,有的时候你给到我粗暴的回应。有的时候我真实的表达你回应了我,有的时候我真实的表达你不回应我。我夸张的去表达我很放大的去表达我的愤怒或者害怕的时候,你就回应了。
所以这种情况就会让孩子发展出一个基于情感偏向的信息架构,那这对孩子的情绪他是放大的,分裂的。他的认知里面也会存在,我会遗漏一些信息,就忽视的,我遗漏一些信息,我会就是扭曲一些信息,我会伪造一些信息,就虚假的认知。我也会否认一些认知。情感就是我们说放大的分裂的负性情感,是什么意思?我们说这一类的个体它会表现为有些时候我会放大部分负面情绪,然后抑制或者是掩饰隐藏另外一部分负面情绪,那么所以它就会表现为有的时候放大愤怒。那他把这个恐惧和对安慰的渴望,悲伤的情绪,他把它掩饰起来藏起来。有的时候,他又会放大他的害怕和对安慰的渴望,就是他总是看上去可怜巴巴的需要好多的安慰都不够,他可能掩饰了他真实的一个愤怒的情绪。所以这一类就比较复杂,因为他可能会切换。你如果遇到这一类的来访,你会发现他不断的切换他的这个情绪反应。
所以我们就讲了,你有了这个理论模型之后,你去识别不同的来访者,他在使用什么样的策略的时候,你的共情的方法可能是不完全一样,我们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同一种共情的方式。我们是会去共情他这个深层的被他掩饰了的这个部分的情绪,所以你得要识别到你,你得要识别到这个策略,你要对这个策略进行评估,然后你才有可能我们说拨开云雾,见到它底层的这个真实的负面情绪的。然后去共享它底层的真实的负面情绪,治疗才能够起效,共情才能起效。否则你的共情有可能是加大或者是加重他的问题。
在行为层面,这一类的个体,他会胁迫别人,他比较强势,他会强迫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会不断的去制造问题,作为孩子,他会不断的搞事情制造问题,让家长今天到学校去灭火,然后明天可能要到补习班去灭火,所以如果孩子已经发展出这种策略了,对于家长来说是很困难的。
这是我们基于婴儿期的一个发育,我们去理解这三种策略是怎么形成的,那作为成年人或者是青少年期。青春期就已经很明显了,接近成年人了。我们说过渡期以及成年期这三种策略它都分别有什么特点,我跟大家简单做一个介绍:
比如说在事实和感受层面,
那么使用A策略的人,他就过度的去关注于事实,过度的关注事实,忽略感受;
而C型策略的人,他可能会过度的关注感受,他会跟你讲很多他的情绪反应,而且会放大;
那么至于这个B型策略,它可能就是平衡的一个状态。
那么A策略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会过度的去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他给你描述一个事件的时候,他把周围的环境,周围旁边有几棵树,树之间的距离大概有几米,他都可能给你描述,但是他会去忽略情绪的情感。所以他也显得是描述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是比较刻板;
C型策略他描述事件的时候,他可能是不连贯的,他令人困惑的,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的顺序,他是讲不清楚的,但是一会跳到这里或者跳到那里,是很发散的。
对于负面情绪就好理解,
我们刚才也讲到A型它是疏远,也就是它回避的,那么C型是夸大的放大的分裂的;
那么B型就会真实的去表达关于自己与他人的观点;
A型策略的人,他会过度在意别人的观点,你可以发现有的孩子他说我自己很内耗,他很在意过度的在意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对他的评价对他的看法;
而C策略的人,他会过度的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自己总是对的那一个,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的。
关于过去和现在,
A策略的人,他会回避过去疏远过去,说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那有些事情是过不去的;
C策略的人他可能会沉浸在过去,我们说preoccupied。preoccupied就被过去给淹没掉,卡在那里。他跟你讲讲故事的时候,讲事情的时候就好像他会此时此刻就已经回到了过去;
这个B型策略的人就可以讲过去。对于现在有用的部分与现在整合在一起。
关系,
A型策略的人会否认关系的重要性;
那么C型策略的人会夸张关系的重要性;
B型的可能就比较适中一点。
关于责任,
A型策略的人会承担过多的责任,比如说孩子有些孩子他过度的承担责任,为什么凡事都是我自己不够好?都是我自己不够努力,成绩下降了,我自己不够努力,那比如说有些孩子他来做咨询的时候,他会非常的敏感的捕捉到你这个系统。家庭治疗师好像你提问,即便你是用循环提问。他也觉得问题的背后会让父母难堪。他就会立马跳出来说我的问题都是我自己的错,跟我父母没有关系的,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那C型策略的小孩或者是成年人也是一样的,就是他是不承担责任的,都是别人的错,那都是别人的不对了,你不那样,我就不会这样;
那么B型的人就会去适当的承担,是自己的责任就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不是自己的责任我不会替你承担,但是A型策略就会去替别人承担责任。
关于自我,
B型策略的是一个连贯的;
那A型它是不连贯的,分裂的,它中间可能会断掉,比如说他可能我小学期间那一段时间,我是想不起来。或者是说我青春期的很多事情想不起来,那也就刚才王老师讲的可能他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创伤那个部分,他就他可能就把它屏蔽掉,所以他是不连贯的;
分裂的C型策略的人,我们刚才不是讲,他也是不连贯的,他是不断变化的。他有时候是一个强大的,无所不能的自我,有的时候他是一个脆弱无助的自我。所以他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有的时候可能就会被我们的来访者牵着鼻子走,你会觉得很累。
B型的它当然就是比较连贯的。
对未来,
这个A型策略的就是比较是认知偏向的,它是比较刻板的,去固守规则的;
而C型策略的它就是神奇的,它是没有多少逻辑的,反正他就会给你画饼,说肯定可以到了什么会怎样,但是他不会,他没有根据,他不会跟你讲清楚他的逻辑是什么;
B型它是平衡的,认知和情感平衡整合的,那么它是有弹性的,他可能有的时候要固守规则,有的时候他可能也会发挥一些自己的想象。
那么跟咨询师我们说跟访谈者的态度,
那么B型他是协作的,合作的;
A型的人就是比较听话,也比较顺从的,比较顺畅的;
C型策略就是比较好斗的,还会挑衅咨询师。
就好比刚才我们姚玉红老师讲的那个家庭多家庭,他就讲有一个爸爸,就是每当这个带领者提到他们家庭的这个部分挑战的部分,他就要站出来质疑或者挑战咨询师,也许那个爸爸他就是好斗的那种,这是成年人,他有基本的核心理念。
就是这个理论模型,我们把哪些理念用于我们的治疗中,首先它是强调从生物神经心理关系,环境的相互影响去理解行为。跟姚老师讲到的这个部分是一致的。多方面的生物神经心理关系环境都要去考虑了。
那么这个模型它关注危险,我们不回避危险,我们就要承认,现在这个家庭它就是遇到了一个危险,那危险它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危险,也有可能是一个隐含的危险,因为某一个事件激发了。激发了他未解决的创伤,他基于自己以前存在的一个未解决的危险还在那里。他被激活了。一方面,承认危险会导致压力,可能导致一些疾病也导致一些焦虑或者是新生的疾病。他也认为说危险它也是一种资源危险,它是一种有策略的方式,组织着我们的行为。比如说我们讲的时候,大家比较熟悉的直升机妈妈,冰球妈妈他们就把孩子成长的路上所有的危险与危险都给他扫除了。但这是让孩子失去了发展应对策略的这样一个机会,那就像孩子的抗压,抗挫的能力就比较弱,他应对危险的能力也是比较弱的。那我们说孩子他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遇不到危险。这些危险他可能就是恰恰是因为这些危险让这个孩子在生活当中,在学校园里,他不断的去发展出了一些应对危险的策略,所以就会让他抗压,抗挫或者是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更强。所以危险它也是一种资源。
那另外一个模型,它聚焦适应,我们叫依恋与适应,我们依恋的这个功能,它就是为了适应这个环境,那个终极功能就是为了生存。所以他强调适应比安全更重要,那么在以前的依恋的这个理论里面更多的比较强调,我们说安斯尔斯他的研究以及梅因的研究是强调在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里面,我们尽量去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个模型,它更聚焦的是适应。那么他认为人们无法总是控制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但是我们可以在信息加工以及我们的依恋策略的选择方面变得平衡。我们可以去突破去变得平衡。
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这个模型强调依恋策略,它是动态发展的,它是怎么动态?一方面它是自己心智。我们每个人,我们孩子的大脑的发育成熟度以及我们心智的成熟度。我们个体不同的发展,我们个体发展的不同的周期逐步的成熟,它会不断的变化。
另外一个就是它会随着外部环境的一个改变,那外部环境就是我们刚才说,最直接的环境就是亲子关系,我跟我的重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家庭环境,两个人的关系,我和爸爸的关系和妈妈的关系,系统的关系,我们家庭系统内部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就是家庭环境。除此之外,当然我们的校园的、班级的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学校的人际以及跟老师的关系,也都会影响到一个策略的发展,甚至我们一个教练,我们都出去打篮球,这个教练对我很好,跟我建立起比较好的依恋关系,他都会可能让我的策略是动态的,发生一些改变,这是也是一个自然取胜的理念,他强调适应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那ABC三种策略它都是在某些情景之下具有适应性的,没有一种策略,对任何情景都具有适应性,可能在安全的环境下,那个当下这个短期是使用B型策略,更具有适应性,但是在危险的环境中可能非B的策略,A型,C型或者AC交替,它可能比B型策略更具有适应性。当然一个最理想的最健康的模式是什么?它永不止境!
但是最好的模式或者是最健康的模式,就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能够采用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也就是一个短期。但是同时有能力在不同的情景下使用不同的策略就是长期的适应,比如说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这个时候很容易生气,那我在学校这种环境之下,我还是尽量的能够去克制一下我自己的情绪,我们说一定程度的压抑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但是我回到家里这个安全的环境里面,我就可以去跟爸爸妈妈去表达,那么我们现在很多来做咨询的孩子,他是回到家里是不表达。
所以从这个图中我们知道,我们说这个人际互动,那也是最早的照顾者与婴儿的互动,它其实会让我们影响我们孩子的大脑的发育。换句话说,大脑在人际互动中被塑造人际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这里抑制表征的修正,抑制表征的修正就是依恋策略,动态发展和成熟的基础。我们这个依恋策略要发展,要改变,那么它有一个前提——抑制表征的一个改变,而抑制表征要改变的前提,就是互动模式要发生改变。
我们说基于依恋与适应动态成熟理论模型的这样一个家庭治疗,或者是以这个模型为核心的一个家庭治疗。关键是通过扰动互动模式改变抑制标准,最底层的东西是改变抑制表征,然后从而促进依恋策略的发展出灵活的策略,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策略,那么有利于一个长期的一个心理健康,那么这是核心的理念。
在家庭治疗中,这个模型怎么用,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
首先,家庭治疗的底层,它的基本的结构和态度,还是系统式的家庭治疗。就是前面姚老师讲到的多家庭的也是那基本的结构和基本的态度系统是家庭治疗,假设循环中立,基于我们这个依恋与适应动态成熟理论模型,我们建立关系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技术,就是基于这个模型的共情与多方共情的技术,那是一个基础。我们前面讲到了,就是A型策略的,它是压抑各种负面情绪都在压抑,但是C型策略的它是部分的压抑,然后部分的放大。所以在我们的这个咨询家庭治疗中,我们会去识别加每个家庭成员,他到底在使用A型策略还是C型策略?那我们在家庭治疗中是很难遇到,基本上没有遇到过这种B型策略的家庭成员的。所以在我的经验里面,我觉得父母当中,但凡有一个人,他比较平衡,这个孩子一般也不至于说出现一些心理的或者情绪的方面的一些或者行为层面的一些问题。
这个识别是非常的重要的,它也是一个基础。建立关系的一个基础,那么具体在早期干预初中有什么应用,比如说我们在系统家庭治疗的基础之上,我们会增加一个部分,我们就是非常重要的,就去识别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爸爸妈妈各自在使用什么依恋策略。在识别依恋策略中,我们要对危险进行评估,现实中的危险以及隐含的危险。所以我们的概念化里头,我们会涉及到理念策略的假设,我们形成了因为孩子是什么,就是什么样子的养育方式、互动模式导致孩子可能发展到什么样的策略,这个策略跟症状的关系,这个策略它在症状的这个发生发展以及维持的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就是我们的这个概念化稍微有所不同。
在中期的时候,我们就更多的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关键就是聚焦互动,改变意识表征,促进策略的发展。那么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就是我们要除了我们系统是治疗的那些技术,我这里就是特别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呈现互动中的一个不良循环。非常细致的去把那个互动序列拉出来,然后去识别扰动每一个行为底层的这个抑制表征,每一个行为底层的抑制表征通过循环提问的方式。从而实现阻断不良循环,那当然最终的是促进他发展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使用不同的策略。
那么到后期晚期的时候,就是聚焦它的一个长期适应。我们说的一个长期适应就是一个更健康的一个状态,那么也就是他的认知与情感的平衡架构的左右脑,同时架构平衡架构,那么这个过程中我们常也会出现矫枉过正,更常见于就是使用A型策略的小孩。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他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早期它会动态发展,我跑到C型策略来这边来。这个也是可以接纳的,是被允许的。我们的工作中更多的孩子差不多就是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使用A型策略的,我们允许他在治疗的期间,当然就是要带领家长父母一起去接纳,在这个治疗期间,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这个孩子有的时候他可能会过度的去表达他的负面情绪。我们在晚期的时候,我们会去处理这个部分,让它回到中间一个平衡的一个一个状态。总之就是巩固变化,增加弹性。
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一个主要的内容,推荐几本专业方面的书。就是我的老师派特老师,也就是安斯维斯的学生,他的一本最经典的理论的书叫《养育父母》所有的理论都在这本书里面。然后这是他的《依恋与家庭治疗》的这本书。另外还有一本就是他的后继者,也是我们国际医疗研究协会的英国的委员,他的一本书就是基于依恋的一个成人咨询。那这本书,我们团队已经把它翻译成中文了,那么中文书的名字叫《心理治疗中的依恋访谈》,大家有兴趣可以买来读一读非常实用的一本书。
那么其他还有一些更多的信息可以关注我们的,这个就是我们的公众号里面也有关于这个模型的一些解读和更深入系统的理解。那么。关于在家庭治疗中如何应用这个模型也有一个90分钟的公开课在我们的雨点心理B站的网页上面。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