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宇凡
编辑/嘎嘎丨排版/子晨
问题:
“想问宇凡学长:要怎么在访谈中获得受访者的信任,让我尽可能多的获得真实信息呢?
研究背景:
我目前社会学硕士在读,正在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但我有一点困惑,有时在田野和访谈中,我觉得访谈对象有一种“收着”的感觉;访谈结束后整理素材,感觉没有聊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不确定这是我对访谈者的不信任呢还是其他原因?
回复:
“同学你好呀!访谈中如何“求真”这个问题很关键!你提到的访谈对象有一种“收着”的感觉,不知道是否互相信任,这就是在访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我们与访谈对象的关系。
所以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在有限时间的情况下建立稳定信任的访谈关系呢?这里推荐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ario L. Small 与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Jenna M. Cook 的一篇文章《Using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Why》,台湾大学的谢达文对此做过相关的摘录总结,包括以下几点:
*Mario L. Small
*Jenna M. Cook
1. 照顾受访者的自尊。有时候,受访者可能会为了避免丢脸、避免暴露无知,而隐瞒真实信息。所以我们要为受访者准备些轻松的诉说理由。比如:“我知道现在大家可能不太会一直关心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但你可不可以和我分享,最近有没有读到关于东亚危机的信息呢?”
2. 不要直接问为什么。避免使受访者觉得我们需要一个“好”答案,而非“真”答案。“如何发生”比“为什么”在访谈中的效果要好得多,也能推动受访者的回答更具体一些。
* (图源:MIT D-Lab)
3. 温柔地引导受访者重建情境细节。还有时候,受访者无意说谎,但会因为记忆偏差或主观体验差异,产生不同的说法。这时候,“引导受访者”就非常重要!关注事件发生时TA的情绪、感受,查阅照片、日记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4. 询问受访者"他们觉得别人怎么想”。 邀请受访者转述别人的经验是了解他们行动时会如何考虑的好机会。例如在Small的文章中,他引述了关于辍学生研究的例子:当研究者问出“你有认识其他选择辍学的人吗?”时,受访者会主动把别人的经验跟自己做对照,讲出“我也如此”的一些观点。
* (图源:MIT D-Lab)
5. 抛出反事实的假设性的问题,归纳人们行动的真正逻辑。受访者经常会讲一些事后之见而非当时的真正动机,此时,“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你还会这么做吗?”这种问法就很管用。比如Jenna M. Cook在访谈中先询问受访者之前生了儿子(或女儿)之后做了什么,再接着追问“如果当时这胎是女儿(或儿子)呢?你还会这么做吗?”,这样就可以看见受访者不会直接承认(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的性别逻辑。
以上都是技巧,具体运用要取决于不同情境,要根据不同的群体与文化随时调整呀。祝访谈顺利!
——孙宇凡(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哦)
推荐文献:
Small, M. L., & Cook, J. M. (2023). Using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why: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the study of motivated action.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52(4), 1591-1631.
相关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