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建华
编辑/黄倩倩
校订/兰雅婷、孙宇凡
想想我们城市里的犯罪:从杀人命案、强奸案到摩托车抢动案。你觉得外地人和本地人,谁的受害比例会更高?
这就是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徐建华老师的第一篇英文论文的研究主题。徐老师以前在珠三角的派出所做警察,后来在香港大学读博以及在澳门任教。特殊的职业经历让他觉察到了这个有意义的选题。然而,从直观的数据与经验,到找到聚焦的学术选题,甚至一步步调查和写出来,还有漫长的道路。
徐老师对自己这篇论文发表心得的总结,非常值得一读。徐老师很坦诚地述了自己的研究选题的过程、写作摸索和投稿的经历,相信对正在学习成长的我们,也都会有帮助!
*澳门大学-徐建华
01.
如何选题:研究另一个可能的自己
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这一定是我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因为当时我觉得英文的文章太难写了。这篇文章也是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图源:Robbery of Motorcycle Taxi Drivers (Dake Zai) in China |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 Oxford Academic (oup.com)
我就来反思一下我当时为什么会去研究摩托车搭客仔被抢。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之前在派出所做警察,我碰到的第一个杀人案就是摩托车搭客仔被杀死了。死者大概刚20出头的年纪,而当时我大概25岁,他比我还小,却被杀死了。后来我们还去跟他女朋友说:你男朋友昨天晚上被人杀死了。我觉得这件事对我的心理冲击特别大。后面我去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想要去研究这个内容。
我在派出所里的时候有一些观察,也对南方的某个城市的警方数据做了一些分析,我发现暴力犯罪中绝大部分受害人都是外地人,不是本地人。
所以,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在想:我要去研究外地人为什么在城市里面受害的比例那么高。因为我自己来自农村,我的同学、家人都在外面打工,我当时的感觉是如果我不读书,我跟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所以,我当时去做的研究跟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非常相关。
*图源:unsplash
但是,当我真正着手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一开始我是想研究整个暴力犯罪,可后面发现没法做,因为暴力犯罪类型太多了,我必须要把研究范围缩小。
于是我想研究杀人案件,尤其是医院在命案里面所起的作用,因为我在派出所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讨论:这个案子是伤害案还是杀人案往往取决于医院救治的及时不及时。当时多数地方医院常常是交了钱才进行治疗,没钱就会放一边。
*图源:unsplash
可是,当我去医院找人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没人理我所以也没法做。伤害案也没法做,因为现实中伤害案的犯罪者和受害者其实是很容易转换的,很难说哪一个是犯罪者哪一个是受害者,法律上只看谁伤的更严重,谁就是受害者,通常不会考虑是谁挑起事端。
然后我想去研究强奸案,可一个男生去研究强奸案,那就更难了。所以,最后发现最容易做的可能就是抢劫了。我当时看到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抢劫,在我待的地方,最严重的也是我最想做的抢劫就是招嫖抢劫,即“仙人跳”。
因为那地方打工的人特别多,这种案子也特别多,可是找不到访谈的人。然后就是抢劫情侣的比较多,打工的人都到外面去拍拖,尤其喜欢去那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容易被抢,但也很难找到访谈对象。
排第三的就是抢劫摩托车搭客仔,这些人是最容易找到的,因为他们总是在街上。在我待的地方,所有的搭客仔不是自己被抢过,就是他的朋友被抢过,所以我的研究就集中到这一群人身上来了。
其实选题是一个从大到小逐步聚焦的过程,从研究的兴趣开始,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所以我选择了摩托车搭客仔被抢这样一个主题。
*图源:unsplash
02.
如何收集资料:不拘一格收集资料
我那篇文章用了几个不同的方法收集材料。第一是用了珠三角一个城市某一年所有搭客仔被抢的数据,这是官方的数据。
我的直观感觉是好像外地搭客仔被抢了很多,但是我没有办法量化到底外地搭客仔是不是比本地搭客仔被抢的更多,如果是,又多出多少?
但突然有一天,我在街上走着,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在那个城市里选了4个观察点,这4个观察点都是搭客仔聚集等客的地方,我就待在这些地方计算那里搭客仔每个整点搭客的人数。我主要是想看看每个地方一整天的活动大概是什么样的。但是怎么区分哪些是外地人、哪些是本地人呢?
*图源:unsplash
我又观察到了一个情况:外地人和本地人摩托车的牌照不一样!所以,我基本上是用外地牌和本地牌来区分哪一些是外地人哪一些是本地人。
等我的文章发表以后,我自己开始教书了,我才知道原来我当时采取的那个办法叫系统性的社会观察,但我做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我只是凭直觉去做而已。
我再讲一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也说明我是凭直觉做研究。当我把文章写完了要投稿的时候,我找了英国的一个教授,他叫Paul Rock,请他帮我看一看。当时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他在那教书。他看了之后帮我改了摘要里的一个词,然后我查了半天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他看到的在中国第一个做民族志(ethnography)的犯罪学的文章。我做了半天,却不知道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只是凭本能在做而已。
后来我跟同学们分享的时候说,我做研究往往是问题导向型,我想解决一个问题,我就找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做就好了,不太会受一些概念的限制。
*图源:unsplash
03.
写作的挑战:从模仿到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自己写第一篇英文文章时的挑战是我从来没写过英文文章,不知道怎么写。当时我心目中最好的犯罪学杂志是什么呢?就是《犯罪学》(Criminology),于是我从上面下载了很多文章(几十篇到上百篇)去看去仿。
*图源:Criminology (wiley.com)
现在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会跟同学说:“你看这些地方我模仿的痕迹特别严重,有非常明显的八股文的痕迹在里面。”但是虽然今天看起来当时模仿得非常生硬,我却认为那可能是一个必须要走的过程。
我今天写文章根本不需要模仿了,我已经写得比较流畅,也不会受拘束了,也不再受结构上的束缚了,但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模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慢慢去建起自己的文章结构。我今天写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或者是有自己的套路了。我觉得这可能是模仿的一个结果。
再一个呢,我太太不是做犯罪学的,她是做生物学的。但我每写一篇文章都会跟她讲。我自己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如果她说“我听不懂”,基本上就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了,是我自己没有把问题讲清楚。如果哪一篇文章我跟我太太讲完,她听过后会觉得很兴奋,估计那个文章就能够发《英国犯罪学》了,如果她觉得不行估计可能就真的不行。
*图源:网络
这是我的一个经历,就是你可能需要去跟那些不是你专业的人去讲,让他们能听得懂,外行听得懂,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文章写完以后,我们确实是需要让不同的人帮我们看。我很幸运,我的博士导师非常支持我,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
除了导师之外,我们最好充分利用自己能够接触到的所有学者资源。比如说,我当时在香港大学读书,基本上我们系里所有的犯罪学老师都帮我看过文章,都给提过意见。
我记得我文章致谢的地方写了十几个人,每个人都帮我看了不同版本,这些不同的人都给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一个人帮我看完以后,我自己修改,修改完以后再去找下一个人帮我看,每一轮我觉得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有真正愿意帮助你的人给你修改,给你提意见,而且你能够真正地接受修改意见,我觉得对文章的写作,尤其对投稿的过程很重要。
*图源:unsplash
04.
投稿经历:为啥不试一下?
当时我在香港大学读书,我觉得香港大学有很多老师非常厉害,我就看了一下我们老师在哪发文章。在我印象中,我们老师里面可能发的最好的就是《英国犯罪学学报》,大概有两个老师都各发过一篇。
我自己投稿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概念,到底应该选什么。我就去问其中一位老师,她就说:为什么不试试?你又不会失去啥。
我第一个投的不是《英国犯罪学学报》,我先投了2008年美国犯罪学年会的国际犯罪学协会的一个学生论文评奖,获得了一个“荣誉提名奖”(Honorable Mention Prize)。然后我就觉得《犯罪学》(Criminology)是最好的期刊,我就直接投到《犯罪学》了。投了以后,他们给了一些意见,讲了一些特别技术性的问题,他们说我观察的那个时间没有考虑到季节性的变化,比如说你是夏天观察的还是冬天观察的,阳光是不一样的,早上和晚上日照也是不一样的,活动规律会受这些因素影响。
当然这个问题是我没办法解决的,当时就被拒绝了。拒绝了以后我马上就转投到《英国犯罪学学报》,结果投过去就被接受了,我觉得那是一个比较幸运的经历。
*图源:unsplash
05.
发表之后的感受:把同行评审提前
我的第一篇英文文章发到《英国犯罪学》。在我之前,好像还没有华人的博士生能够做到。其实我对自己没有很大期望,因为我写的时候都觉得这可能会是我的最后一篇英文文章,过程比较艰难。
当文章发表以后,我就觉得我已经做了超过我自己能力的一件事情了,远远超过了我的期待,心理满足感就特别强、特别兴奋。当然,还有另外两个经历可以分享一下。
我文章发表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博士三年级,当时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我跟那里的一个在国际犯罪学领域非常知名的一个教授分享了这一消息,他当时本能地说了一句“你不是在开玩笑吧”(Are you kidding me)。我当时觉得有点被歧视,他觉得那是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图源:网络
另外一个经历是,我的文章发表以后,马库斯·费尔森(Marcus Felson)教授(就是我文章中用到的日常活动理论的创始人)给我发邮件,说看了我的文章,要跟我见面。对于年轻的我说来,是个非常大的鼓舞我投稿的过程,倒没有伤痕累累,因为我个人的做法是把修改的过程提前做了。
投稿前,我找了一些很好的学者朋友,帮我提前做了很多轮同行评审。在我第二次投《英国犯罪学学报》的时候,我从来没看见过有评审意见是这么写的,他就写了几个字:“我喜欢,发吧(I like it, publish)。”另外一位评审也只提了很少的几条意见,我大概花了一个小时,把文献稍作修改后就提交了,之后就接收了。
所以我的感觉可能是要把同行评审的过程做在投稿前面。我好多文章拿在手上,放了三四年、四五年都有,可能都一直在手上修改,然后才投出去。
采编来源:
《警学研究》期刊2022年
往期相关推送
发表心得 | 伦敦大学老师:论文投稿修改是“伤痕累累”的过程
发表心得|伦敦政经学院教授:在中国做田野,必须“喝酒”混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