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rles
童旭东编造谣言之多,数不胜数,往往又在所谓“史料”中夹杂大量所谓子虚乌有的某某对他说的一面之辞,且不说“某某”是否真的说过,就算真的说过,就能当“史料”用吗?
前文说过,童旭东编造,说周剑南先生对他说过郑怀贤先生曾推手胜过郑曼青先生,还是先把这件事的真伪放在一边,就算郑怀贤先生确实在切磋中占过上风,就能说明童旭东的观点了吗?
童旭东曾编造过《从身、步、掌、腿、项、势谈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之不同》一文,一再重复,谎称孙禄堂的太极拳和郝为真先生的传授毫无关系,此论之荒唐,笔者已有前文辨析(点击链接再谈童旭东逻辑混乱、颠倒黑白的所谓郝氏、孙氏截然不同说)。拳法的授受,如果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了调整,就能说和其师的传授毫无关系了吗?且按童旭东荒唐的逻辑,来看看郑怀贤先生的八卦掌——童旭东编造“郑怀贤先生用八卦拳手法一连数次将郑曼青先生挤在墙角处动弹不得”——和孙禄堂的传授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有根子上的不同。
郑怀贤先生留下了多张八卦掌的拳照,今做对比如下。
《八卦拳学》:“两眼看前手食指梢为准则,或有看虎口者,气不中也。”
郑怀贤先生拳照,显然非但没看“前手食指梢”,更没看“虎口”,而更偏过虎口而看身前。则孙禄堂之拳照重于“横中之直”,劲意在“两手一气向前推劲”,而郑怀贤先生从眼神开始,即重“直中之横”,侧重于两臂与身相反之横劲,而非向前之“推劲”。
《八卦拳学》:“两肩要松开,两肘均往里裹劲,裹至肘尖朝下垂。……扣胸不可往里显着扣。只要两肩齐往回缩力,自然而然就内开外合,是谓之扣胸也”
孙禄堂之“裹劲”,一直到肩,而显“扣胸”,两肩亦裹住向前,为“一气向前推劲”之部分。而郑怀贤先生,两肘尖未“裹至下垂”,两肩亦无“裹”意,显为“开胸”,而非“扣胸”,依然是为其“横劲”所服务。
《八卦拳学》:“两胯里根极力往回抽劲,里胯根抽至如圆圈里边圆线,如)是也。”
孙禄堂的抽胯,抽至上半身前俯三十度左右。而郑怀贤先生上半身基本竖直。孙禄堂的里胯根圆线)明显,而郑怀贤先生则两胯基本平直。仍是横、直之区别。
《八卦拳学》:“(左)胯尖扭至与前手食指并圆圈中间相对为标准。”
对比拳照,孙禄堂确实扭到位,而郑怀贤先生的左胯尖向前而无并未扭至对准前手,仍是横、直之区别。
《八卦拳学》:“手腕极力往上挺劲,手虎口亦极力往前推劲,上下挺推要均停方为正劲。”
孙禄堂的塌腕,重在手掌按劲,此处有详细的技术要求。而郑怀贤先生基本为直腕,重在手指梢节之点劲,此直腕又与肘稍外开有直接的联系。孙禄堂的手掌直立,与小臂呈约90度,而郑怀贤先生手掌里拧至与小臂成45度左右,依然为掌、指侧重之不同(当然掌中有指,指中有掌,此言侧重之不同)。
《八卦拳学》:“两腿如骑马式一齐扣劲之意,不可显露往一处扣的形式。”
孙禄堂拳照显然两膝不并而相离,而郑怀贤先生两膝相并,多外合而少里开。郑怀贤先生此练法又与其上半身较直有直接关系,形成上下一轴。
《八卦拳学》:“足尖随着左手拧时,一齐往外摆劲,落下(右)足后根与(左)足尖成为错综八字式。”
郑先生由于前胯、前脚外摆角度并不多,两足则成丁字形。
《八卦拳学》:“腰随着(右)手往外拧。”
郑先生腰上拧劲不多,更多是向前送劲。
《八卦拳学》:“(左)手仍靠着身子,手心朝外,在(右)胳膊根窝下边推住劲。”
郑先生左手较远离身子,更多横劲,而非拧劲。
至于外拧右手高度较低,则郑先生此式侧重在面,而孙禄堂侧重在点。郑先生重心在两腿之间,而孙禄堂重心靠后;郑先生上、下盘多折叠之相合,而孙禄堂则多螺旋之拧转。两胯之“开圆”与“平抽”的区别,则亦同上式。
郑先生此式更于孙禄堂《八卦拳学》中无一式相同,且取《八卦拳学》中相近的“青龙缩尾”、“黑虎出洞”、“麒麟转身”作比较。
《八卦拳学》:“两足后根仍往外扭劲。”
郑先生两足平靠之劲,多于足跟往外之扭劲。
《八卦拳学》:“而时上身两手仍合住劲不动,两肩似乎有往回缩劲之意。”
郑先生此式所多为肩稍上提,往外送劲,而非合劲。
而孙禄堂此三式多拧在中轴,而郑先生劲意则在两臂与身体之开合。
郑先生此式亦不见于《八卦拳学》,取相近之“麒麟吐书”、“白蛇缠身”作比较。
《八卦拳学》:“腰如拧绳子相似,与左胯抽劲时,一齐拧去。”
郑先生拳式则多作上下齐转,而非以腰为中心。
其余肩、肘、胯、膝、足的区别,亦与以上几式相同。
郑先生此式更连相近的拳式都无法在孙禄堂《八卦拳学》中找到,只能猜测或为“黑熊挥掌”之变形。
童旭东造谣说孙禄堂的拳法中没有大弓步,那么郑先生的这个大弓步自然也就和孙禄堂的拳法有根子上的不同了。
另外郑先生的拳式所多为两臂斜向前后对拉之劲,而孙禄堂则为水平线上左右拧转之劲,与其他肩、肘、胯、膝、足的区别,一样显然易见。
套用童旭东的荒诞逻辑,郑怀贤先生拳照所表现出来的“身、步、掌、腿、项、势”,外加重心区别、不同的套路动作,一望而知与孙禄堂的拳照、著作有着根子上的不同,那么童旭东鼓吹郑怀贤先生的八卦掌得自孙禄堂就是“别有用心要刻意混淆两种拳法在技理、技法的根本处存在着不同”。
而至于郑怀贤先生为什么要自称此八卦拳得自孙禄堂,那是因为郑怀贤先生出于……额,这个理由还没想好,等我编好再说,故意用“旧瓶装新酒”罢了。
任何想与作者讨论的,欢迎扫二维码加群
☟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国术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