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图形的初步认识(一)》习题课

文摘   教育   2024-10-12 19:43   江苏  

走进习题课

练习六


内容简介

    本课是苏教版第三单元《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练习六的内容,是学生简单认识了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利用几何体进行拼搭之后的习题巩固部分,总共编排了8道习题。本文将分享我对教材的具体解读以及教学上的思考建议。



教材

 


教师用书
 

   

个人见解
 
     习题课教学实属不易,“练习六”习题课是孩子们初次接触和运用几何知识,加之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课堂学习习惯尚在培养之中,这给教师上好本节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实中,教师往往轻视习题课作用,大多采用师生单向互动“流水式”讲题方式完成任务,回避拼搭等操作活动亦或者让学生回家自主拼搭等。然后,习题课对孩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地位是不容被忽视的。听完老师执教完本课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基于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时分配,让课堂更有计划和层次性

    教材编排的八道习题在目标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能够辨认常见物体的形状,这是最为基础的目标;其次,学生能够在拼搭等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几何体的特征以及应用价值。教师用书将1—5题分为一课时,6—8加上评价与反思置于一课时,给予孩子充分时间进行单元知识梳理、自我评价和反思。从知识的思维逻辑上,笔者提出不同的参考:

第1课时第1、2、3、5题
第2课时第6、4、7、8题

      第1课时:四道习题考查孩子是否能够正确识别立体图形,在变式与比较中强化学生对立体图形基本特征的认知,而且在感官上基本以观察、交流为主,第5题“搭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则可以置于课后,让孩子回家自由拼搭,拼搭的经验又可作为第2课时的经验支撑。

       第2课时:四道习题在顺序上稍有调整,第6题“你说我搭”是自由随意搭,不一定非得按照课本图片搭,可以是同桌间一人边搭边描述另一人按照描述搭,孩子在拼搭中可能遇到成功和失败的情况,在此活动中孩子可以积累关于搭“稳”和“高”的基本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几何体特征与拼搭“稳”和“高”的关联。有了一定活动经验后再进入第4题就顺理成章了,而且第4题不急于让孩子搭,可以让孩子先想象、交流,聚焦怎样搭得“又高又稳”,哪个几何体放在最下面合适?交流之后可以通过操作进行验证,即有思考地搭。7、8两题知识融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第7题在实际教学时要引导孩子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去思考,培养孩子空间观念同时促进孩子思维的提升,初步培养孩子推理意识。第8题还是在搭,只是上升到有规律地搭,在孩子体会教材规律之余可以鼓励孩子创造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将习题融入到情境教学中,让习题课也能结构化

     今天听了执教老师的融策略眼前一亮,顿时来了灵感第1题教材创设了客厅的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图片情境中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体,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接下来第2题、第3题也是几何体的辨别,三道习题独立的同时又相互关联,不妨将其融入到同一个问题情境之中,让习题课也能结构化,系统化。

    看到这幅图,我们能够看到执教者在素材选择上别有用心,她把例1、例2中的物体置于到同一个场景中,让学生去观察并正确辨别。在听课中,这环节学生汇报上感觉有点凌乱,在此有几点小的建议:首先,要引导孩子有序地观察这也是低学段数学课堂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可以是从观察的角度入手,比如茶几上有什么?地面有什么?,也可以是从观察对象的角度,比如哪些物体是球?哪些是圆柱?其次,对于一些特殊的几何体,要着重突出,比如图片中的鱼缸、气球、遥控器等,可以是现场展示实物让孩子观察触摸,亦或者从图片背景中剥离出来,让孩子观察起来一目了然,更加直观;再者虽然将第2题的物体融入一个情境,但比较比较程序必不可少,在孩子正确判别之后,要把正例和反例同行摆出,让孩子总结在辨别某个具体立体图形时要注意什么?以反例来映衬正例,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知,进一步规避迷思概念的影响。最后,我想说第3题也可以融入进来,第3题把把图形的认识、简单的方位、序数有机融合在一起,但是孤零零的放置一题难以体现它的应用价值,方位和序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更好体会其应用的价值,不一定非得是第3题给的几何体模型,我们可以参考习题编排将相同形状的物体按顺序进行摆放(这里要注意教材特意把两个圆柱斜放、躺放),具体提问上可继承课本习题,亦可让学生自己提问。


END



欢迎关注和分享


智数林
一群有热情、有梦想的数学人,一同学习实践,记录课堂,反思成长,展翅翱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