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文摘   教育   2024-03-12 09:15   安徽  

笔算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内容简介

    今天,我上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部分,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疑惑,个人也有些许感受,课下我对比了不同版本的教材,让我在笔算除法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实践。本文将结合我在笔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一谈笔算如何从口算中合理生长出来,教学中如何做好笔算与口算的衔接问题。


     

学生笔算除法遇到的困惑

 

        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中初步学习了除法的笔算,但当初的笔算是建立在学生学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商是一位数对于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三年级下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商由原来的一位数变为多位数,除法的竖式也更为复杂,给学生理解竖式的算理以及掌握算法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学习中学生会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1.除法的竖式为什么那么复杂,不能像二年级那样一步到位吗?

      

        2.加、减、乘法笔算都是从各位算起,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开始除?从地位除可以吗?


   他们口算时大多都能想到“先算40÷2=20,2÷2=1,20+1=21”,而到了列竖式笔算却出现上述疑惑,究其缘由我想一方面是《表内除法》竖式的定势给他们带来的负迁移,另一方面更多还是在于学生对于除法算理的理解不透测,理解局于表面,没有认识到除法运算与计算单位间的深度联系,未能打通口算与笔算的沟通壁垒。

     

改进策略

 

        上文,我们谈到了“笔算是口算在一定规则下程式化、过程化的产物”,口算是笔算的重要基础,起着奠基的作用。那么我们在除法竖式笔算的教学上沟通笔算与口算的关联,让学生在已有笔算的认知经验上生长出笔算竖式的认知尤为重要。回顾我们以前乘法的教学,教材在乘法竖式笔算编排注重了口算与笔算的过渡,引入了“口算式笔算”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乘法竖式笔算算理的理解。

      笔者对比了几个版本的教材,青岛版和沪科版教材它们把除法竖式由“口算式竖式”到“简约式竖式”演变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了,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两者想比较,我更加倾向于沪科版的编排,因为竖式的规则其本身就是人为的规定,是人们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简化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演变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其道理看得清道得明,学生只有晓其理才能践其行。

       基于教材的横向对比,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口算式笔算”,用这样的竖式记录下学生口算的思维过程,接着和学生一起回顾乘法竖式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试着自己将“口算式除法竖式”进行简化,说一说哪些数字是可以省略的,为什么?学生在这样复杂的交往互动中明晰算理,掌握其算法。

      

        在学生初步领悟笔算除法算理及掌握基本算法之后,我适时抛出这个问题“我们除法竖式笔算可以从低位算起吗?”在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后请生把自己列的竖式和算法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并说一说自己这样算的道理。有了前面“小棒分物”和“笔算竖式”产生过程的活动经验,一些优等生能够迅速产生迁移,探究出“从低位算起”的笔算除法竖式。

        

          出现了“从高位算”和“从低位算”两种笔算,我请学生把两种算法做对比,谈谈你有什么共同的发现?在不断交流和评价中学生会发现:两种算法本质上都是源于情境图中的“平均分物”,只是一个是先分多的,另一个是先把少的分了,再分多的。此时,老师再度提问:请联系生活回忆一下,我们在分物时采用哪种分法比较方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然会发现是先分 多的再分少的,这样可以减少分的次数。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以后还会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小数除法,到时候“从低位算”的局限性会更大。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抛出来,通过讲道理帮助学生理解“高位算起”的意义,远比机械的要求学生一定要从高位算好得多,自然而然的规避了部分学生在笔算竖式中的一些定势化的错误,深化了学生对除法笔算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对提升学生运算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END



欢迎关注和分享


智数林
一群有热情、有梦想的数学人,一同学习实践,记录课堂,反思成长,展翅翱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