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计算,厚积薄发 —— 我对“计算专题”教学的思考

教育   2022-05-26 14:27   安徽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很大的模块,是数学知识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如何有效地教好计算课”是我们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5月12日,我听了学校两位青年教师的同课异构《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上周我陪同爱人共同准备公开课《小数的加减法》,结合之前对计算专题教学的一些认识,分享一些我对“计算专题”的思考。

01

计算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青年教师的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重算法而轻算理”的教学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关注学生“怎样算”的问题,反而忽视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这里的“为什么这样算”就是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问题,大部分学生老师不教通过自学也能够掌握计算的方法,比如《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通过自学后,正确计算应该问题不大,而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算很多学生就回答不上来。所以,计算课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算法和算理”的教学问题。

02

我对“计算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01

借助几何手段,直观演示计算过程,支持算理理解。


    华罗庚说过“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计算专题教学同样也离不开“形”的支持。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低学段的学生,它们的思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课堂上一味以代数的方法去讲解算理,学生难以理解而且会感觉课堂很枯燥。如果教师将计算与图形或者通过一些直观教具演示计算的过程,孩子们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计算的道理。

    比如,在《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中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教师可以课件直观演示拨数的过程,2000就是在千位上拨两颗珠子,加一千就是在千位上增加一颗珠子,为了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把珠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又或者也可以现场拿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算理。

    再比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让学生感悟计算时小数点对其的道理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图形加以理解,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于用图形表示小数非常熟悉,借助这点我们便可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李老师在计算“3.45+2.3”的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验证方法,学生在涂一涂表示小数后,再通过数一数来理解原来小数点对齐就是保证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02

肯定算法多样化,在比较中实现算法最优化,进而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学生会用老师教的方法进行计算,我们可以说这位学生掌握了一项计算技能。如果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思考出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我们可以说这位学生有着较强的运算能力。一道算式的计算可能存在多种方法,有时可能孩子的方法都会给你带来惊喜,我们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给定的方法“照本宣科”,这样孩子仅仅只能形成计算技能无法提升运算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在计算课堂上的敢于“放手”,取决于老师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比如,在《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课堂中学生就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我们能说孩子们的方法不对吗?显然不能,首先我们要给孩子们足够的肯定,然后引导孩子感受这些方法,判断哪种方法才是最优的,渐渐孩子们运算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03

关联不同算法,分析算法背后的本质。

    计算的课堂允许多种算法的出现,我们除了鼓励肯定孩子们的计算方法外,这些方法也是非常好的课堂生成资源,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计算方法,将它们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它们的相同特征,而这相同特征往往就是算理的最好的体现。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将三种不同的验证方法关联到一起,得出它们的实质就是“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深度展现计算的课堂。


04

关联前后知识,建立深度联系,突显计算本质。


    小学所学到的大部分加减法计算,无论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或者分数加减法其本质都是指向“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对比分析得出它们的本质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理解和接受新的事物。


    记录数学,记录生活,以上就是通过这几天接触计算教学后的一点思考感悟。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智数林
一群有热情、有梦想的数学人,一同学习实践,记录课堂,反思成长,展翅翱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