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蚌埠行,皖美课堂超完美——皖美课堂课堂学习记(一)——精彩课堂
文摘
教育
2023-11-02 15:15
安徽
在这美丽的金秋时节,我们应学校安排赴蚌埠参加了一场安徽省小学数学教研盛会。虽然活动只有仅仅一天,但是整个活动给我感觉非常高效高质,学完之后感受良多。“用心做教研,用行育真理”是我心中一直不懈的坚持。
范洁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是小学阶段首次关联“角”、“边”、“顶点”等几何学习元素,是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定性描述走向理性实证的定量刻画的一次跨越,是整个小学数学图形认识领域一节“承上启下”的一节课,承担着“种子课”的作用。范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地学习,真正践行着“探究中学、体验中学、感知中学、交流中学”的教学理念。她首先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带学生感知本单元要学些什么,然后再聚焦到本课的课题教学,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一个学习历程。在长方形特征的探究任务中,她先引导孩子孩子提炼出探究图形特征需要关注的三个几何元素“顶点、边和角”,逐步搭建一个图形认识框架,然后在正方形的认识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迁移,用同样方法去探究发现。整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多种感官的参与,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方法,为后续学习其他图形打下坚实基础。 回顾这节课,有两处教学片段印象深刻,让我有想表达的冲动。第一处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用圆规进行测量。在长方形的认识中,有位学生的方法是拿圆规进行比划,利用圆规两边叉开的距离相等来验证“对边相等”,这位同学的一大创举让圆规被学生们所关注到。到了正方形的认识探究中,很多学生开始用圆规进行比较,也有学生上去展示来了,当时我特别期待学生能够转动圆规在正方形两条邻边上留下“美丽的弧线”,但并没由我期待那样出现。新课标更加强调尺规作图的使用,要求“引导学生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在一条直线上的过程,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我在想,这里如果老师适时的引导一下,或者用圆规现场展示一下,对后续《周长的认识》一课学习将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处是教师运用递等式进行梳理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学生上来演示完折法后,教师再度演示,她将四条边分别标上序号,对折一次记录一次等量关系,最终形成递等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正方形边的特征。联系到后面学生难以发现和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难点的学情反馈,我在想在此处教学上我们是否可以优化一下,把课堂慢下来,在得出“①=③”“②=④”后不急于把①和②建立关联,而是让学生与长方形边的关系进行对比,谈谈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处理,丰富了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共性的感知,易于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陈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正好与前一节课交相呼应。首先,陈老师通过一个问题“关于周长,你想知道什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周长?谁有周长?怎么测量周长?。接着陈老师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逐步明晰三个问题。陈老师素材的选取非常用心,对应着周长概念的几个显著特征:封闭、直线及曲线皆可、外围、平面图形,可以说正例的教学是非常典型的,恰到好处。本节课,陈老师同样设计了尺规作图,将2022版新课程标准后面“例29”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思考“怎样用圆规得到图形的周长?”,然后跟随视频的演示逐步规范自己的操作。老师的设计是别有用心的,但学生的反馈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两节课在尺规作图上的学情反馈引发了我的思考:怎样更好地发挥尺规作图在图形认识上的作用?尺规作图的起始课应该在哪?
下午黄教授的讲座坚定了我对尺规作图起始课的思考,在第二学段尺规作图的作用或者说意义是:利用做“等长线段”来帮助我们来更好地进行测量,而首次使用尺规就是“画等长线段”。新课标老教材的时代,学生尺规作图认知经验是不足的,于是我有这样的想法:本课能否将“将三角形的三条边依次画在一条直线上”的要求稍作调整,改成“选择三角形a边所在的直线,将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依次画到a边的两侧,然后再把a、b、c三条边所在的线段抽象出来”。此处,我想课标设计尺规作图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更加严谨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周长是各条边长度的和,即总量等分量的累加”,这样的调整并不违背这一意义,而且还降低了孩子们的探究和理解的难度。
吴波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首先,吴老师从生活中抽象出基本的平面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时的研究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促进学生学习经验方法的迁移。在确认了研究方向后,吴老师请各小组学生自己交流思考需要哪些研究工具并请小组组长自己上台选取所需的工具,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我当时在想,吴老师的学生真的很幸福,因为他们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吴老师这节课反例的变式教学也是恰到好处。在学生自主探究出平行四边形边、角、顶点关系后,吴老师适时追问:有没有可能对边不相等,依然是平行四边形?讨论交流后动画呈现一个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发现,感受平行四边形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第二个任务:“为什么书上只说了‘两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有那么多的特征,书上在给定定义的时候为什么只给定“两组对边平行”呢?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接着,安排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组平行线,发现不管怎么拼都能够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任务探究,学生渐渐明白了“两组对边平行”是平行四边形最为显著、最为基本的特征。任务三:在方格纸上找一点D,与已知的三个点形成平行四边形,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强化了“顶点”的作用,顶点的位置对图形的形状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整节课经历了“元素辨析——全面认识——基本认识”的一个过程,是一节丰实、真实、开放、有深度的一节课。 纵观三节课,从主题来看均属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领域的内容,从课型来看均属于“概念认识”课,三位老师呈现的三节课异中求同,给我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皖美课堂”,
一场数学教学的盛宴,
一次满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