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就想林徽因到底在画什么呢?是不是在摆造型呢?|王南「建筑学家林徽因」更新

文化   社会   2024-12-27 10:00   马来西亚  

万象新课「建筑学家林徽因」今天更新4-6集。

从这次更新开始,我们将进入这门课程的主体部分——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的二十年,几乎占据了她人生2/5的时间。又以抗战为界,分成抗战之前四处考察中国古代建筑和抗战当中的艰苦岁月。

今天的4-6集集中讲述她在抗战前的学术生涯,重点谈古建筑考察、测绘图纸、充盈着严谨和诗意的文章,从建筑学家的角度,贴近林徽因最专注、动人的瞬间。



06:学社


 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在想,她到底在画什么呢?


上面几次考察是很多人比较熟悉的,现在有很多喜欢古建筑的朋友重走梁林路都会走,那些都是经典路线。但还有很多小众的路线,大家可能没看过,或者即便看过照片不知道具体在哪、怎么回事,我来分享一些跟大家推荐的地方。


这是其中一处。1934年11月,梁林一起去测绘浙江宣平延福寺,一个元代的建筑。你看,直接就在大殿里的桌子上画图了。



我相信这张照片大家经常会看到,又是穿着旗袍爬梁上柱。



这是当天的测稿,所以我们能精确到这一天是1934年11月13号,可惜这张测稿没说是谁画的,姑且说是梁林一起画的吧。


▲ 1934年11月13日梁林测绘浙江宣平延福寺测稿


这是大殿的剖面的一角,放大,这个梁是这样的。



我们看,有这么一个空间,正好也是这么一个梁,林徽因从这里探出头来,我们就知道她具体在什么位置。



如果在《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这类专著里面看到的,已经是梁思成或者莫宗江画成正式的很漂亮的图了,其实在野外工作的时候主要画的是测稿:


在坐标纸上,把草图画出来,把每个构件的测量尺寸标在上面,通常一个大的建筑要标好几百个数据,然后回去整理这些图纸,画成正式的图。


林徽因参与画了很多这种测稿,虽然最后的图纸很少出自她的手笔,但是这个测绘过程通常都是三人小分队,最稳定的铁三角就是梁、林、莫三个人,两个人拉皮尺,一个人拿着本子记数据。


之后他们往南京栖霞寺去,今天栖霞寺有很重要的两组古迹,一个是南朝的石窟,一个是五代的舍利塔,这也都有林徽因考察的身影留下来。


▲ 1934年林徽因考察南朝石窟,左一为政治学家钱端升

▲ 梁思成在南朝陵墓


1936年也是一个考察的大年,去了非常多重要的古迹。首先是河南之行,洛阳龙门奉先寺。大家看奉先寺巨大的胁侍菩萨和弟子下头这个小人,放大就是这样,林徽因。可能天气太热,还戴着头巾,拿着草帽。



这张是很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当时整个脸部都是开裂的,今天已经修补好了。在大佛脚下充当尺度人,同时也在照相的是刘敦桢。



这张有时候大家会看到,也是考察龙门石窟,放大一下看,林徽因打头,她身后是陈明达,背影应该是赵法参(赵正之),东北大学的学生。



之后又往开封去,这是梁林两个人小分队,考察了开封很多地方。这是著名的北宋遗存,繁(po)塔,已经只剩下下头几节了。堂堂宋都,真正剩的宋代遗构也就是繁塔和铁塔(开宝寺琉璃塔)了。

▲ 1936年林徽因测绘繁塔


1936年山东之行,
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很多人知道山西之行,他们去了好多趟山西,重走梁林路很多人也愿意走山西,其实山东有个非常大的行程,去了非常多地方,也留下大量经典照片。


过去很多人说这张是山西,其实是山东,1936年6月在山东历城神通寺附近的一处民居,梁林都戴着小圆帽,这张拍得很漂亮,两个人都很精神。



这趟行程虽然没有发表最后的报告,但有一封林徽因的信把这个行程给说了。这封信写给梁思成的妹妹梁思庄,她俩感情很好,所以考察过程中还给她写信。信里面基本上是说负面的东西,林徽因这时候已经有点想撤了。



出来已两周,我总觉得该回去了,什么怪时候赶什么怪车都愿意,只要是能省时候。尤其是这几天在建筑方面非常失望,所谒大寺庙不是全是垃圾,便是已代以清末简陋的不相干房子,还刷着蓝白色的天下为公及其他,变成机关或学校。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这三天来可真真累得不亦乐乎。吃得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大下。因此种种,我们比上星期的精神差多了。


意犹未尽,全部都写完了,“匆匆,二嫂,1936年夏”,后来又补一段:“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混身是包!”



要光看前面那张照片,多么像摄影工作室给认真弄的摆拍,但其实这次是很艰苦的。


当然建筑上还是有很多收获。这是考察隋代的神通寺四门塔,你看她还带领匠师做点考古工作。



这是四门塔边上一个雕刻极其精彩的石塔,叫龙虎塔。我好朋友美术史家郑岩老师对它做过非常详细的测绘,林徽因他们是更早研究它的学者。



神通寺有个特别大的塔林,林徽因在里面留下了各种姿态的工作照。梁先生肯定觉得这画面很好,除了拍尺度人以外,拍出了一种特别有意境的感觉。



神通寺后头有一个千佛崖,有很多隋唐的石窟,这是林徽因,靠在一个大佛上,还在做记录。抱怨归抱怨,那是一种文学的修辞,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建筑上吸引他们的大发现。



很可惜山东这整趟没有报告出来,只是个别的案例在《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里面有所反映,那封信是目前对这一段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个文献记录了。


“三孔”挤得一塌糊涂,邹县的孟庙没啥人去,孟庙里面很清静,当时就更加清静。左边是梁思成,稍微动了动,架着机器正在照相,右边这是林徽因的背影。



他们古建筑考察所处的那种环境,对于他们整个学术和人格形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她在那么汗流浃背、想回家的情况下,其实真正考察的时候还是非常专注投入的。


潍县的文庙里,又是林徽因的背影。我现在就专门在营造学社的照片堆里找,过去大家都把这类照片当成学术照了,其实学术照里面藏着好多有趣的人物。今天是专门讲林徽因,以后还可以讲学社的各种各样的人,都被我在这种场景里刨出来了。



隆重请出我们的封面照。梁先生对她的感情,他们一起对古建筑的感情,全部都浓缩在这张照片里了,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我觉得这是真正的林徽因,不是说开场经典的美人照不是林徽因,但是从建筑学家林徽因这个视角来看,这是真正的林徽因。


这是兖州兴隆寺塔。这个塔很好玩,下头有几级楼阁式塔,盖到一半,梁先生推测可能是没钱了,上头盖成了一个小的塔,所以在它们两个之间有一个平台,还有栏杆。


在小塔和大塔交汇的这一层,梁先生从塔心室的楼梯间透过拱门拍了一个林徽因的侧影,正在专注地画测稿。


这是来到了外头的回廊上,接着继续工作,这时一阵微风吹来,还让她旗袍的衣角轻轻地掀起。



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到底在画什么呢?营造学社存着测稿呢!你看就在这一层,后头这栏杆都能看见,这个就是她所处的楼梯间剖面,然后还有栏杆的细部。



更重要的是每个测稿都有图名这些信息呢,“兴隆寺塔 兖州 断面 1936年6月24日,成、徽测,徽、成绘”。



测就是拉皮尺那个人,绘就是画图那个人,这一看就是他俩合作的,那一瞬间在画什么、连那张纸是啥我们都知道了。


这就是学社资料存得好的宝贵之处,虽然这东西还没发表,但是它静静地躺在营造学社纪念馆的资料群当中,现在转给清华档案馆了。


这是比最终画成的建筑图更珍贵的资料,它里头包含谁画了、是哪里、什么时间,然后所有的尺寸,你可以重新回去印证的,即便正式图由于某些原因可能出了小的错误,都可以回来检验的。


而且这记录下了他们考察的那个当下,当它和那个历史照片交汇的时候,你就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当下。每当找到这种资料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嗡”的一声,特别兴奋,发给各种关心这事儿的人,大家都一样激动,给我回一堆感叹号。


我们这次不是讲古建筑了,我们在讲研究古建筑的人,就是学术史,学术史的乐趣其实在这儿,有很多细节的乐趣,你发现对应的证物的时候,非常激动。


1937年山西之行,

看看手里到底在画什么吧


这在我们开始那个动画里看过,我觉得这是林先生最飒的一张,北京话说很飒,英姿飒爽。拿着大本子,上面有测稿、笔,这边一个长长的钢尺,只是拔出一小段,然后很帅地靠着雨花宫的柱子。



这时候雨花宫的山门已经被毁了盖成铁轨了,所以大殿就直接临着铁路。火车一过,他们一看,这好像是宋朝的。本来是要去五台山的,到了太原再申请往下走的手续的过程中,就跑到榆次来把它给测绘了。



后来雨花宫被拆了,特别可惜。它的报告是抗战的时候莫宗江在李庄写的,也是莫宗江的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


看看手里在画什么吧,刚才说了半天,究竟是不是在摆造型呢,不是,“榆次,源涡里,永寿寺(古净像寺),1937年6月26日”,这下就是徽绘,没跑了,只剩她了。



画的啥呢,大殿的平面。这张就是一对一地锁定过去了。


所以林徽因很多时候当了幕后英雄,你看最后发表出来,也说哪个图莫宗江参加画了,但测绘工作还有好多人参加。学社是这样,很多人都是画了测稿。今天存了好几千张,照片有两万多张,整理这些珍贵的学术资料也要好几代人才能完成。


再往下去了陕西西安,在大雁塔、小雁塔做一些考察,又给碑林做了修复的设计。这个已经成为常态了,尺子就在这,本子上标尺寸。我反反复复强调,这是林徽因的灵魂。



有时候也有人物照,这张特别好看,没考证出来是哪个城墙,在一片花海当中。过去的书里都标是准备前往敦煌途中,后来由于当时的战事、交通,没能去成敦煌。



梁林一生都没去敦煌,“引为毕生憾事”。但是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他们这次没去敦煌去哪了呢,他们去了人生最重要的发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大殿。


所以命运如果要做抉择,是发现佛光寺,还是去敦煌重温过去已经看到的图册里的东西,去实证它?他们的使命是去发现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1937年黄金时刻,

一切际遇都将翻天覆地


1937年6-7月这个时间点意味深长,这是整个学社古建筑考察最重要的发现,当然也是梁林最重要的发现,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整个研究生涯的黄金时刻。


很多场合我都谈过这件事的背景,日本特别以关野贞为代表的学者,早在1929年的时候就说了,通过他们长期的调查,中国地上没有唐代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只能去奈良。梁林就长时间憋着这口气,一直有这个夙愿,希望能找到唐代木构建筑,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终于圆梦。


梁先生不容易,老是他拍别人,他出镜的特别少。都到佛光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发现,也只有一个背侧面,而且真是在干活。



过去我以为这是摆拍,因为它架子已经放那了,我觉得学社可能只有一个相机,显然是另一个人在拍,其实不是,他们有好几个相机。这是崔恺院士看展览的时候发现的,说他相机冲上。真的,你看这是相机镜头,冲上,在拍天花。后来我把那张照片都找出来了,以后讲梁先生的时候再分享。



我们来看看林徽因对发现佛光寺的贡献。佛光寺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了,过去「梦回唐朝」也都讲了,但这次我把林徽因有一个蒙太奇分享给大家。


这张照片乍一看是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全景照,不是乍一看,是本来就是。这是在高台基的下头,庭院还荒草丛生,当年这两棵树还这么小,现在已经把立面都挡上了。



可是注意,下面有个人,放大,林徽因同志又在画测稿。她在准备测绘这个经幢,旁边露出一个梯子来,蒙太奇都已经预留好了,跟电影似的。



第二帧来了,梯子架上。换了一个角度,这里拍的是金代的文殊殿,面阔七间,里头的结构无比辉煌,我们「建筑八讲」里讲过。林徽因女士靠着梯子,起来做最后的加工,一个腿踩在上面,感觉下一步就上去了。



后来到了李庄,他们重出营造学社汇刊的时候,因为只能土法石印,不能印照片,只能把照片画成线图。这个角度画文殊殿的时候,前面的配景小人还是林徽因,画的还是这个姿势,他们这队人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抗战当中一穷二白的时候还玩这个呢。


第三帧有很多人看过,林徽因终于上去了,自己在测量。



本来是三个人搭配最好,但是他们常年测绘这种小经幢,林徽因自己就搞定了,三连拍就忙完了。先坐在下面画个大概齐,然后准备上之前再补点细节,最后上去自己量自己记。还是重复了一万遍的话,这才是林徽因。



顺便说说这个“水残重印”,我这次放的好多照片都有这个章。营造学社后来抗战的时候一路往南去,把最珍贵的资料存在天津麦加利银行的地库,结果天津发大水,把这些全淹了,还好朱启钤给抢救出来。这批照片很多地方不行了,就是“水残重印”,还好能够保障他们写出报告来。


这张是来到平台上大殿前了。佛光寺东大殿是坐东朝西,所以夕阳西下,阳光洒在朱红的板门上,想象一下,如果全是朱红的,再被夕阳的余晖涂上,然后松树的影子落在板本门上,那是非常动人的。



但最重要的还是这儿,林徽因靠在树上,还在画测稿。这种记录既拍了真正的古建筑——我们要的研究对象,同时把大家的工作状态记录下来了,太珍贵了。



这也是大家经常会看到的场面。林徽因在唐代的塑像群中,她和佛殿主宁公遇的造像的合影。由于有这张照片,其实林徽因的身高理论上也可以精确地算出来,因为有一个真实的标尺在这里。



这张寓意特别深刻,因为梁先生讲佛光寺的断代就林徽因的功劳,写在报告里,说「徽因素病远视」。其实是个远视眼,可是直接看到梁底下的题字——未必是这个瞬间,但特别像那个瞬间。



他们测绘了半天,佛光寺的形制是大斗拱双杪双下昂七铺作,跟观音阁和应县木塔一样,那俩是辽代的,你怎么能证明它是唐的呢?最忐忑的时候,发现梁底下有字,所以有了刚才前面那一幕,工人拿着杉篙来搭脚手架。


最后上去拿布一刷,字就出来了,过一会又没了,再一刷就又出来了,多几次以后就读下来了,上面有最重要的题记,“女弟子宁公遇”。那女弟子宁公遇怎么就能断代了,门口还有个经幢,上头也有宁公遇,然后有“唐大中十一年”,全揭秘。



至此,真的发现了中国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当时是唯一,后来又陆陆续续发现一些小的。这是整个中国建筑史研究当中最重要的发现和断代。


莫宗江有特别珍贵的回忆,比我说千言万语都管用。



“唉,一晃六十年过去了。”


莫先生每段采访都有个金句,这次是“一晃六十年过去了”


为什么成功断代佛光寺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前面说了林徽因粉墨登场的第一篇论文,解释了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谬解;同时梁先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下释读《营造法式》,超到西方和日本学者前头去。


但还有一个人家放的狠话在那儿,你这没有唐朝建筑,要看中国唐朝建筑得去奈良。可是关野贞没有断代出佛光寺东大殿是有唐朝建筑,甚至说“佛光寺伽蓝不甚雄伟”,那最后佛光寺大殿的命运就是等着梁林来揭示。


从这个发现开始,那就全面超越此前的学者,后面要做的工作是自己整理、消化和出版学社之前的田野工作,然后建构中国自己的建筑史,这个反而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完成的,后面我们会细说。


据王军先生考证,其实发现佛光寺大殿,包括给它断代,基本上就在七七事变前后。因为太重要了,梁思成跑到五台县去给营造学社发了一个电报,电报登出来有一个时间,根据这个时间倒推,基本上他发电报的那个时候就是七七事变,所以发现佛光寺,和中日战争,和他们后来颠沛流离的抗战人生,是紧密结合在一块的。


很多人都把这张照片说成是去考察佛光寺,其实不是,是已经考察完了佛光寺了。但他们还是这么一队人马,远处是金阁寺,今天也还在我们就当是这整队人五台山考察的一个写照吧。



到这里已经开心得有点开始拍艺术照了,左边是显通寺,右边那个是在菩萨顶,如果大家是她的粉丝的话,在这些场合都可以拍同角度。这些铜塔也好、同角度俯瞰五台山寺庙群,今天都依然如故。



这张是在清凉寺,因这块清凉石而得名,非常经典,林徽因来了一个今天大家也爱玩的这种自己背着清凉石,笑得特别愉快。



特别提醒大家看一眼,林徽因这时候灿烂的笑容,表达了古建筑研究与考察黄金时刻的喜悦之情。很快,他们的整个学术生涯,他们的人生,甚至林徽因自己的生命,她的健康,她的一切的际遇,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念林徽因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王南主讲「建筑学家林徽因」上线。


两百余幅照片再现

回望林徽因的重要生命时刻

稀有图纸资料考证

还原古建筑考察中的林徽因

240分钟深度讲述

重新想象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本课程为视频课,共10节,全部时长约240分钟。原价128元,限时特惠88元,一席会员可在会员有效期内免费观看。

扫描二维码购买和观看👇



如何观看

 一席会员

一席会员可在会员有效期内免费观看全部万象课;

视频课程《建筑学家林徽因》,共10节课,每节20-30分钟;
现在购买可享早鸟优惠价88元(原价128元)

 单独购买本课 
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以早鸟价购买课程;

下载“一席”App(用安卓、苹果手机或iPad下载,支持投屏、音频播放、文稿、缓存等功能)或登录一席网站(yixi.tv),在“万象”栏目页面观看。


*购买和观看中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小编微信: yixixiaobian(一席小编全拼)yixikedaibiao(一席课代表全拼) 


一席
人文·科技·白日梦
 最新文章